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pernova()
整理人: calmwool(2000-06-28 08:24:29), 站内信件
|
躁动 与 迷惘
一
几年前看过一部关于两岸三地电影的纪录片。纪录片里介绍了好几部台湾的青少 年题材电影。而我至今仍记得的有两部,一部是《少年哪吒》,另一部则是《牯 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直很想看着两部片子,现在终于圆了一半的梦。
我想《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能够把台湾当时少 年一代的躁动与迷惘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世界里有独特的游戏规则,有他们 自己的处事方式。他们渴望成年,却又沉湎在不现实的拉帮结派之中,热衷于通 过暴力来解决问题。
而他们的躁动与迷惘在很多的时候其实是他们上一辈人的缩影。很明显的一个例 子是小四儿和他的父亲。他父亲的性格耿直,认为做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能 昧着良心做事。小四儿开始的时候并不太理解父亲的处事原则。但当小四儿完全 秉承了他父亲的人生信条时,他父亲却因为抱着这些信条不愿与人同流合污而被 陷害。这两个强烈的对比出现在父亲两次去学校,两人一同回家的场景上。在第 一次回家的路上,父亲推着自行车谆谆教导小四儿做人的道理;到了第二次回家 的时候,小四儿向着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父亲反而沉默不语了。
小四儿他们既承担着困扰他们父辈的烦恼,又面临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所受 到的冲击使这一群人选择了用极端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小四儿本来是一个品学兼 优的学生,因为考到了一所不太好的学校而开始结交一些“问题少年”。但他充 其量只不过是贪玩一点儿而已,他的学习成绩依然非常优秀。但是身边的一切总 不让他学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一句未必能走遍天下的,有的时候即使 你不去犯人,别人也一样来挑衅。环境使小四儿学会了以暴易暴,学会了这个青 少年世界的行为规则。
我们对此也迷惘了,当全世界都不允许你当好人的时候,你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暴力是不对的,但是暴力往往又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小四儿这一代人就象一群做梦醒来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以为自己很 了不起,浮躁地要征服所有的东西。但现实却毫不含糊地告诉他们,他们其实什 么也不是。
他们仅仅是不怕死的只有一条命的正在发育的青春期少年。
青春期就是如此的尴尬,以致于青春期的少年极力要成为成年人,成年人又极力 地想把“青春期”遗忘掉。很自然地,青春期成了一段荒芜的时光,青春期少年 只能靠自己。
如果可以选择,也许没有人愿意从原乡跑到台湾;如果可以选择,也许没有人愿 意经历青春期。
二
最早看张震的演出是看《春光乍泻》的时候。只觉得他在里面的表演平平,中规 中矩,没有差错,但是也看不到突出的地方。当时心里纳闷王家卫怎么会找这么 一个人演戏。看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才知道张震演戏还有充满灵气的一 面。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他还是一个未发育完全的少年,演《春光乍泻 》时他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人了。最近又看了一篇短讯,说他与林心如双双获 得公开投票的“最性感新人类”称号。张震身上的灵气越来越淡薄,星光倒是越 来越耀眼了。看着一个演员成为一位明星,有的时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三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色彩与光影效果留给人很深的印象。我很想知道杨德 昌到底是用什么胶卷拍的,能够把片子的色彩拍的这么美。大陆的电影无论有多 新看上去总象是放了好几十年老化得不得了的“国语残片”。不但色彩很糟以致 失真,连画面都是模模糊糊的,看得人很吃力。
影片里不断出现着阴影。台灯下的阴影,路灯下的阴影,太阳下的阴影,让人总 感到有点儿压抑,有点儿闷气。影片的镜头很静,没有摇曳不定的游离镜头,连 移动的镜头也是很缓慢的。在一些激烈的打斗场面里,镜头拉得很远,看上去就 象远远的戏台上正演着一出热闹的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四儿的家。那栋日式房子在影片里给人的一贯感觉都是那 么阴沉沉的。场景一半都在晚上,只开几盏白炽灯;就是在白天,阳光也只能照 进来一点点,把日式房子的里面照得斑斑驳驳。到了影片的末尾,小四儿被判刑 以后,小四儿的家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白天大扫除。庭院与厅堂的纸樘门被完全 拉开,阳光不但洒满了院子,也一下子闯进了整间屋子。
这栋房子终于在影片的结尾变得明亮起来了,而小四儿的妈妈,这时却站在了院 子里抱着小四儿留下的被褥痛哭起来……
这一部片子,怎么也讲不完。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51.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