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rkson() 
整理人: derud(2001-12-11 19:38:55),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molecule (人生几何·爱弥留),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巴黎的最后浪漫——弗兰索瓦 
 
 发信站: 飘渺水云间 (Wed Jul 19 07:22:09 2000), 转信 
 
   
 
 蓝昌松 
 
 日本人对演奏家的偏好,多少和他们访日的次数有关。不信吗?布列兹就是很好 的例子 
 
 。而德国出生、法国长大的弗兰索瓦又是如何受到日本人的偏爱呢?1956年富兰 索瓦第 
 
 一次到日本的精湛演出,为往后1967和1969年的三度到访做了一个成功的铺路( 当然也 
 
 包括那迷倒众多女乐迷的打扮与台风),而日本乐评界也乐观其成地为他做文字 造势的 
 
 活动。经过30年后,我们只能依靠目前所能购买的少数专辑,重新认识这位曾经 风靡日 
 
 本的钢琴诗人。富兰索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他为何又会被称为“巴黎的最后浪 漫”呢 
 
 ?笔者以富兰索瓦作为研究对象,为各位做一探讨。 
 
 第一部分:肖邦 
 
 肖邦在巴黎旅居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作品也在此完成,大家应该不难想象肖邦悠 游在19 
 
 世纪花都的浪漫景象,以及如何创作出顶级的浪漫作品。富兰索瓦虽然不是法国 国籍, 
 
 但他的双亲可都是纯正的法国人,也因此他绝对是60年代法国浪漫派钢琴家第一 人,他 
 
 除了天生拥有浪漫诗人的气质外,直传自肖邦的技巧更是独一无二的浪漫代表。 科尔托 
 
 的老师Diemer是肖邦的学生,肖邦将其技巧直接传给学生,而弗兰索瓦正是此派 的第四 
 
 代,也是最后一代弟子,因此如要将“肖邦传人”的头衔颁给富兰索瓦,个人觉 得并不 
 
 为过。弗兰索瓦留有萧邦的全套钢琴曲录音,目前除了《练习曲》之外都可以在 市面上 
 
 买的到,但初听肖邦如果选择富兰索瓦,可能是一生错误的选择。怎么说呢?弗 兰索瓦 
 
 是位个性派演奏家,他除了有与众不同的华丽音色外,弹性速度的夸张运用已经 在尺度 
 
 边缘打转,而他的肖邦的音乐也一如以往地运用弹性速度,我们听到的则是偏离 原谱太 
 
 多,却又特别迷人的音乐。这种有如麻药般的魅力与鲁宾斯坦的微醉是大相径庭 ,因此 
 
 对于初入门者往往还是建议聆听鲁宾斯坦的版本,一来比较客观,二来可避免无 法自拔 
 
 。笔者就是明显的例子,初听《夜曲》选的就是富兰索瓦版,其后座力之大、效 果之强 
 
 可想而知,理性一点的说法是他成功的掌握住描写夜色的时机,或许富兰索瓦在 录音时 
 
 比我们还醉呢! 
 
 弗兰索瓦还有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录音:《即兴曲》与《马祖卡舞曲》,在《即兴 曲》中 
 
 他的表现,百年内应该难以进入卫道人士的心房,《即兴曲》添加弹性速度之后 会如何 
 
 呢?还真是够即性啊!有如中国山水画里的泼墨山水,即兴潇洒又浪漫,不过由 于录音 
 
 母带不佳,华丽的音色已被抹去不少;另外,《马祖卡舞曲》在诠释上则以大幅 度动态 
 
 对比营造出一幅巨大的多彩油画,比较特殊的是弹性速度的运用,造成这个录音 在节拍 
 
 上已经到了离经叛道的地步,对于这些极度个人化的诠释,日本人的观点倒是非 常值得 
 
 新新人类参考,因为肖邦10首曲子在4届榜单前3名的变化里,弗兰索瓦的位置是 每下愈 
 
 况,1983、1987年的榜单中还可以看到他在《唱片艺术》首选名单里,但从1994 年开始 
 
 ,除了《夜曲》、《即兴曲》之外,已经很难再看到他坐在前三名中,从这几届 的排名 
 
 可以看到两点:一、肖邦的曲子在《唱片艺术》中至今依然没有十全十美的版本 ,即使 
 
 连鲁宾斯坦也一样,每个版本都是暂时热一下宝座,不久就让给下一位坐:二、 过去日 
 
 本人虽然对弗兰索瓦的肖邦有着狂热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演变,乐评也会现实 地投现 
 
