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股论金>>● 金融之窗>>市场风云变>>「宏观经济」>>浅析经济的非均衡性质与企业之发展

主题:浅析经济的非均衡性质与企业之发展
发信人: icekid(icekid)
整理人: aaa234(2003-09-25 09:54:23), 站内信件

从建国之初至今五十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的经济也经历风雨而有所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综观五十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个过程中,可大致分为三类经济体制,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传统经济体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和新经济体制逐渐成长条件下的双轨经济体制,三是新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是指令性计划被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唯一形式,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等于指令性经济;另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之后所要建立的目标体制,这是一个以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的经济体制。而我国目前则是处于改革传统经济体制向目标体制过渡的双轨经济体制之中。这种双轨经济体制表现出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不可避免的过渡性症状,即伴随新经济体制诞生而来的阵痛。这两种经济体制相互碰撞所交织的火化就产生了我国特殊的非均衡经济。
         一 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质
在经济学中,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均衡而言的,瓦尔拉均衡是指假设存在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下达到的均衡,非均衡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下所达到的均衡。因此,非均衡又被称为瓦尔拉均衡。在均衡的条件下,微观经济单位无疑具有充分活力,那么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微观经济单位是否一定不具有充分活力呢?我国的经济非均衡性质又是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对于经济的非均衡性质加以区分。经济的非均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是存在的,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也都存在着,但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他们有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二类非均衡是指生产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是存在的,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也存在着,不仅如此,参加生产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生产者,它们缺乏自由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选择权,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只这样的微观经济单位并没有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
由此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出现的经济非均衡属于上述第一类非均衡;而社会主义经济所出现的非均衡,则要区别对待。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过渡中的双轨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没有摆脱机构附属物的地位,所以这时的非均衡属于第二类非均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正在这种新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投资和经营的自主权并相应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了,那么这时所出现的经济非均衡则归属上述第一类非均衡。显然,我国现阶段经济存在着两类非均衡:一类是由于生产机制不完善所引发的非均衡;一类是由于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引发的非均衡。那么,这两类非均衡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呢?
  1 在非均衡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有可能发生“滞胀”。“胀”分两类:公开的“胀”和隐蔽的“胀”(指表面上物价未变,而实际上有价无货)。“滞”也分为两类:公开得到“滞”和隐蔽的“滞”(指表面上总产值增加,而实际上有效供给并为增加)。而且,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都有可能发生。总量失衡表现为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一致而导致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结果性失衡表现为由于关键性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经济停滞或哦通货膨胀。这样,“滞”或“胀”由于总量方面的原因,或者由于结果方面的原因而单独出现。如果结构性失衡同时发生,那么“滞胀”就有了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 由于总量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滞”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滞”
2) 由于总量方面原因所导致的“胀”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胀”
3) 由于总量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滞”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胀”
4) 由于总量方面原因所导致的“胀”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滞”
为防治“滞胀”,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不同的分析,采取不同的办法。
2 非均衡的经济中易出现经济波动。对于经济波动,人们常问:经济什么时候走出“低谷”?要知道,走出以产值增产率计算的低谷比较容易,因为通过政府直接采购产品或企业在信贷支持下采购产品,可以使产值增长率回升。而要走出以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计算的“低谷”或以财政实际收入(即扣除物价上涨影响且不包括帐务收入)增长率计算的低谷,就远非易事。必须着手于企业机制的改造,才能使国民经济真正走出“低谷”。
3 非均衡经济中存在各种“刚性”。在当前中国的非均衡(第二类非均衡)经济中,除了有“工资刚性”、“就业刚性”、“福利刚性”等等以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刚性”――“企业刚性”。这是指企业实际上不负盈亏或负盈不亏,从而使企业破产难以实现,经济中的许多困难都与此有关。不消除“企业刚性”,中国的经济可能长期存在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之中。
4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某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于这种稀缺性而引起的独占将会长期存在,政府应对其进行调节,比如向独占稀缺资源的生产者征收一定的资源税等。但必须注意到,政府不应把这些生产者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收益全部取走,而只应该取走其中的一部分,否则不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现状,除去前文所论及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阵痛之外,还不可忽视结构因素在当前中国经济失衡中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困难,与企业运行机制的弊端,企业行为的短期性以及社会行为的短期性有关。因此,只有加速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并积极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另外,在中国当前的非均衡经济中,经济改革的深化非常必要,但在改革之中,常以遇到一个难题,即新的制度和政策都容易走样,这主要与制度的不规范,企业和居民个人预期的变化,市场的不完善等等有关。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制度变性”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 今日大邱庄与其中存在的非均衡性质
大邱庄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史上的一则神话―――由一个昔日十分贫困的北方小村庄,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小钢都”,并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出名,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在它的身上。然而,随着禹作敏的触网到下台,大邱庄一幕的辉煌的画面都成为了过去。
如今的大邱庄绝大部分工厂都已停产或半停产,有的大门干脆都关着。方圆7.25平方公里,人口6000人的大邱庄钢铁加工能力曾经达到全国的1/37。它的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村子的西部,先后建设的三代工业园区连成一片,厂房林立,规模之大非同一般。1992年,大邱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人均收入高达2.65万元。而时至1999年,大邱庄的生产总值仅为12亿多元,人均收入5100多元,远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邱庄的“摊子”铺的太大,资产负债率高,虽然1994年大邱庄进行了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新上了一批生产项目,但并未从“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脱离出来,钢铁加工业仍然是主体。而与90年代初期相比,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率几乎下降了50%,许多国家大型企业的日子尚不好过,乡镇企业的效益自是可想而知,
在大邱庄,企业总数最多时曾达到3400家左右,外来打工者也曾高达2万多人,而今天,企业总数只有200家左右,其中个体私营的约占60%—70%,消失的200家企业或者被兼并,或者已经倒闭。
大邱庄在禹作敏上台之后,实行得是一种“家长式”的企业领导,铺开的是个人高度集权下的经济改革。全村听他一个人命令,大事小事由他一人定夺,个人唯我独尊。在禹作敏任用的“能人”中,特别是承包大厂的主要领导对象多是禹作敏本家堂弟,女婿等家族成员,或是“忠于”他的贴心人,禹作敏以党政领导兼家长身份对他们实行领导,既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又给他们创造条件,还为他们承担各种风险,他右大邱庄“一呼百应”,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化身,这样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2.大邱庄过去的发展是“急进型”的,存在很多问题,它以钢铁厂起家,在崛起之后仍以钢铁厂为龙头企业,该企业科技含量低,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钢铁进入买方市场之后,缺乏行政命令和国家保护政策所带来的销路。另外大多数企业三角债,企业承担过重,资金周转不太灵,技术更新换代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这正是企业机制不完善,无法正常的对市场信息作出反映的一种非均衡性质的表现。
从大邱庄的崛起衰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第一类非均衡与企业机制不完善的第二类非均衡,在我国目前仍严重存在着。
           
