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网友创作篇>>网友作品>>燃亮火柴----lczuknow>>中学时的午餐~~

主题:中学时的午餐~~
发信人: lczuknow(金陵二少(火柴))
整理人: winterlight911(2001-12-12 06:50:13), 站内信件
中学不流行住校,一天三顿饭,在学校解决的只有午饭。从小学开始,在学校吃午饭以及住校的同学都给我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学校的饭不是人吃的!于是我在上大学以前从未吃过学校食堂一顿饭。那时每每听到关于饭菜中烟头、铁丝的传闻就心惊胆寒,后来上了大学才明白这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中学的食堂就像一间破旧的厂房,水泥地,顶奇高,窗户开在屋檐下面,日光灯悬的高的让人怀疑是怎么装上去的,吃饭的时候必须就着从豆腐干大小的窗户里透过来的以及遥远的日光灯里发射出的光亮辨别饭盒里哪块是豆腐哪块是肉(通常是前者比较多);那里的一张桌子可以坐几十个人,桌子腿连着凳子,每次坐在那桌前我就会想起某次体育课逢雨天改在食堂上,大家把脚翘在饭桌上压腿…………除了卖饭菜,学校也提供蒸饭服务,就是学生自备饭菜,学校代为加热,也算是锅炉在烧开水之余为学校添了一项创收。闷在饭盒里蒸出来的菜,好吃的大概只有香肠,素菜就别提了。再加上屡屡发生的丢饭盒事件,更加坚定了我走出校门,寻觅美食的决心。

   我的中学是在北京西路的西段。那里不算繁华,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清,周围都是政府机关。可是按照市场的原理,有需求就应该有供给,坐落在那里的几所学校大大促进了周围餐饮业的发展。最近一次去学校附近,发现已经快找不到大门的位置。学校旁边的那条巷子,已经面目全非!记得以前那还是条窄窄小路的时候,可以说是美食遍地。巷口有一家牛肉拉面,我第一次吃牛肉拉面就是在那里。我打赌那家的面味道绝不能算好,可是现在每一次吃拉面都仿佛是在悼念那第一碗中滑滑嫩嫩的牛肉,细细韧韧的面条,碧绿碧绿的香菜,火红火红的辣椒……往里走有几家排挡,砂锅,炒饭,炒面,一时间成了我们午饭的主要内容。我们几个兄弟真的是把所有的种类吃了个遍,腻味的不行,以致于后来的半年里都没有再踏足那里。有一家兼卖包子的,是我们极缺时间,却又急需热量时的福音。那些包子小小的,不像现在的大肉包那么吓人。我印象最深的是菜包,里面有青菜,粉丝,豆腐干,还有香菇,竟让我这个从来不吃菜包的人也爱上了它。

   往前走再拐个弯曾经有一溜小摊,最靠尽头有家卖馄饨的,在那里我第一次单独和一个mm共进午餐,haha。记得当时我们比赛谁吃辣椒更厉害,输者请客,结果我以一勺之差败北。不知道我现在这么能吃辣是不是拜他所赐。那个mm现在身处北美洲西海岸,想必大洋对面的馄饨没有这里的好吃吧。

   排挡也有吃腻的时候,况且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面包蛋糕是不错的选择。中午吃面包蛋糕的习惯是从学校斜对面的莎莉文开始的,旁边还有一家叫咖啡屋,兼卖美而易的蛋糕。莎莉文是先有的,我一向以为它的口味比美而易的好,尤其是葱卷,那时起码有现在的两倍大,里面夹满了沙拉酱和肉松,我通常吃一个就解决了午饭问题。后来有了那间咖啡屋,我就买了莎莉文的葱卷然后到咖啡屋里叫上一杯咖啡或者蛋蜜汁,悠悠然然跟朋友边聊边吃,打发中午的时光。所谓的蛋蜜汁是果汁加蛋清加蜂蜜再打泡而成,价格是5、6元左右,大约是现在外卖的价钱,但在当时已经很奢侈了。

   后来学校旁边有面馆,搞的面馆不象面馆,咖啡馆不象咖啡馆,不伦不类的。以前那里是一个卖建材的门市部,后来我快毕业的时候改成了一家面馆。唯一记得的是那里的熏鱼盖浇面,两块瘦瘦小小的熏鱼,几茎稀稀拉拉的芹菜,覆在烂烂的面条上,我们居然也吃的津津有味。

   有时候想不出吃什么的时候,我们也会乱吃一通。到超市买饼干,巧克力,酸奶,或是买碗装方便面回教室借老师办公室的开水冲着吃,又或者跑到菜场那边的卤菜店买一只烤鸡腿一路啃回去。

   偶尔我们也会开个洋荤——骑着车跑到山西路的KFC,中心大酒店的多瑙河,或者云南路的黑猫去叉。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对KFC百吃不厌,土豆泥加小圆面包加鸡翅是我不变的选择。多瑙河很久以前就关门了,在那个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金棕榈(就是上次我和roy还有长风吃饭的地方)。去黑猫是在有人请客的时候。一件很小很局促的西餐厅,据说是南大的一个教授开的。菜的味道记不清楚了,只记得薯条炸的比KFC强,嘻嘻
 



----
千辛万苦null晕头转向null我考上了...
www.ic.ac.uk 酷吧~~哈哈哈哈哈~~~
null 进来看看~~现在,带着安全帽还满脸疑惑的 null就是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