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个人如何面对苦难——侃侃《日瓦戈医生》

主题:个人如何面对苦难——侃侃《日瓦戈医生》
发信人: goodcheng(ataraxia)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7), 站内信件
个人如何面对苦难——侃侃《日瓦戈医生》
 

    开场白
 
   也许我将写的一些东西与一般意义上的影评有一些距离,相对于对电影元素,如结构、拍摄手法、镜头动用等的具体剖析,我更关注于电影整体上反映出的观念,主要是对历史、人性的思考,这些观念可能是小说原作者、编剧、导演等观念的混合体。
   由于这个原因,我心目中的好电影源自其解剖人性的深度,这可能会将许多类型片、商业片排斥在外。我无意于因所谓的观影品位、层次、境界而显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喜欢什么片子纯属个人兴趣,因为那些深挖人性的片子确实对自己的口味。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的影评也许更象文学批评和生活随感,电影只不过是我思考的引子罢了。
   我并不想靠写影评赚钱,也不想拍电影,所以我无意于编辑方针和读者意愿,也无意于电影的技术细节,只想说点片子给我的历史和人性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当然象一些作家那样,你可以反诘我,说文学就是文学,电影就是电影,通过文字和胶片,拍得好看就行,思想内容,特别是剖析历史、人生,普济世人,那是社会学家、政治家的专业、宗教和哲学的领域。也许你有道理,但人性关怀是我的个人兴趣。
  如果不喜欢,请走开好了。
 
     看几部片子的零星感受
 
   这两天我看了三部片子,一部是《狼妖》,一部是《大腕》,一部是《日》。不喜欢前两部,只喜欢后一部。
 《狼妖》虽然镜头运动得很花哨,印弟安人有某些片子中郑伊健似的酷,也不乏血腥和肉欲的点缀,有我觉得不知所云,思想内容极其空洞。
 《大腕》中那个国际大导演泰勒将死而复生,通过看到尢优为他安排闹剧葬礼而重新获得创作的灵感的剧情只是个筐子,里面装着冯小刚对2001年内经济、文化圈内的一些事情和现象的讽刺,如泡沫式的网络经济、广告文化、某些装腔作势的“大腕”、艺人的同性恋丑闻、雪村的《东北人》,这种讽刺只是浮浅的语言上的讥嘲,令人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冯牛二人的相声,那也是数落本年度一些热门事情的。《大腕》图的是热闹,看完了并没有什么回味。
   《日瓦戈医生》就不一样了。它让人感到,影片的态度诚恳而真挚,直面惨淡的人生,并试图为人如何活在那样的环境找一个认真的、能够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答案。而不象有些片子,或者根本无意于面对这些问题,或者虽接触了这些问题,却只是摆明了或虽然遮遮掩掩还是能看出来问题只是一种点缀,并无意于给出答案。
  
    《日》片的大致情节
 
   《日》片的大致情节是,日瓦戈医生的哥哥,日瓦戈少将寻找死去的日瓦戈和拉那失散多年的女儿,以此切开对日瓦戈一生的描述。他身处于这样的时代,沙皇俄国统治因工人运动和一战而风雨飘零,俄共利用战争加速夺权的过程,政权建立后因肃清敌对势力需要而强化恐怖统治和思想控制。日瓦戈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去世,跟随母亲的朋友一家生活成长。因母亲的早逝,他幼年时即开始感受人世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致敏感使他成为诗人。
   他与从小长大的那塔结婚生子,因为富人的身份,在共产党政权建立后被剥夺了财产,为了生计,不得不来到西伯利亚的小城生活,并因为医生的身分,被红军游击队强征入伍而与妻儿失散。他在莫斯科街头邂逅拉那,拉那是成衣店主的女儿,因年幼无知、性的诱惑以及贪图享受与商人姑父通奸,因姑父不同意其与革命青年结婚,而在圣诞舞会上枪击姑父,再次被日瓦戈目睹。日瓦戈在一战前线医院与拉那共事7个月,互相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在西伯利亚小城两人再次邂逅,并结下私情。从游击队逃出后,妻儿逃到了法国从此再未相见,日瓦戈与拉那同居。当年的革命青年已成为心硬如铁,没有同情心的残酷军人,并因权力斗争而被清洗。革命青年死后,被作出诱饵的拉那面临危险,日瓦戈只得让她与因对革命政权有利用价值而再成高官的姑父一道逃走。日瓦戈与拉那的女儿在战火中被姑父抛弃。日瓦戈因把所有的苦难埋在心中而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在莫斯科街头再次邂逅拉那想追上前再相认时,心脏病发而倒毙街头革命雕像下。他的女儿嫁给了水库工程师,平凡而卑微的生活着。
 
