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ndsomegg(海
龍)
整理人: emailzl23(2001-11-10 12:47:02), 站内信件
|
撩拨起来的怀旧情绪
一段婚姻过到了头,不管是因了离婚还是丧偶,那男的或女的掰着手指头历数往夕是必然的:一个世纪过到头,无论是有了幸福还是悲惨,那老的少的举目四望过去,恰似国际性大流感,最恋旧怀古的中国人当然例不了外,一种怀旧的情绪四处漫延。
颇具时尚眼光的画家陈逸飞,早在8年前就开始大画清末的美女,民国的少奶奶,那种娟秀,柔顺的女性仪态着实让生长在文革之后的年轻人惊诧,当时无人觉察到这将成为一种流行,倒是那画拍卖的天价帮忙,让人牢牢记住了那些画和画上的美人,也是描写旧时代,陈凯歌和张艺谋相继推同电影《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再次将怀旧情绪撩拨。
会做生意的香港人率先把月份牌年画印在了化妆盒上,礼品袋上,那些穿旗袍,施粉黛的女人风情万种,为商家大赢了一把。上海开了家“1931‘s咖啡店”,进门听到的是录制水平不那么好的旧唱片,吱吱嘎嘎的杂音衬着周璇的“天涯涯……”,墙上是一张张旧式结婚照,穿着蓝色旗袍的小姐悄没声儿地走过来,眨着美丽的蒙古种单眼皮,细声轻言地向你,推荐老上海盐气水,关起毛玻璃拉门,你做梦似地到了1931年。
世纪末的人们突然爆发了对“老”“旧”的浓厚兴趣,于是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福佐路都成了寻觅“老旧”,即“时尚”的地方。
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搞了个以着装为线索,看中国百年变迁的主题。在拍摄现场,北京茶馆的掌柜穿着长袍,拿着架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褒了一番清末民初的中式衣衫,来自广西的如花少妇穿了奶奶的嫁衣,一件精致的紫色改良旗袍,平添她一分旖旎。社会学家们于世纪末使劲地沉思,回顾,总结,杨澜每晚9时半准时在香港凤凰卫视台“叱咤百年风云”。老百姓们没有吭声的机会,干脆行动起来,大街上立领如锯,磨磋着粉颈,斜襟衣含蓄蕴藉,包裹着不羁的现代肉体的情怀。
看到中式衣服的好
不服气不行,倒真是身处发达环境的外国人首先发现了中式服装的好。早十几二十年前,法国搞服装的伊夫.圣.洛朗和皮尔·卡丹都借取过中国服饰,设计他们的高级时装。90年代以后借取盘扣、立领、斜衣襟的外国设计师就更多了。但是,由于经济上的悬珠,科技上的差距,西洋人是,东洋人亦,最初乃居高临下的“文明”对“野蛮”之顾惜,借和取的只是形式诸元素,猎奇而已。
逐渐地,我们的老旧文化随着被世界承认,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比照出了现代工业糟糕的一面,此情此景之下,国际服装流行中真正出现了“中国热”。年初,《生活周刊》驻纽约记得报道,纽约人以穿唐装(注:港台人称中式服装为唐装)为时髦,香港中式服装品牌“上海滩”乘机进军纽约。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导演辛少英出访法国回来说,巴黎的时尚女孩到处找立领前服穿。美国第一夫人随夫访华,不失时机地用江泽民夫的赠送的蓝色真丝缎,自己选家凤仙领,请上海师傅度身订做了一款曳地旗袍礼服。希拉里倒也不失时机地给“中国热”里添了一笔重彩。
扔掉了和捡回来
从德国来北大任教的施奈德博士说,他下辈子要投胎做中国女人,还说特别喜欢中式衣服。他真的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寻觅到了一个会做民国男女服饰 老裁缝,度身订做了些衣衫。这位身高马大的西洋人的愿望和衣着喜好确乎阴柔,恐怕他欣赏的是旧时的中国女人,是那种沉静,低眉顺眼的女人。
无论陈逸飞笔下的,还是施奈德心目里的,都是此楚楚动人的小女人。怀旧的装扮可以重现小女人的风姿仪态,可国权倡导的男尊女卑却不能吸血鬼再生。
英国服装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John Galliano),诨名“伦敦坏小子”。
1997年受聘于闻名遐迩的法国高级时装大牌Christian Dior,接任后不久,他就从旧上海30年代的风月场取得灵感,推出了一台时装,设计师手法娴熟,拿一点,取一些,添几分,加几许,以夸张的视觉形象活脱脱地再现了旧上海的风花雪月。中式高领的严密封闭与超短旗袍开至胯上的高衩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直煽得国际媒体只剩下一口叫好的气儿。
脚踏世纪之交的门槛,人们的心态各个不同,有人希冀在一页黄褐色的书信里找到现时已少见的纯情纯爱,有人企盼突然发现自己是贵族后裔,有一些黄白之物可以继承……。最近在京举办事员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其宗旨十分明确,极有意义:“传统、反思”。我们曾将精华与糟粕一古脑儿地扔掉,今天,在怀旧的浪潮中,也不能一古脑儿地将糟粕与精华统统捡回来。
前些日子的聚会,一位年轻女子穿了一款紫灰色的绵绸连身长裙,款式并非立领,可精巧的铜扣和镶拼用的苗族织锦已浓浓地透出中国味道来。她婷婷玉立,没有小女人气,没有风尘媚艳的俗气,没有挥金如土的骄横气,也没有非要弘扬民族文化的造作之气。扑面而来的中国风却亲切,清新,回味悠长。
----
 
曾经有一次灌水的机会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并且要我加上数量的话,我希望是一万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