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同性之恋>>♂同志文化♀>>恐同心理的情感起源(一)----转自<阳光少年>

主题:恐同心理的情感起源(一)----转自<阳光少年>
发信人: wvxvw(时光的河流)
整理人: zrjh1015(2004-08-11 11:01:44), 站内信件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同性恋持否定态度?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就是:这些想法其实完全是感性的产物,并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尽管有人会错误地认为这是事实。我把这些负面的观点称为“恐同心理”。

事实上,理性的分析能够表明,这些感性理解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制定社会政策的正确依据。再者,我想证明这些感性理解不仅能够而且也是应当被纠正过来的,虽然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至少,不论是在个人交际,还是在社会立法的层面上,这些东西都不应成为我们待人的行为原则。

还有一个我需要在开篇提出来的要点是:我们是把同性恋看做一种不可选择、不可更改的性取向,它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和性方面的吸引。

● 情感反应的决定性作用

有许多因素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但同样也有许多因素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虽然我们大多数能够领会(以下我会解释这个说法),但是真正理解他人的生活却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他人的生活,就象他们自身做出的解释一样,但是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并不能真正理解。我想说,异性恋者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同性恋者的感受和经历的,反之亦然。

如果异性恋者能够真正理解同性间的吸引,以及其它随之而来的一切,那么他肯定不会嫌恶同性恋。他当然会愉快地与这种和他不同的人和平共处,因为他知道那只是心甘情愿的成年人之间无碍和有益的爱情的一种表示,理应受到所有人的接受。

但实际上,许多异性恋者并不能做到这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同性恋,而只是把它当成是一些人的怪癖,自己从未经历过。于是他们仅仅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同性恋。换言之,他们听到“同性恋”这个字眼儿,于是便想象自己在一个同性恋的场景中,也许和一个丑陋的男子亲吻或是性交。他们对此的反应是强烈厌恶,从而对这种想法感到恶心。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只会在异性面前感到性吸引,所以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一不表现出恐同心理,他们同样因此而反对有利于同性恋的任何法律革新。

关于恐同心理的起源有种流行的说法,它认为对同性恋的负面态度、厌恶和排斥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确凿的证据,不带感情成份的因素。本文提出的恐同心理的起源与这种流行的说法存在分歧,而我的理论是正确的。它和其它一些事情表明,正是异性恋对假定的同性恋色情臆想的情感反应促成了他们对同性恋的负面态度。如果没有这些情感基础,就没有人会试图用看似理性的论调来攻击同性恋。因果的次序是:先有想到同性恋时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厌恶,然后才有厌恶同性恋的“理性的”原因。并不是先有后者才有前者的。

也就是说,情感上的反映在其它法律、规章或条文之前已经先入为主了。我个人在与许多有恐同心理的异性恋者的谈话中领悟到了这点。他们往往用一些“理性”的分析来开始说明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同性恋(比如同性恋者不会生育),他们这样试图给人们一个严肃的印象,以显示他们的反感是建立在反复推敲的严谨的理论基础上的。但后来,我问及他们对女同性恋的态度,他们的反应则往往十分肯定。很显然,他们运用了我刚才提到的臆想体验的过程:他们发现与另一个男子性交实在难以接受,而两个女孩做爱的性幻想却是十分另人兴奋的,尽管女同性恋也是没有生育的过程。(见注)

然而我们有必要说明,这种情感的来由可以是出于文化和生理上的原因。直到现在,我所讨论的情感主要还是出于生理方面的因素,但同时还存在另一个恐同缘由,即社会或文化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生就在一个异性恋思想统领所有社会命脉的文化里,这种思想对家庭生活、媒体、宗教、和法制都无一例外地施加影响,那么异性恋对同性恋的负面反应则是由他周遭的社会所促就的。异性恋文化已占主导地位,如果明显的恐同已成为这社会文化的一部份,这一事实便尤为明显。我认为这种社会态度主要来源于生理原因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异性恋者本能的恐同心理把他们支持异性恋的态度带到其生活环境中去了。

所以,我认为异性恋者之所以会对同性恋产生反感,是因为生理的、本能的嫌恶心理,以及社会内部不认可等几个因素的结合(其间各种因素的成都可能因人而异),而最后一个因素正是前两个因素的结果。这正是人们试图用教养、宗教书籍、说教和法律条文来大力宣传的。

注: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美国流行的异性恋色情毛片向来以男性观众为主要顾客,而这种片子里往往穿插了一段女女相交,以迎合男性观众。类似的片子里从来不会有男男相交的镜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