           三.消除经济的非均衡性与企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存在的二类非均衡性质,我们解决办法只能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体制完善起来,从而从第二类非均衡过度到第一类非均衡,然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第一类非均衡程度逐渐缩小。这顺应了我国现阶段以产全体制改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显然,消除这二类非均衡的切入点还是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发展了、壮大了、效益上去了,整个经济情况就有所好转了。至于企业的发展,我以为一是要靠大环境的改善,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应该给企业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就企业本身来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造:
1. 融资方式由单纯的间接融资走向间接与直接相结合。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有资金来源基本上是来自于两大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注入资金,二是国家银行贷入资金。而我经济进入转轨期以来,由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的国企都陷入:过度欠债、大量冗员、“办社会”负担过重三方面的困境。对于后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在消除二类非均衡后得以解决,而对于过度欠债问题,除去企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外,还必须拓展融资渠道。这对于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有着非凡的意义.因而,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不能把国家财政作为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这主要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发行企业债券、各种投资基金、资产重组等方面来加以筹集。通过间接、直接的融资渠道结合使用,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使企业不会躺在国家财政的身上吃“大锅饭”。这对于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来讲,无疑也是扩大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2. 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的企业扩张线路。面对国际、国内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在靠“一夫一妻制”产品已很难长久的立足于市场,因而集团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必然要成为国有经济变革的重要内容,变革的重要趋势当是尽快的建立起一大批与市场经济规范要求向适应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影响的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因而,企业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允许和指引下,适时适度的进行合并与分立,尽快健全自身体制,积极的走向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3. 产权结构当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产权体制改革为主线,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我国实际的。单一的产权结构受单一出资人资信、技术、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以为企业谋的长久的发展,因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必然的。而且,在这个产权体制的改革中,我们不应太多的考虑姓“社”、姓“资”的问题,是“公”是“私”也并非一定要占51%的股份才可以说明。在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中,20%-30%的股份可能足以控制一个企业了。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除去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外),还是乡镇企业,在产权体制的改革中不要畏首畏脚,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4. 效益的实现方式应由粗放式增加资源投入走向依靠技术投入。曾有人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证实,而我国企业在技术投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科技投入的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1990年为1.72%,1991和1992年为2%,1993年回落到1.87%,而1994年更落到1.44%.研究开发(R&D)费用站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呈下降态势,1990_1992年一直徘徊在0.7%左右,1993年降至0.62%,1994年更落至0.5%,而R&D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最高的前6位国家在1994年分别是:日本,占3.0%;美国,占2.9%;德国,占2.8%;法国,占2.4%;韩国,占2.1%;捷克,占1.8%.境况不言而喻.由于技术投入低,我国企业普遍表现出:1)装备落后;2)企业成本费用高;3)新产品开发能力低;4)产品质量不稳定;5)产业技术构成低;6)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所以,增加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我们的企业必须尽快完成的大事之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