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sh1234567890(枫)
整理人: ada129(2001-12-25 23:56:47), 站内信件
|
唐初为楷体革新全面展开的阶段。唐代对书法非常重视,国家专门设“书学”培养书法人才,唐代科举中,书法被列为试土科目之一,明确规定以“楷法遭美”为上。唐代的皇帝均好书法,尤其太宗李世民最为喜爱,曾下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定文馆)习书,出禁中法书以授之。”《新唐书·百富志》)并敕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就馆教示楷法。楷体终于成为唐代风行的书体,所谓的“唐人尚法”,即是唐人完善和创造的楷书基本之法度,亦称“唐法”,为后世学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隋碑已为楷书的革新打下了基础,初唐书法家精心研习,全面革新,接受王羲之小楷神髓,借用六朝碑版的风貌,完善隋楷的法度而形成自己的楷体面目,带来了一股清新书风。唐初楷碑字形严肃凝重,结构谨严而又韵味无穷,呈现了楷书革新的最初成果,开后世楷书之法门。初唐书法家辈出,最能代表者为“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格遂良和薛稷。至中唐颜真卿把楷体革新推向高峰,展现了楷体的新面貌。
唐自代宗李豫大历年后,书法逐渐随着国运由盛转衰。这个时期的不少书法家力图矫正“肥厚”,但大多是重蹈欧、虞覆辙,没有明显的成就。晚唐,楷体革新的浪潮并没有停息,涌现了颜真卿之后的第二个楷体革新家——柳公权。柳公权认真总结初唐四大家及颜真卿书法的成功经验及不足之处,和当时崇尚“肥厚”的书风针锋相对,以瘦劲雄健取胜。终于创造了与颜体风格不同的“柳体”,自成一家,成为唐楷书法的典范。唐代楷书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欧、虞、椿、薛、颜、柳等许多著名书法家努力改革探索,终于建立了“唐指”的法度。就唐代的整个书坛而论,楷书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其他书体的成就。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其他的种种因素,自宋以后几个朝代,书法家们把主要精力投入了行、草、隶、篆等书体的探究,偶尔也有以楷体名世者,但成就均超不过前代。纵观这几个朝代的楷体只是在前人楷书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和探索,因此我们将宋、元、明、清几代称为楷体的守成期。赵匡民陈桥兵变之后,建立了北宋政权。由于五代;日制文物多失于战乱,自宋太宗开始皇帝在政事之暇留心翰墨。太宗曾对大臣说:“联君临天下,亦有何事,于笔砚特中心好耳。”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翰林侍书王著编辑历代名帖,用澄心堂纸精拓,并摹写刻石,汇编成(淳化阁帖》,被称为法帖之祖,当时分赐登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大臣各一部。此帖共10卷,其中二王书法居大半。由于王著学识不高,所以编次杂乱,亦真伪混淆,后人多有批评。但(阁帖》是内府秘珍,后翻刻摹辑者成风,又相继出现(绿帖)、(大观帖)、(续阁帖》等,帖学遂风行天下。(阁帖》首开官刻汇帖之习,对书学起到一定作用,但过大于功、宋代书法逐渐衰落。另外宋人习书风气不正,称之为书法干禄之气,盲目趋附当政者的书法爱好,而不问其人书法水平高低和自己的爱好如何,欲用此术博得当政者的青睐。这样惟趋时贵之书抹杀了书法的天性,不可能有突破或创新。此种书风至明朝发展为“台阁体”,到清则为“馆阁体”。宋代书法成就以行书、草书为显著。楷书较好者有“宋代四大家”(苏东坡、黄庭坚、米布、蔡襄)中的苏、蔡二人。大观、宣和年间,宋徽宗赵信又从诸、薛入手,结合绘画手法,自创“瘦金体”书,别具一格。
公元1279年,蒙古族忽必烈灭南家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至元代灭亡共10帝四年。元初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再加上世祖忽必烈不十分重视“文治”,书法基本上宗晋、唐而无创新。至文宗时,文宗特别喜爱书画,其兴趣和汉族皇帝一样。文宗天历初年建奎章阁,专掌古物秘玩,并设置鉴书博士司,请当时的文学名臣如待书学士虞集和博士柯九思鉴别书画,书法一时大盛。元朝的书法基本上是复古守成,进展不大,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书法成就最大的为赵孟领、鲜于枢等。元朝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能表现出个人的风貌。自朱元津推翻元代统治,于1368年建立明朝,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毅宗朱由检自缢煤山,整个明朝统治277年。