     《日》片所描绘的苦难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等据说是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统治的阴暗面因而迎合了西方社会的口味,所以这些作品在本国被禁,而在西方大受欢迎。从政治斗争和冷战逻辑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对此不感兴趣。
   具体的政治斗争核心是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运作机制的更替,但政治斗争特别是现代政治斗争尤其重视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如果我们拉开审视的距离就会发现《日》片中描绘的具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与否对于当今时代已经不那么重要。
   如果把那些政治言词剥离,我们就会看到日瓦戈的生活苦难是因为他的富有的身份地位因政权交替所引起的社会财富再分配而受到了冲击,他好思考爱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性格特点因不适应意识形态控制严密,以宏大革命理念压抑个人存在的极权政权的要求而受到排斥。
   除了政权更替的原因,《日》片对苦难的分析还有更宽广的视角,可以说是从人性和人生的角度作了更多的阐释,因而更有一种波澜状阔的感觉。对于拉那与姑父的通奸及她枪击姑父、革命青年变得心似铁硬、姑父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游韧有余,这些分析都不是历史的分析。
 
    《日》片的魅力所在
 
   然而《日》片并没有象那引起政治宣传性的艺术作品,好比样板戏、《红日》、高尔基的某些作品通常所遭遇的那样迅速失去其吸引力,今天我们看来仍然深为感动,当然是有其魅力的。
   因为《日》片重点不在从政治上分析造成日瓦戈的苦难的具体政治斗争,及其政治主张、意识形态的是非功过,如果那样就与历史论文一样索然了,或者是给人思考的乐趣,而不是艺术的感觉了。
  至少从表面上说,它有这样一些魅力:
   它勇于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一些极端行为、过激行为、严酷行为肯定是存在的,特别是针对政治斗争的敌人,特别是俄国这样一个有专制传统的国家,当然社会主义的理念上也存在着意识形态控制、权集政治的根源。我想日瓦戈的经历与清初的一些文人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清初没有这样的作品既有那时人们认识的局限,也有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学中没有这样从人性高度直面苦难的传统,而俄国文学中这种传统却相当丰厚。
   它对离乱中的人的感情和道德的珍视和怜悯。乱世人如草芥,在无数人丧命只是在劳动营的人员名单上划去一个数字的时代,人的不够坚定的爱情、亲情,暧昧不清的道德和是非,变动流离的性格和命运,依然被作家被电影人用宽广浩瀚的胸怀、博大深沉的怜悯、冷静客观的理性去解剖、去评判、去塑造。当然这种塑造也带着个人的色彩,当《日》片中表达出有着布尔乔亚情调的小人物的感情如何在乱世中遭遇磨难,并在无边的苍凉中保持着微不足道的坚韧和尊严时,也就难怪众多的小资要留下同病相怜的泪水了。
  
    个人在苦难中的坚持
 
   不过,《日》片打动我的还不仅是这些,而是通过日瓦戈这个人物的面对苦难的坚持和命运表达的作家和电影人的博大深厚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这个词也许太宏大,太空洞,其实具体的说就是虽然了解历史的严酷无情和个人的渺小软弱,依然不放弃良心、同情、尊严的坚持和对希望、美丽、真情的追求。这就象茫茫寒夜中的几点星光,虽不能消除黑暗,却温暖了夜行人的心灵。
   《日》片中日瓦戈及其身边人即使在最困苦时的时候,仍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笑面人生,不怨天,不尤人。他们在逃难的火车上依然载歌载舞,日瓦戈屡次打开窄小的车窗,欣赏西伯利亚平原上无边无际的白桦林和浮云来去、圆月朗照的夜空,他在破落的农舍中依然有闲心欣赏窗上的冰花,他被革命青年释放,走在积雪的白桦林中时赞叹出声:“好美啊!”知道聚日无多,他和拉那依然乐观,“我们至少还能过好现在这几天!”面对苦难,特别是个人的力量一时无法扭转的命运类的苦难,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平和和乐观的态度,好象苦难发生在别人身上,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内心坚定的信仰,相信美好的东西。
   《日》片中日瓦戈有着坚定的道德操守和朴素的同情济世精神。由于现实无情很多时候人虽然做到了不坑害别人以求私利,但仍不得不放弃操守以求自保特别是保住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道德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在礼崩乐坏甚至社会总体上邪恶的时代,却非常难能可贵,能做到简直是圣人。我们在《日》片中也看到日瓦戈对于被政府屠杀的示威工人、被哗变士兵屠杀的俄国军官、被红军游击队屠杀的白俄士官生只能救一个算一个,救不了也只能徒叹奈何。他个人虽不向姑父妥协,但考虑到拉那和肚中的孩子的命运,只能甘让姑父把拉那带走。
   《日》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场景是,巴拉来卡琴声下白桦树落叶飞逝,满地随风飘转,反复出现的一个道具是巴拉来卡琴在离乱中被三代人珍藏弹奏,我想作者的意思应该就是是说在家国飘零的乱世人们始终对美好人性有着不懈的坚持吧。


     



----
 欢迎访问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爵士蓝调版
       http://bbs.nju.edu.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