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sh1234567890(枫)
整理人: ada129(2001-12-25 23:56:53), 站内信件
|
中国书法跟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一向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任何一个新形式的诞生,当然仍需通过广大人民的试用、实验。昨究,方能将它肯定或否定下来。”楷体产生之前的书体已经多次变革,呈现千姿百态的局面。中国书法演进中的求变思想是不断上生新书体的强大动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人们不满足于一两种书体的需要,而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探索新的书体。楷体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在标准隶书陷成之前的一些书迹中就已经有了楷书的因素,这要上推到汉代为帛书与竹木简书。帛书是写在帛这种丝织品上的文字,在未发明造纸术以前,人口以帛为纸写字,形成了帛书。据王国维、罗振玉(流沙坠简)简续童文中考释:“按汉时书记大抵用木,所谓尺续皆是也。惟汉书局南纪,书简射域上。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简书。古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则帛读之外亦兼用简作书。”帛与竹筒同时为书写的材料,但帛的造价要高得多。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老利甲本、(老子)乙本为汉代帛书的代表作。二者书体同为古隶,但风格各异,有许多字为笔画已有楷书笔意。《老利甲本据推算抄写的时间最晚在汉高阳时期(公元前206一前195年)。书体介乎篆隶之间,字形已趋方正,章法安排灵活,变化万千。个别笔画起出楷意,如“之”和“宗”等字的上点和今天指8些字的撇画上粗下尖,已是今天楷书撇画正,章法安排灵活,变化)出谐党.如“之”“宗”等正,章法安排灵活,变化万千。个别笔画起止用笔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楷意,如“之”“宗”等字的上点和今天楷书的“上点”十分相似,有些字的撇画上粗下尖,已是今天楷书撇画的形状。
始子》乙本抄写的年代可能在汉文帝时期(公元前 179一前157年),比甲本更具有隶书的意趣,同时楷体的笔画也为突出,特别是捺笔和今楷之捺画一模一样,如“共”、“具”、“不”“责”等字的右下点上尖下大,似有顿笔回锋的笔法。结体严密户与字之间隔有一段距离,错落成趣,整体章法均衡疏朗,布局合理。乙本较甲本楷意更浓(参看本站“隶书“)。在未发明造纸以前,古人将毛竹或木材削片杀青书写,即竹木简书。竹木简书是目前流传的汉代最早墨迹,近百年来大量出土。这些汉简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汉代隶书初期演化变革的宝贵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楷体的源头。这些汉代竹木简书直接继承秦隶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写得浑厚朴质,仪态万千。竹简的书者大多为无名氏,是抄书匠、医者和戍边卒等,这些不成名的“书法家’讲受任何规矩的限制,写起来奔放自由,却把书法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汉简书法不仅具有隶书的特点和楷体的笔意,而且孕育了行。草书的成型。汉代是一个书法大变革的时期,在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大量的汉代竹木简书显示出了楷书的笔画以及结体的形态,有些是很逼真的。如(居延纪年签》三枚木简均是在西汉成帝时书写,签是~种标志,上部圆形并有穿孔,多画网纹,下部书字,字的横、竖、捺和钩等画多有夸张,用笔非常任意,落笔藏锋、露锋兼有,可以看出楷体的笔法。特别是捺画最为突出,笔墨加重,捺脚粗壮有力,实为楷体之捺画。汉代竹木简书中有个别字体已纯系楷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汉瓦当文和刻石中看到隶书向楷书的过渡。由上所知楷体在西汉已出现萌芽,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写中楷体的成分愈来愈多,为楷体的独立成型打下了基础。
楷体在汉代出现萌芽,至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形成了标准楷书。一在书法史上,魏晋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此时期篆、隶、楷、行诸体俱臻完善。在汉代盛行的隶书书体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进已趋向方正规矩,失去古朴的气势和韵味。有人说“完美的东西,由于它自身的完美,僵固了它的发展余地”,“不完美的东西,由于它自身的不完美,使它的发展余地更为广阔”。在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同时孕育着楷书的萌芽,汉代书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隶书上,把隶书推到了高峰,达到了完美的地步,这时书法要发展变化,只有另寻出路,因此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们把散见的楷书成分集中起来,使之更加完善,把楷体定型,从而正式宣告了楷体的诞生。魏晋时代是书史上值得称颂的时代,楷、行、草三种书体同时定型并趋向成熟。就楷体成熟而言,魏晋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楷体初具雏型,贡献最大的是魏大书法家钟繇,钟繇创制的楷体尚留隶书意味。第二个阶段是楷体的完善定型,贡献最大的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素之及其儿子王献之,他们在钟繇楷体的基础上全部去掉了束意,创立了标准楷书。书在晋代成熟,至南北朝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魏体。南北朝是历史上南北对峙的朝代,因而书法也各有特色,书史上曾划为南北两派。南朝书法清劲秀丽,长于帖,北朝书法浑朴雄壮,长于碑,有南帖北碑之称。北朝的书法以“魏碑”(即魏体)为代表。北朝延续东汉以来树碑立传的风气,纯然以宗教之信仰,全注意于石窟造像之建设,朝廷又无禁碑之令,因而碑刻十分丰富,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书法艺术珍品,然而这些书法艺术的创造者,大多没有留下姓名,这是一个民间书法家大显身手的时期。魏碑书法是对楷体的发展,是一种独具风格的书体。由于当时刻碑者不受楷体规矩的限制,刻起来自由随便,把隶体和楷体大胆地结合,融会贯通,再加上刀刻的斩截有力的笔法,因此形成了方峻道劲、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它已和楷体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人把魏碑列为楷体,似为不妥。应该把魏碑独立起来。
经过魏晋时代尤其钟、王等书法大家的努力,楷体终于定型走向成熟。成熟了的楷体是最端正又最富有规律性的书体,它给汉字规定了一个标准的书写程式。楷书在这个程式下要想获得新的生机,必须迎合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求变。历史的车轮滚到了隋唐,社会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楷体也迎来了革新时期。
隋朝存在几十年十分短暂,但其文化价值不可忽视,书法艺术开始出现南北交融汇合渗透的局面,南方温柔绮丽的风韵和北方豪放粗算的风格交汇在一起,遂形成隋代疏朗峻整的楷书风格,大唐代楷书的大变革奠定了基础。隋代书法是以方正强健的北方中体“碑”为主,后人称隋代书法仍以“碑”称,只是冠以“隋”字以别于魏碑、北碑。隋代时间短,书法家和书作均少,但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它是承前启后的书体,为唐代的楷书变革作好了准备。隋代值得一提的书法家有智永等人,另还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等碑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