发信人: leoozf()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0-12-05 07:51:24), 站内信件
|
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很少发贴的人。一来因为自己的文笔实在太臭,不愿出丑; 再就是人年岁一大,似乎就麻木,就算很有感觉的的事情,结果也只是叹叹气, 算了。who cares?但这次看完《花样年华》,
总觉得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以前总是看人家的帖子,觉得很有感触;现在觉得 无论怎样,讲讲自己的看法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不定能找到几个知音呢。
王家卫的片子我只看过两部,一部是《东邪吸毒》,一部是《花样年华》。看《 东邪吸毒》的起因是里面有太多的明星,看《花样年华》的起因则是它得了大奖 ,而且主演是我喜欢的张曼玉和梁朝伟。
虽然我对看片子的起因似乎很单纯,但看完两部片子,心中一种无法表达的感觉 却油然而生。
首先我要说我很喜欢这两部片子,真的很喜欢,喜欢的理由不是引起我看片子的 明星,而是它们触动了我,它们使我看到自己心情的模糊背影。
网上已经有不少关于《东邪吸毒》的帖子,写的都很好。这里我仅仅写写我看《 花样年华》的感觉。
两部电影都是爱情片,都讲的是相爱的人最终无法终生厮守,各自在怀念和记忆 中过着孤寂的日子。但:相爱为什么不能相守?
周慕云,陈丽珍,两个人其实有着太多的擦肩而过的情景,这几乎引起了我对导 演的强烈不满。看到结局,我的心郁郁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始终在那,放不下来 。但细想一下,难道这不是现实吗?
周和陈其实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有着社会给予的价值观,很注重社会对 其的评价,因此产生了犹豫、顾忌。这是这种顾忌和对对方感情的不确定,对自 己的不自信,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它们的选择其实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
看完电影,我一直沉湎其中。我不停地在想:如果周去新加坡前对陈的要求更明 确,更积极而不是只是等待回音的话,就......;如果陈及时地赶到宾馆的话, 就.......;如果陈到新加坡周的
家时周在家的话;如果陈在给周的电话说了一个字,哪怕是发出一点声音而不是 在电话接通后默默放下电话机,或者周先叫出陈的名字;如果周在踏出原来的住 宅之前能敲一敲那扇门,那么....
唉,不说了,太多的如果都没有出现,真正的结果是两个人都试图去做,但都半 途而废,两人之间只有一张纸,可就是这张纸,最终一个咫尺,一个天涯。
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再多做一点?
可回头想想,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再多做一点?如果是我,我会多做那么一点点 吗?我不知道。而最大的可能是我不会,因为我在大多数情况下,和主人公们一 样,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不是一个不怕拒绝的人,而是
一个自尊置于爱情和幸福之上的人。但这,值得吗?我不知道。而问题的关键是 ,置于这种选择中的情人们认为值得吗?
也许王家卫过分了点,它让主人公放弃了每一个机会,现实中的人们会放弃一次 ,会放弃两次或者更多次的机会,但会错过所有机会的人是不多的,也许电影的 主旨只是为了强调错过机会所导致的结局,
但问题是现实中情侣有这么多的机会吗?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周与陈试演分别的那段。在这段戏中,周终于通过巧 妙的手法让陈表露出真心。看到陈在分别的那一霎那,终于冲破了自己设置的防 线;看到那层隔膜终于被突破,我很开心很开心。这似乎
是这部片子中唯一具有美好结果的一场戏,这也许是我喜欢这场戏的真正原因。 谁不愿意“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有多少有情人能成眷属?至少在《东》和《花》中有情人的结局都很凄凉。也 许凄凉并不准确,因为每个主人公的神色都不凄凉,只是冷冷地,冷冷地,继续 活在这世上;有时触景生情的掉两滴泪;或是千方百计不去忘记,
或是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思念,就找一个洞,说出自己的秘密,但每个人的脸上 都没有凄凉,只有眼睛毫无目标的凝视透露出它们心中的那个特定目标。
爱情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精确地的定义。这是一个人们探讨了千百年的话题。只 是为什么总是悲剧?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30.248.2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