 代人之喜好,仔细观察提名版本及投票数,虽然偶尔会出现弗兰索瓦的版本,却 往往因 
 
 总分不足而未能获选;一届一届下来,传说就真的变成传说了!以世纪末的喜好 及聆听 
 
 观点,其实谁都可以想象传统演奏已经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是没个性的中庸演 奏(这 
 
 种让人伤透脑筋的世纪末美学已经造成许多后遗症)。行文至此,笔者并不想期 待弗兰 
 
 索瓦在J300里能够重振雄风,相反地,我倒是想看看日本乐评要继续引领何种风 潮 
 
 第二部分:德彪西 
 
 毫无疑问,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彪西钢琴演奏家,在单声道时代是吉泽金,立体声 时代则 
 
 是米开兰杰里,至于同样是法国钢琴界顶尖高手的弗兰索瓦,则无法被列入正式 名单中 
 
 ,之所以说正式,是因为笔者并没有否认弗兰索瓦在德彪西钢琴录音上的贡献( 其实笔 
 
 者喜欢弗兰索瓦的德布西录音大过于米开兰杰里许多),或许也没有人对弗兰索 瓦诠释 
 
 的德彪西有别的意见,但是在米开兰杰里和吉泽金长久以来的阴影笼罩下,弗兰 索瓦迟 
 
 迟无法翻身,第三名一直是他不用等就会有的稳定位置。弗兰索瓦的德彪西诠释 具备其 
 
 始终如一的作风,并非固守着印象派而自封,而是传统浪漫的诠释,对于保卫印 象派的 
 
 人来说,这种诠释无疑的杀死太多德彪西手中的主角(德彪西习惯用标题创造各 式各样 
 
 的物体),其实这种浪漫的表现方式并非容易,这种困难度造成的感官刺激就好 比你正 
 
 想吃桌上的蜂蜜蛋糕时,初咬第一口居然发觉味道是巧克力蛋糕那般的脑力激荡 ,重点 
 
 在于并非不好吃,而是视觉/嗅觉造成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新感官刺激,听弗兰索瓦 的音乐 
 
 ,需要的是足够的想象空间及宽广的思考空间,最重要的是接受力及包容力。 
  
 弗兰索瓦在《唱片艺术》的德彪西部份只得过一次首选(曲目是《贝加马斯克组 曲》) 
 
 ,而且也非常古早,笔者认为这正是日本乐评坚持德彪西传统演奏法所造成的后 果(一 
 
 副好象要替富兰索瓦打抱不平,声张正义的口气)其实在3首入选的曲目中,弗兰 索瓦一 
 
 直都保有高度的支持度,名次也是在二、三名之间徘徊,乐评并非不喜欢他的诠 释风格 
 
 ,而是习惯性的在提名时把他放在第二指名,这种做法如同他在萧邦曲目里所受 到的待 
 
 遇。弗兰索瓦最好的德布西作品是《贝加马斯克组曲》、《版画》这种能够表现 高度色 
 
 彩和戏剧张力的曲子,因为这些曲子都能够让他发挥到最极限;不过由于肖邦的 影子太 
 
 多,所以有点不易消化。 
 
 第三部分:拉威尔 
 
     弗兰索瓦具有高度色彩、戏剧性张力、漂亮的弹性速度,构成在拉威尔诠释 上的特 
 
 质。拉威尔的作品是十足的印象派,却具有如瑞士钟表一样准确的节拍,冷静而 不夸张 
 
 的诠释,在这种听来完全矛盾的情况下,如何造就出让众人信服的诠释呢? 
 
