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ojinyong(左翼)
整理人: sayrainly(2001-12-16 20:41:25), 站内信件
|
2001年 2月23日-3月8日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举办了名位名为"Urban Generation" 的中国电影节,共有10个年青导演的11部作品参展,中国青年电影如此规模的集体展示还是第一次。
他们对这些电影人都非常惊叹,但是从媒体以及美国人中的一些态度来看,美国人关注的大都是那些表面的东西,例如社会问题、政治斗争。没有中国观众的中国电影是否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大部分意义,中国电影真的只有这样才是出路吗?
Chinese Dogme 2001: A New Wave Cultural Revolution
(纽约时报记者Alexa Olesen专题文章, 人名略去 03.06.2001)
"我们希望表现我们身边真实的生活"上周五纽约中国学院(China Institute)的"Urban Generation" 电影节讨论会上N这样说,"在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个人与集体的观点应该是一样的,文革时期中国人只能一遍又一遍的看到十部宣传性的电影。但是现在,我们要表现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
这个电影节大部分是被我们称为"第六代(Sixth Generation)" or "新生代(new born)" 的导演拍摄的作品。11部作品中的大部分是国家电影体制之外的作品,它们没有机会在中国上映。这些电影也是目前中国城市生活的一个影像的窗口,涉及了城市的另一面,包括同性恋、吸毒、卖淫、强奸等。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他们已经远离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形式。
年轻的中国新电影人放弃了改编优秀小说的第五代普遍做法,他们电影的剧本几乎都是自己创作的。他们启用非职业演员,强调现实主义风格,避开严厉的电影审查制度用紧张的或者几乎为零的经费拍摄他们的电影。
整个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许多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回到中国加入到朝着现代社会稳步前进的社会建设中,一个新的文化复兴正在逐渐取代过去旧有的中国文化。仅就中国电影而言,国家正在试图从过去的审查制度主导体系过渡到一个市场票房体系,这些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在这两方面都不乐观,他们的电影大部分靠国外的基金支持,非常艰难。
导演W,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对于他影片的个人风格做了解释:"在我20岁的时候,我决定去欧洲去学习,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我选择了法国,在那里我立志要成为一名电影作者。"
阿年,"呼我"的导演,这个电影讲述了一个城市打工的乡下人因为卖血染上艾滋病的故事,"现在我们希望从个人的观点去描绘这个社会,我们可以不再考虑整个社会的意识。"
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真空时间,中国的电影作者认为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比其他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优秀的电影,尽管他们都还有明显的缺点。
"我想就这一时期的这一批中国电影来说它们思考表现的东西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都要正直率真的多。"邮差"的编剧及制片说,"我对这些电影作者充满敬意,他们试图冲破已经陈旧的电影体制去表达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我认为他们对电影的正直态度和真诚值得我们尊敬。
Generation X-6; Chinese Indies Take to the Streets
(indiewire专题文章 作者:Andy Bailey )
多年来,世界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像西方观众评论界非常熟悉的张艺谋、陈凯歌。唯美、精致加上历史装束的戏剧性故事为他们赢得了国际的赞誉,
林肯中心宣传册的介绍:
如果说中国大陆第五代(Zhang Yimou, Chen Kaige, Tian Zhuangzhuang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 属于农村,那么比他们年轻的一代导演们则把镜头指向了城市生活——我们称他们为"城市内的一代"(Urban Generation)。新一代最令人关注的现象,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立制作,有超过60个青年的导演,他们的或全部或个别作品脱离了国家所有的制片体系。他们的作品凸显出的创造性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包括宁瀛、吕乐、张元……
没有了沧桑的历史叙述,这些电影例如:邮差(何建军,1995)月蚀(王全安,1999)赵先生(吕乐,1998)等,大都深入到了这个猛烈变革社会的细微领域。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涉及了广泛的领域,特别是那些曾经缄口不严的内容。像残疾、酗酒、同性恋、卖淫、精神病还包括贫富差距等等。也有更多底层的民众出现,像罪犯、流浪艺术家、城市打工者。无论他们在美学以及政治上是否重要,但是对于西方观众还是很难看到这些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