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o_op(飘ミ伯爵)
整理人: fs294979(2001-12-21 12:20:49), 站内信件
|
结婚照与结婚证
30年代,中国传统婚礼与西式婚礼并行。一方面坐花轿,揭红盖头,喝交杯酒;另一方面披婚纱,进教堂,举行集体婚礼,堂政要员及名人的婚礼顺序一般是:1、来宾入席(奏乐)。2、主婚人证婚人入席。3、新郎入席。4、新娘入席。5、向国旗、党旗行礼(全礼三鞠躬)。6、读证婚书。7、用印。8、新郎、新娘行礼(相对一鞠躬)。9、新郎新娘谢来宾(一鞠躬)。10、礼成。
40年代,中国多数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所以有些男女双方要在新婚之夜,揭开盖头时,才能相互看到各自的本来面目。于是,“新郎瞎子”、“新娘跛子”的事件时有发生。接下去仍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旧的婚姻制度。那种不谈恋爱就结婚的“瞎子”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所取代。50年代以来找“朋友”、找“老婆”开始称为找“对象”、找“爱人”,“妻子”被称为“家属”。
那时的婚姻很纯粹,现在看来“永结同心,白头偕头”已成当时绝大多数恋爱男女说到做到的山盟海誓。那时很难发现一个“第三者”。不过那时爱情的结晶已开始打上政治烙印:土改时出生的取名为比如“李改”;开始选举时出生的取名为比如“王开选”;大跃进时出生的取名为比如“陈跃进”以及“援朝”(抗美援朝)、“社潮”(社会主义新高潮)等等。
60年代,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中国人的婚姻就像中国人的服饰一样没有味道。自由公开恋爱开始从公园及大街、小巷消失;爱情故事从银幕上消失;爱情歌曲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60年代中期以后,爱情与婚姻开始打上阶级的烙印,家庭出身已成为寻找对象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才貌及家庭经济状况。门当户对就是“革命家庭”对“革命家庭”,“地主家庭”对“地主家庭”。“工人”、“雇农”、“贫农”等成份已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而使“地主”、“富农”、“小土地出租”等“黑五类”出身的子女可望而不可及,许多由于找不到“对象”而成了后来的“大龄青年”。
那时许多爱情的结晶分别取名为“文革”、“红艳”、“永红”、“小红”、“卫红”等等。
70年代初期,中国人的婚姻更加封闭。“初恋”、“爱情”、“处女”等词语几乎从所有的传媒中消失。烫头或穿花衣裳被看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青年男女在谈对象期间,一般不允许独处,许多时候是由人陪着“谈”,否则怕他们做出一些“摸手”、“拥抱”、“接吻”等越轨之事。
那时若发现男女双方婚前爱扶行为则被视为作风有总是而或是开除公职,或是坐牢。据说:在禁欲的60、70年代,害“相思病”及“花痴病”的甚多,“手淫”则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但到70年代中国,中国许多地方选择“对象”的条件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即开始从“阶级性”转变为“实用性”。女方要求男方要“五大员”,即身份是“党员”;身材要像“运动员”;长相要像“演员”;工资要“50元”;工作是“驾驶员”以及“三转一响”,“三转”即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即收音机。男方则要求女方漂亮、贤惠、没有恋爱史(重要的是处女)、会操持家务,家庭负担不重等。那时解放军是许多未婚女青年选择的目标。
80年代初,中国人的爱情逐渐明朗化,公开恋爱、写情书读情诗开始盛行。找“朋友”代替了找“对象”,“妻子”或“老婆”代替了“家属”。《追捕》中的高仓健,《佐罗》中的阿兰德龙,《绝唱》中的山口百惠等迅速成了中国青年男女的偶象和梦中情人。大学生成了中国青年女性找男朋友的主要条件之一。
为了解决大龄青年婚姻问题,从1981年开始,婚姻介绍机构应运而生,“媒人”或“介绍人”被称为“现代红娘”。接着是个人征婚广告铺天盖地。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爱情受西式爱情影响而日益开放,坐花车、进教堂、披婚纱等新派结婚仪式开始流行。“情人”、“情妇”等说法也不那么刺耳,接着“第三者”悄然插足。
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受港台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妻子开始称自己的丈夫为“老公”,许多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由一见钟情而结为秦晋之好的夫妻愈来愈多(在50年代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相信,只有在共同的工作劳动中,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感情。)具有经济实和已成为现代女性择偶的主要条件。
但随之而来的是“傍大款”、“包二奶”、搞“三陪”等丑恶现象滋生,“情人”、“情妇”、“同居”、“姘居”等词似乎已不再那么难听,“离婚”似乎也 不再是什么丑事。
爱的形式与爱的内容
90年代的某大学校园,朗朗读书声变成了细声细语。大学校园流行这样一样说法:没谈过恋爱没补考过,大学就算白念了。有调查表明,在校园里成双成对谈情说爱的,甚至赌咒发誓要白头偕老的男女学生,一旦走向社会之后没有几对是终成眷属的。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给新郎新娘送“红包”日渐盛行,人民币在“婚市”也不断高长。到了90年代以后,几十元钱是拿不出手的。
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习俗,特别是大婚大喜的日子里,人们更是纷纷登门朝贺。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新郎新娘及家人在大喜日子之前便给所有的亲朋好友送去请柬,让亲朋好友们届时登门朝贺,登门送礼登门大吃大喝。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的喜宴觥筹交错,吃喝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部分亲朋好友由于太多这样的人际关系应酬,而往往使自己的经济陷入窘迫。有时候也无赖地玩笑一句,“喝高价酒”,“吃高价饭”。
90年代以后,婚宴一般都安排在较大型的餐厅里举行。从几桌、十几桌到几十桌甚至上百桌不等。尽情展现豪华和慷慨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当然也可以收到更多的财礼。由此也带动了餐饮业的兴旺,许多餐厅都打出了“承接婚宴”的广告。
花车·婚纱·红盖头
喜+喜=喜喜,男喜女喜
喜上加喜,在中国人结婚的日子里,门上、墙上、车上到处贴满了不同图案的大红“喜喜”字。
结婚虽然是中国人的大事,但过分的炫耀和讲排场,比如花大钱租轿车一辆比一辆高级,确实是这代年轻人虚荣心的膨胀。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小城镇的中产阶层时新用轿车迎亲。一方面是对“终生大事”的郑重其事,另一方面则是做给亲戚朋友们看以满足其虚荣,迄今为止,中国人的娶亲方式经历了走、抱、背、坐花轿、骑毛驴、坐轿车等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漫长过程。何时在飞机上贴一个大红喜字用以迎亲呢?