 日本乐评非常 郎 弗兰索瓦的拉威尔,其程度已经到了中毒的地步,欣赏的角度 则像是 
 
 在看画一般的分析。其实弗兰索瓦的诠释并没有什么风格上的改变,他还是一惯 的处理 
 
 方式,以拉威尔的要求而言,听起来已经偏离航道很远,就更别提像时钟一样精 准的是 
 
 了。但是为何他还是能够抓住日本乐评难缠的心呢?印象派与一般传统绘画不同 在于将 
 
 认知对象的实体打破,这么做可以使最原始的视觉经验,单纯的回复到由光合线 所组成 
 
 的变化之中,既然印象派美术是要回复光和色所组成的画面,反对传统的形式结 构,那 
 
 么印象派音乐反对浪漫派的同时,也要以强调音色、合声来突显音响效果;而音 色与和 
 
 声不正是富兰索瓦的特色之一吗?诠释肖邦时的音色,演奏德彪西时的和声,同 时运用 
 
 在拉威尔作品时,不是刚好服服贴贴的吗?至于节拍,拉威尔虽然也是印象派的 一员, 
 
 但他可是根据德彪西的架构发展出自己的一套风格,因此虽然拉威尔要求准确如 仪,其 
 
 实在适当的表达下都是被接受的。 
 
 弗兰索瓦当然也是在这一层范围内做发挥:当我们在聆听《水的嬉戏》时,我们 彷佛看 
 
 到了把水做喷雾状往空中散去时,被阳光照出七色彩虹般的美彩效果;在“飞蛾 ”中我 
 
 们看到的又是夜晚围绕在灯光旁的彩蛾,比白天更具色彩感;《库普兰之墓》中 更是奇 
 
 迹似的听到难以仿真的色彩度及幻想印象。这些诠释其实都已经超出拉威尔的计 算之外 
 
 ,但是以弗兰索瓦的天才与魔力,其实很容易就能挤出让乐评信服的表现,你可 以说拉 
 
 威尔不同意这种诠释方法,但是如果光以欣赏角度来衡量,这些绝对是美的过火 的耳福 
 
 之作。当然日本乐评的支持更是弗兰索瓦所关心的焦点,《唱片艺术》中入选的 曲子是 
 
 《加斯巴之夜》与《G大调钢琴协奏曲》。女侠阿格丽希在《加斯巴之夜》里获得 四次高 
 
 标首选,弗兰索瓦则表现平平,由这四次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日本乐评偏好 哪一类 
 
 型的《加斯巴之夜》;比较可惜的是《G大调钢琴协奏曲》,虽然富兰索瓦获得过 两次首 
 
 选,但是支持度并不高。唉!为何无人欣赏这个版本第二乐章极度浪漫的表现呢 ? 
 
 第四部分:其它 
 
 除了以上三位作曲家的录音外,目前已经很难买到的弗兰索瓦大全集(8CD,EMI  7 629 
 
 51 2)中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这套录音中有多首未发表的录音,其中有更早的 肖邦《 
 
 第一钢琴协奏曲》,也有舒曼和普罗高菲夫在内,不过这些版本都无缘进入《唱 片艺术 
 
 》的提名中,以下为笔者大略观察后所做的主观判断,在此供各位参考: 
 
 舒曼:同样的浪漫派人物,弗兰索瓦诠释的舒曼却从未在《唱片艺术》中出现, 究其原 
 
 因笔者认为因为他一贯的风格,造成大家对他的误解越来越深。舒曼的作品哲学 味很浓 
 
 ,弗兰索瓦的诠释大大的反哲学而行,听者自然不愿意接受此类型嬉皮笑脸的诠 释,岩 
 
 肃如乐评者自然就更无法接受这种翘哲学课的学生。 
 
 普罗科菲耶夫:弗兰索瓦弹的非常漂亮,并且异常传统,不过如果听者们习惯于 李赫特 
 
 之流的强劲力道,弗兰索瓦版不免就会被拒于门外,尤其是日本乐评长久以来就 很欣赏 
 
 Hammer型的普罗科菲耶夫,因此弗兰索瓦的诠释始终无缘提名。对于自己提出如 此观点 
 
 ,其实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接受,因为阿格丽希/阿巴多版的华丽大余力道,也 让他们 
 
 待过首位一阵子,至于为何会如此,就留在往后再继续研究吧! 
 
 注:其实如果拉威尔还活着,他一定会对弗兰索瓦吐口水,因为他弹性太大的诠 释风格 
 
 ,在拉威尔未去世前就已经造成不小的插曲:话说单声道时代钢琴王子霍洛维兹 ,有一 
 
 次在演奏会上弹奏拉威尔的《水的嬉戏》,作曲家亲自到场聆听,但是霍洛维兹 可是自 
 
 己写过曲子的人啊!当场就随性挥洒起来,演奏会结束后,拉威尔告诉霍洛维兹 :我觉 
 
 
 
 得你弹得很夸张!从那一刻起,霍洛维兹就再也没有弹过拉威尔的任何作品了, 看来在 
 
 拉威尔的作品中是没有随性两个字的。 
 
   
 
 --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 
 
    爱她是容易的,持续一辈子是...自找的!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30.6.1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