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erry_1022(cherry)
整理人: ccu13650(2002-01-10 17:06:37), 站内信件
|
(四)
姑苏城内观前街,说出来倒是方圆百里没有几个不晓得的。酸、甜、咸、辣,很多经营糕点、糖果、汤面的百年老店都散落在这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蕴育得有滋有味。刨根问底,“观前”这个名字却是因着观前街上有个玄妙观而得名的呢。
这个玄妙观,算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史书记载,道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唐代改称为开元宫,宋时称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改天庆观为玄妙观。清康熙时,为避讳改称圆妙观,民国元年恢复玄妙观之称。的的确确倒是江南的第一古观了。
说来不信,我的外公退休后,在玄妙观里倒是正正经经的作了好几年的道士先生呢。~&~
外公原本是乡办砖瓦厂的会计。虽然这样,他却因道士这一行当,而在镇上小有名气。据他人考证说,我们家是某代莫真人的嫡传子孙,渊源流长,总算是没有埋没这点血脉,传到了我外公阿爹这N代弟子。
考证也无从追究了,不过外公的确是很聪明。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经常在西厢房里拨弄琵琶三弦笛萧,伊呀的朽木窗里悠悠的飘出道经讼曲来。他的房间昏暗而又脏乱,蚊香的薰气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黄页墨纸,很多都是亲自一笔一划毛笔写出来的。黄昏时分,阿爹泡一杯苦茶,点一袋水烟,坐在客堂的侧手靠背里,用带点村音的苏州官话,把那道教经文一一念来,抑扬顿措,如歌如书,唉呀呀,简直是好听到了极点。这个道可道非常道啊,称作封建迷信,真真是糟蹋了其内在的精华噢~。
可惜,道家的仙骨仙气总是给凡夫俗子掩埋了。我外公也没这么高的觉悟,会把它提高到单单以一种文化思想来研究。他所热衷的除了兴趣按下不说,还有就是多一份收入来养家糊口了。乡下人迷信,往往在农村红白丧事的时候会要一帮道士先生来作法事超度亡灵。比如哪家老妇过世了,或是哪家要给夭折的儿女作阴亲,那么乡下人便会偷着上来给外公递消息,请去作一场道仗。
这个时候灰头灰脸的外公是最容光焕发了。他会着一身金丝绣线织成的道袍(我外公他自己还会作呢!~&~),戴一顶官帽,手拿一个摇铃“铃铃”响,领一班小道吹捻打鼓、念经讼文到天亮。观者作者无不虔诚之致啊。
说来有趣,小时无缘,大人不会带小孩去看,我便统统把他们打入四害一类,而在脑海里坚决的划清界线。等到长大以后,已经是学校教育出来的铁杆无产阶级战士了,在有幸见了外公作的几场法事后,反而更多的是以宽容和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乡村道士了。自有一份野趣存在。
小时候的外公在我眼里脾气也很坏,经常坐在客堂里骂骂山门,抱怨子女的不孝和无用。后来生活慢慢好转了,年纪大了,便也慢慢息了很多。退休后,他自己一个人跑到了城里,给玄妙观的先生请了去,当了好几年的道士。据他自己说,还有香港、加拿大的清风观想邀他去表演道教音乐呢。~&~
我妈妈因此也经常带着我去看看他。三清殿那个时候还没关起来收门票,道士其实是住在边上的观里的。现在整个玄妙观都围起来收费了,我外公年事已高也告老还乡了。一切都改变不少喽。
那么今日的事就说到这里吧,外公阿爹一些其他的零碎留到下次再表乐。呵呵。~&~
----
“往事如梭,很多美好的回忆都已经随风而逝了。
在我的印象里,海外与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我已经无药可救的爱上了它。没有一点办法。”
--摘自Cherry之2001年海外华人征文比赛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