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digital()
整理人: psyche-nisb(2001-05-28 22:08:37), 站内信件
|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上网时间不断 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 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 ,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 饮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该病晚期,患者出现与生理因 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 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 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学 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起因 应追溯到口唇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 、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 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成年后,受到挫折如工作上 的失落、社会交往恐惧、失恋等,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之中。
一旦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医生和病人都要对此病引起重视,目前对于此病 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 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
-- 虚拟生存的人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5.103.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