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zo(牵着狗狗逛街)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1-12-14 17:26:41), 站内信件
|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e-learning 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系统补课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应用面也很广泛:网校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随意,人们在每一个时刻都可以学习。
但e-learning 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网校”这个简单的范畴,而更多的是传统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这一点,就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从事这样的业务:教育信息平台的构建。我们从中看到的成功案例很多:北京各大高校现以联网,做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一些城区的中小学也建立了教育信息平台,区内每所有上网能力的学校都加入了这个平台。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1. 资源共享:这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特点,不但可以减少学校间的重复投资,节约了成本并且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让更多学校分享到好的教学经验,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2. 信息交流: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时代,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点对于学校尤为重要,一所学校每试验了一种新的教法,都能够得出许多经验和教训,把它拿出来和其他学校共同商讨,达到的效果会比过去多几倍;
3. 及时准确的横向比较:我们的学校在实现互联之前,很少进行和其他学校的横向比较,大都是和自己纵向比较,我们知道一所学校的条件是固定的其发展也是相对缓慢的,如果不经常和其他学校进行比较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原地踏步。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得到了市、区教委的重视,所以会定期的召开各学校教师的碰头会、总结会,但每组织一次都很麻烦,而且次数较少,如果构建了信息平台,这种交流比较就会变成随时的,还可应用各种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便于教育方案的制定;
4. 进行更大范围的教学试验:过去的教学试验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就算是大规模的教学试验也只能一组一组的进行,如果构建了教学平台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实行大规模的教学试验,而且可以实事的得到反馈,及时调整试验,达到良好的效果。
看到这里您一定对“教育信息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现在构建好的教育平台,特别是中小学的信息平台大都是针对某一个城市或者是某一个城区的,这样对于大范围的信息整合可能是最有效的,但每个城区的学校有数十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区重点、市重点,私立学校、贫困学校,他们教学水平不同,条件不同,有的学校连上网条件都不具备,如果把所有这些学校整合在一起就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是时间,完成大规模整合可能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而且对平台的要求很高,需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从软件和硬件的角度,都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进行教学试验时要兼顾所有学校,非常困难,而且效果可能不理想…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调动其各个学校的积极性,使构建“教育信息平台”这一利国利民的工作很难开展。
针对这一情况或许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实行“小型教育信息平台”,即在一个城市或者城区里面挑选10所或20所水平相当且有代表性的学校,可以包括一些重点院校、一些私立学校、一些普通学校组成一个组,安装一个比小规模平台;这个城市或者城区可以包含若干个组,而且组的数量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和增长,等到时机成熟再建造更大的信息平台。这种小的平台除了具有以上讲到的4个优点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组建容易:在一个区域里面,有很多学校已经具备组建信息平台的能力,而且有强烈的渴望和其他学校相连;
2. 费用较小:建立信息平台所选择的学校都应具有相当的硬件基础,那末整合较为容易,花在硬件的投资也较小,软件方面因为针对性强,要求也会相应降低,费用也相应降低;
3. 试验效果较好:因为学校的水平相当,就可以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试验,容易受到更好的效果;
4. 调动各学校的积极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比如重点学校有比较好的生源和教学经验,但不具备良好的资金条件,无法更好的实现信息化教学,就不能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私立学校有良好的资金条件和一流的教学设备,最期望的是更好的教学经验;普通学校有较好的教学传统,生源稳定,对于一流的教学经验和信息化设备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实现小型的信息平台就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安装信息设备,并且实现资源共享,让各个类型的学校都从中受益;
5. 良好的扩展性:每组小型信息平台的用户不多,很容易组成,很多学校一旦条件成熟随时可以加入,平台也可以随时升级。
当然,真正构建一个平台需要策划、技术、资金等很多人力、物力的支持,我只是做了一个前期的分析希望,请大家都参与这个分析论题。
----
这是世间所有爱情的最完美最朴实的表达
同时也是给为道义所束缚的我的一种解脱
希望世间能有永远 希望真情不会改变
世上没有伤心人 年年岁岁到永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