近三个世纪中,朝廷清帝均喜爱书法,并重帖学,因此明朝士大夫知识分子也无不好书,一时帖学大盛,重蹈宋代覆辙。法帖传刻也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在泉州翻刻的(淳化阁帖),此后于嘉靖、万历年间屡次重刻,出现了(玉泌馆本帖》、(五石山房本帖)和(肃府本阁帖》等。同时又有人将来、元、明人法书汇编为续阁帖刊行,而且钩摹、镌刻。抗法等方面都有所发展。由于帖学的盛行,直接影响书法创作,整个明代书法水平不高,不足观矣。篆、隶、八分等书体几乎绝迹,而小楷略能自振,亦是馆阁干禄用体,无一点生气,以姿媚匀整为美,惟求纤巧端庄,横平竖直,万字一面,此即明代典型的“台阁体”。本来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是一好事,但苛刻要求考生都要工工整整地写成“台阁体”,却走向了书法的反面,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明代的帖学和台阁体不能不说是书法的厄运。由于明代对楷体的“重视”,使得人们下功夫练习楷体,以适应需要。楷体大抵是沿袭赵孟顺、鲜于枢的书风,柔秀婉媚,纤巧工整,写得好的书法家主要有宋克、沈度、祝允明、文微明、王宠、董其昌等。清代十帝统治267年,书法有了重大发展。整个清代书法可分为帖学和碑学两个时期。嘉庆、道光以前为帖学期,嘉庆、道光以后为碑学期。
清朝早中期的几个皇帝极重视汉民族传统文化,尤重翰墨。清世祖顺治帝亲政后日理万机,犹于暇时临习《黄庭遗教经》,并把自己的书法颁赐部院大臣。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他;临董逼真,楷书特别讲究平顺匀净,并广为各大书院、寺院、名胜题字。他竭力搜寻董书,以至朝考殿试,斋廷供奉者,都以董其昌书法为干禄之举。董其昌所刻的《戏鸿堂帖》亦风靡海内,一般人追求董书疏淡的韵味,以尽快攀登入仕捷途。康熙在位61年,董其昌书法定于一尊。乾隆皇帝更是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他以帝王的权力,广罗天下书画,以内府所藏书法命人编成(三希堂法帖炮制。“三希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清高宗将王素之的(快雪时晴帖》、王韧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体藏于此,视该三帖为希世珍宝,因以得名。该法帖为历代丛帖之冠。乾隆皇帝甚爱赵孟顺书法,一时天下习书者皆弃董学赵,崇尚丰润圆腴的书法,宋、元、明以来的帖学至清初达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在科举取仕中,重树楷书的规范化,明代出现的“台阁体”到此时更加讲究“乌、方、光”的原则,即墨色乌黑、字体方正、行气光洁,形成了试帖书体“馆阁体”,俗称“院体”。这种风气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才有所消歇。清初除“馆阁体’盛行之外,有一批书法家致力于阁帖的研究,形成以秀逸妍丽见长的“帖学书派”。突出者有刘塘、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注上锻何体、王赵、姚鼎钱洋、金农挪堡等。清代前期的书法主要是帖学盛行,把楷体送上了“馆阁体”的绝路上去,书法的艺术生命力被检枯了。雍正、乾隆之世,大兴文字狱,文人学上稍不注意便要招灾引祸,不敢言论国事,因此金石考据学兴起。金石考据学为楷书的变化打开了希望的窗口。当时大量碑铭出土,尤其魏碑、隋碑出土更多。从嘉庆、道光之后,书法领域兴起碑学,而帖学日渐衰没。碑学代表书法的转换点,它给书法带来了勃勃生机,一时间,金石碑版、墓志、摩崖刻石、造像等片五只字,皆为世所重。尊碑书法,以茂密雄强为主,和帖学崇尚的婉媚圆腴的书风以及“乌、方、光”的馆阁体相抗衡,碑学终于取得胜利。碑学理论在整个清代的中后期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阮元写出(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从理论上将中国书法分为两大流派,此种观点虽近绝对,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推动了清中晚期的书法革新。比阮元稍晚的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经验和理论,写成了《艺舟双梅卜书,专崇北碑,因此咸丰以后碑学更为昌盛。直至清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揖》,碑学理论更加系统完美,碑学书派的代表人物有邓石如、伊秉缓、陈鸿寿、吴熙载和何绍基。
整个清代的书法取得了很大成绩,也造就了一大批书法家,不少书论将清代书法称为书史上的中兴时期,这是对整个书坛而言的,但就楷体来说,清代还没有大的发展。清代书法的最大成就在篆隶上,其次是行草。但是篆隶书法家也并未忘记楷书,他们把楷体作为书法之基础,融会贯通,很快地跃上了其他书体的峰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