有人用中国的月下老,对比西方瞎了眼睛乱放箭的小男孩,以此证明中国婚姻的慎重。西方人崇尚自由恋爱,而恋爱是盲目的,这才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说。但旧式中国人的恋爱是从婚姻成型的那天才开始,新娘顶着一方盖头,只听得见周围的热闹,心情却在轿子的一颠一颠中充满了对一生幸福的憧憬,现在花轿成了彩车,红盖头成了婚纱,缔结婚姻的形式也越发向西方靠拢。
婚纱是西方女人一生中奇特的时装,只穿一天,但这却是最灿烂最难忘的一天,19世纪以前欧洲姑娘出嫁时衣着无统一款式,大多是穿象征纯洁的白色长裙。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婚礼上穿了一身结白的婚纱,从此白色婚纱成了相对固定的新婚礼物。20世纪初,婚纱开始兼具舞裙的功能,以便于新娘在婚礼舞会上翩翩起舞。40年代婚纱开始趋向紧身,90年代以来,婚纱更趋时装化,袒肩露背,以便展示新娘的魅力。中国在30年代西式婚礼盛行时,新娘开始披带婚纱,90年代之后更为火爆。
有学者认为现代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有二:一、为幸福而结婚。如果你认为一纸结婚证书,外加户口名簿,就是你终生幸福的保证,那就错了。各式各样的抽样调查显示,现代婚姻幸福者只占1/10,不幸福者占9/10。所以如果你想从婚姻中找到幸福,那你的中奖率还不如签六合彩呢!二、为爱而结婚。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反倒应该放他一马,不要跟他结婚才对,又何苦非把他拖下水,让他跟着你受苦一辈子呢?如果你真想结婚,反倒不如找个仇人做对象,这样来害他一辈子,如此既解决了终身大事,又完成了复仇大业,岂不一举两得了吗?
赶时髦的情与爱
90年代以来,拧男人的脸、耳朵和鼻子,似乎已成为中国女人喜爱自己男人的一种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给人一种“阴盛阳衰”的感觉。其实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比如:送秋波,递猫眼,亲,搂,抚摸,拥抱,接吻等等。
只有初恋的阳光才能照耀到这对幸福人儿的脸上。爱是一个长而甜的梦,而婚姻就是一个闹钟;当一个在恋爱中的男人说他愿为她下地狱时,等到结了婚,他果真下了地狱。
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当然包括爱情。传统的恋爱方式无非有熟人介绍或自己相识,但是不管怎样,这种恋爱的基础是“熟人圈子”。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使得这个圈子十分有限。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可能的恋爱圈子被无限地扩大了,同时网络本身所提供的交流功能又提供了在“无限”范围内寻找意中人的可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寻找意中人的途径。
一是在网上婚姻介绍所登记,类似这样的网上婚姻介绍所有很多,比如瀛海威的“爱线”就是其中之一,婚姻网站所提供的服务较传统方式有大大的进步,可以有文字、声音、图像。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邮件的联系,双方都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通讯地址、电话等等,安全性大为加强。
二是在各类聊天室中相识新的朋友。网上聊天是一种谈话交流的场所,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通过网络相识相恋并最终成婚的。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网外话不投机。最令人受不了的是网上信誓旦旦,限不能马上成婚,但另一方面就怎么也不见面,最后莫名其妙地“失踪”。也许这是“恋爱黑客”。
网络给爱情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更便捷的沟通途径。但是也要谨防“恋爱黑客”捣乱。爱情最终是现实的,网络并不能实现爱情的全部内容。
----
发挥想象~!~
★飘一代★
网易搜索引擎及时目录:综合参考.我就是吸血伯爵!
想和我交谈吗?来地狱吧..这里欢迎你~
你也可以来我的个人主页,我在这里等你哟~
欢迎来网易旅游类BB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