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ychs()
整理人: aychs(2000-10-11 20:46:33), 站内信件
|
[转摘自音响发烧无线电论坛:作者:soy]
即使在最简单的发烧系统,也需要一对讯号线与音箱线。线材是连接器材之间的 桥梁,但线材在整套系统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位置究竟有多重要,还有, 一套系统中线材投资的比例应多少才合理,这也是多年来各音响发烧友争论最多 的问题之一。
我所拥有的系统并不高级,CD机是超值的飞利浦951,功放是丹特声IA270,音箱 是卓丽Hiper 1#MKII,讯号线是MIT330,音箱线是NBS小飞龙。听音室长4.3M宽3 .3M,地面铺化纤地毯,前后墙吊厚绒窗帘布,并作简单扩散处理。
我所用的线材原来不是MIT与NBS,是怪兽I330与古河FS450。系统出来的声音解析 力不足,高音延伸不足,高中音偏暗偏朦,中低音肥而低音出不来;整体上建立 不起音场。听“丰收锣鼓”时应在最后的打击乐总是抢在最前面;人声定点大且 总在音箱中间,不能后拉;适当音量大动态时时常低音单元拍边;音乐重播损失 了许多细节;当时感觉最大声音趋向平面化,纵深的层次不明显。本来所用的三 件器材虽不是高级货,但素质并不低,搭配也算合拍,再排除其他种种原因之后 ,我决定从线材入手对系统进行升级与“改造”。
首先更换讯号线。众所周知,951是一只不错的CD机,有乐感及一定的解析力,但 中低频密度不足,整体声音
偏薄。为弥补951的不足,我选用了MIT330讯号线。MIT线以有肉、柔和、中低能 量足著称,恰恰弥补了951的不足之处。带有“黑匣子”的MIT330需用不少的时间 去“煲”,新线的MIT高中音暗而滞,低音出得来却收不住。经过约400小时的煲 线后才显出本色,与I300相比,可以说是高音通透柔和,清晰度大增,许多高频 泛音都能表达。听《民歌蔡琴》“恰似你的温柔”中的吉他粒粒清脆,分隔度与 节奏感好。中音密度增厚,歌手歌唱技巧与感情表露无遗,口形缩小并向后拉, 基本能表现出录音室的空间感。听学友的“我应该”时能表现学友扎实唱功与歌 词表达的感情,引人入胜。
可是接着就有问题出来了。古河FS450音箱线的档次相比之下就低了一点,线的纯 度不到导致高音过于锋利,人声质感失去了温暖而略带沙沥声,整体上音乐味配 不上,改成双线分音作用也不大。因而我找来了NBS的小飞龙换上。原以为小飞龙 因为解晰力好会使声音偏薄,但一试之下却是没问题的!经过一周的煲线后,整 体效果就出来了。整套系统的声音表现出为高音通透而有解晰力,中音虽然不够 厚暖,但也能表达出歌者的感情。低音方面打心口的低音还好,超低音虽不行但 已是整套系统的最大表现了。
线材绝对是音响的一个大部分,不是体系中的配件。线材能直接影响系统的最后 效果,就象换三大件一样,能给你一个明显的换机感觉。因而做为发烧友,在力 所能及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线材的作用。
-- 欢迎到影音器材版来做客!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B5800-3.szptt.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