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tyconnor(城市角落)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12-25 15:09:07), 站内信件
|
“你觉得北京摇滚的特色是什么?”
“穷呗。”
“那你觉得香港摇滚的特色是什么?”
“香港没有摇滚。”
友人推荐我看《北京乐与路》就是用这几句台词诱惑我的。还没有看之前在电视里面看到了一个关于这部电影的制作特辑,没看出什么名堂,只知道是一个关于北京摇滚音乐人的故事。于是想起了以前的《北京杂种》,还有《披头岁月》,甚至《TRAINSPOTTING》,以为关于摇滚的故事,无外乎就是俚语脏话、毒品、性和疯狂。然而,《北京乐与路》却超乎我的想象,干净、爽朗、淡然地叙述了一个现代年轻人的故事,其实不仅是北京,在世界上的许多大都市里,都可以找到这样的青春岁月。从《北京杂种》的导演张元到现在《北京乐与路》的张婉婷,题材几乎是相似的,然而无可否认,后者以女性导演细腻、新颖的视角,为这样一个故事加入了更好看和亲切的色彩。虽然张婉婷已经远离《秋天的童话》的年代了,然而在《北京乐与路》中,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那种淡淡流动的温情。
香港来的歌手MICHAEL,北京地下摇滚的代表平路和他的哥们,还有平路的女友舒淇。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围绕着摇滚音乐而展开。故事里面“望月”乐队的风格很象唐朝,而到最后平路因车祸身亡的结局也与唐朝老五张炬的死如出一辙。直到看着大伙在酒吧里挥舞着打火机唱起《晚安,北京》的时候,我才觉得,其实,这并不是某个乐队的故事,它是所有北京摇滚、中国摇滚,甚至世界各地摇滚青年们的缩影。在那些跳跃的火光中你看到什么?飞车身亡的平路?意外离开的黄家驹?朝自己太阳穴开枪的KURT COBIAN?还有被暗杀的JOHN LENNON?他们都投奔天国里的摇滚天堂去了,那个关于摇滚英雄的传说不断应验:上帝因为妒忌世间的摇滚英才们,所以纷纷把他们的灵魂召唤回去,让他们永远留在祂的身边。不过每当我想起这个传说时都觉得疑惑:难道上帝不会觉得这样的天堂太过喧闹吗?也许,当摇滚英雄们都来到天堂的时候,就全部都会变成安静的乖孩子了。正如电影中某个傻B说的:“长大就是妥协的过程,就是从兔子变成王八的过程。”是的,他们在天堂妥协,我们在地上变王八。
这群摇滚青年们走了一路的穴,平路当了一辈子酒吧和大蓬里的摇滚歌手。他一直那么贫穷,这样的生活状态让我想起了那些聚集在北京城郊某些村落里的艺术家们,在这群“北漂”的人中,有写东西的,搞艺术的、玩音乐的,这些乱七八糟的艺术家们散落在伟大首都的各处。时刻等待着让自己伟大起来的机会。机会是什么?那意味着妥协的过程?平路烈火般的性格无法适应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所以他们成了社会的边缘人。他们穷,除了一把破嗓子和制造噪音的乐器之外,一无所有。他们彻底地贯彻了朋克精神,在最简单的条件下表达自己。对,别无所求,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也是这样说的---尽管他因为自己的作品而受到了种种的批判,然而他依然坚持“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艺术家,挣扎在贫困边缘,只是为了表达自己?
《北京乐与路》是一部并不沉重的电影,与《北京杂种》相比,有着更清爽的画面。它的可爱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现代的、健康的真实气息。无论是长安街上华灯璀璨的夜色,还是沿街摆卖卡口CD的小贩,无论是出租车里望出去的北京城,还是藏在MICHAEL的DV机里的风景,都用明亮、清晰的色彩展现了今天在这个城市里发生的故事。不象《北京杂种》那样色调和情绪都被渲染得阴暗压抑。在某些京郊的画面中,甚至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中那些蜿蜒曲折的秋日山路。也许正因为有鲍德熹的摄影指导,我们才得以看到一部有着另类题材、主流视角的电影。很好,本来我们就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摇滚。
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看到了《城市画报》上的一篇报道:关于北京“树村”的报道。在那条小小的村落里,聚集了许多贫穷的摇滚者,他们不同于《北京新声》里面的“花儿”、“新裤子”、“麦田守望者”那样有着精美包装的“生活状态”,那本书的设计者欧宁先生说“从一个社会学的角度反应这群北京摇滚青年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出发。”于是,我们在那本书精美的装帧和图片中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的摇滚现象。而在那篇名为《北京乐与怒》的报道中,郭江涛和马岭走进了这条平凡破落的村子,去寻找那些地下的,还没有被签约、对于我们而言陌生的名字。这些聚集在树村里的乐队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电影中所描绘的,还是有差别的。其中一位乐队的主唱曾被张婉婷邀请担任电影中的某个角色,然而最后,他依然谢绝了那个“虚假埋没了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的邀请--因为他无法在电影中扮演真实的自己。在一份手写的“树村声明”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些文字:“地下摇滚不只是穿着打扮和音乐形式,也不只是穷困和愤怒。它是经过思考和决断,创作有自己想法的音乐……我们做人和做音乐的最大乐趣在于,尽可能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是思想和精神上的自由……我们知道身处庞大的、无处不在的控制和诱惑中,模仿地下音乐是容易的,做人和做音乐一样,才是最难的。”
在偶然地看到这些文字之后,我才觉得,应该重新调整对中国摇滚音乐人的看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见到地下音乐浮出水面,这种音乐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巨大的影响,正如舒淇在卖卡口CD时对MICHAEL说:“我们就是吃这些美国垃圾长大的。”然而在树立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摇滚英雄形象中,有多少是诚实地履行着“做人的原则”呢?我们需要真实的歌声和自由的空气,摇滚精神不是用纹身、长发、破烂牛仔服和金属装饰就可以随意伪装的。尽管这部电影也有肤浅和失实的地方,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机会:如何做人?这应该成为一切艺术家和创作者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我已经不喜欢摇滚了,但生活的空间里仍充满了许多与这种音乐有关的东西。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仍然不会改变这种态度,对朋克和重金属已非常厌恶。然而这样的态度并不妨碍我理解摇滚乐手们的生活和摇滚的精神--那种永不妥协地追求真我和自由的精神。只不过,我在狂热的乐迷们又跳又叫的音乐会上会保持冷静,三年前在那场“以音乐的名义”中跳过叫过,但当初的兔子已被驯化成的王八了,现实生活中给真我和自由留的空间越来越少,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冷漠化的过程。

---- 爱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回忆中的浮光掠影.所有的灵魂也是寂寞的孩子.
城市角落:www.mymansun.com
cityconnor.longcity.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