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olo0001(圈)
整理人: greenerfung(2001-10-08 00:37:45), 站内信件
|
我是湖北人,我常去武汉,那里的东湖很漂亮的哟,记得当年还有不少人在那里钓鱼呢?现在呀,可惜呀!我一直不喜欢武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问题.
东湖是武昌地区最大的地表水体,几十年来接纳周边的污水,湖水的水质逐年下降。东湖的严重污染是几十年来做为武昌地区人口密集区域的主要污水受纳水体而造成的。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及一些周边的商业、院校和工厂的污水。特别是茶港渠和水果湖渠,多年来一直是周边污水和雨水汇集后的最大入湖污水源。通过雨水、污水带入的大量含有机质的污染物,常年累月的在这些主要排口附近沉淀下来成为淤泥,其厚度已达0.5米到1米,形成了东湖西南角的湖体内的主要内源污染,很难简单地被消除。
东湖西南地区人口、商业和院校密集,多年来形成的污水收集系统为合流制,即雨水和污水是混合收集排入东湖的。污水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加上雨水形成的地面径流冲刷下来的地面污染物大量淤积于东湖,远远超过湖体本身的自净能力。最近的调查和监测表明,西南部湖中有较厚的淤泥层(底泥),其总氮和总磷成份浓度较高。底泥的厚度在0.5至0.8米之间。沿湖西南部的臭味有明显的硫化氢的味道,说明湖的这个角落呈厌氧状态。溶解氧的监测数据表明,茶港排放口附近的溶解氧由表面的1.5毫克/升急剧下降到底部的0.5毫克/升。由于排入东湖的污水带入的有机物在自然降解过程中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而空气对水体的自然补氧过程较缓慢,就造成了这一地区东湖水体的溶解氧很低,鱼类也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特别是在夏季,水中溶解氧会更低。缺氧也使得水体产生的厌氧反应释放有恶臭的硫化氢等气体。
九十年代初,采用芬兰政府贷款建了第一座二级污水处理厂(沙湖水质净化厂),当时的设计是截流一部分流入东湖的污水汇水区域,按这一部分区域估算的污水流量为5万吨/天,因此,沙湖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为5万吨/天。从1993年开始省、市两级政府大力支持、积极筹备,于1996年正式同世界银行签约利用其1.5亿美元的贷款建设湖北省城市环境项目,该项目的重点是武汉污水处理项目,而武汉项目的核心则是东湖和水果湖地区的污水处理,其投资达8.3亿,占整个湖北城市环境项目总投资的三分之一,按照武汉市市政建设规划,水果湖和东湖周边地区的污水治理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截流污水,控制点污染(生活和工业污水),第二步是处理湖底被污染的底泥,第三步是全面绿化,减轻面污染(降雨和粉尘)。世界银行贷款水果湖地区污水处理项目是该地区第一期治污工程。工程内容包括修建水果湖南岸及东湖环湖路的截污管道,修建东湖路泵站和八一路泵站,以及扩建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沙湖污水处理厂和新建日处理15万吨污水的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8万吨的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工程从1998年2月开工,管道部分现已完成91%,定于今年年底前完工,污水处理厂将于明年6月建成。
但水果湖周边尚未截流的还有5个排污口(均位于东湖北路)和2个排放合流污水的控制闸门(1个位于省行管局宿舍旁,1个位于双湖桥边),最近调查表明,由于九十年代初的设计未考虑由于周边人口增长等原因增加的近10万吨/天的污水量,这部分污水只得继续通过茶港合流污水溢流闸口排入东湖,而扩建后的沙湖污水处理厂仍然没有能力处理这近10万吨/天的污水。
虽然世行贷款项目下的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已基本完成,但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仍在进行中,预计要在2002年6月前所有设备安装、调试才可以完工。这意味着东湖沿线已经收集的污水,暂时仍不得不排入东湖。这一现状使得原来较分散排入东湖的污水,现在被集中地,主要通过茶港渠和水果湖渠合流污水溢流闸口排入东湖西南地区,更加重了该地区湖体的臭味。
为进一步治理水果湖周边地区污水,湖北省环保局会同武汉市市政建设管理局、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及外国咨询专家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1、加快三个污水处理厂、中途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的建设,尽早地实现被截流的污水能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完全停止污水排入东湖。
2、拦截外部污染源:东湖西南部的收集管网,南部(东湖南路)已经建好,北部(东湖路)还未铺设。东湖路的北部已于近期加宽重建。然而,新路下面似乎并未铺设污水管线。已知的东湖西南部现在仍向湖中排污的污水源包括水果湖第二个排污口、武重、天鹅湖、原湖北医学院和菱角湖等5个排污口,估计这一部分的日排入量为83,100立方米/天。由于东湖路泵站已满负荷,最后确定的方案是将茶港后的现状为直径1200mm的排污干管改为直径1500mm,并增设一个提升泵站,将1992年时设计服务区域少了的100,000立方米/天污水,和此次水果湖地区5个排污口截流后的污水一起提升,并增加一段压力管直接送到沙湖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渠排入长江。这一措施目前已包括在世行的新增项目中。根据世行过去的经验,由于长江有很大的纳污能力,直接排入长江在目前仍是可以接受的。预计世行6月到武汉对新增项目评估后,可以尽快实施。
3、合流污水排放的处理:湖水污染负荷及淤泥累积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间歇但持久的合流污水排放及雨水径流排泄。由于暴雨径流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包括悬浮固体废物(SS),即便是在所有的污水源均被拦截之后,合流污水排放仍将影响水质和淤泥的累积问题。建议在主要的合流污水排放口设置固体/污染物质去除系统。
4、对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据观察,在人口密集的西南部,非点源污染也对湖水增加相当大的污染负荷。这些非点源污染包括但不限于沿湖的垃圾倾倒、车辆清洗、地表径流、建筑灰尘/碎片等。建议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制定政策并有效地实施,保持街道、工业和商业设施及人行道清洁,以帮助减少湖水的污染负荷。
5、淤泥的处理:待所有的污水截流后,在茶港渠和水果湖渠排放口附近,可以小范围的机械清淤。同时,可以在适当扩大的范围内,通过加入一些能增加水体及底泥溶解氧的药剂,将自然发生的生物降解由厌氧转变为好氧过程,达到减少臭味并去除底泥有机质。
6、趋势研究及分析:由于东湖的污染是几十年来逐渐造成的,其水质及淤泥的全面控制和治理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上述项目完成后,应对污染源继续进行仔细地调查,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模拟找出问题关键部位,并对经济有效的治理水质和臭味问题方法进行排序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研究和比较水质趋势和淤泥的有关指标(如营养,金属,淤泥厚度,淤泥成份,溶解氧,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水藻数量和种类,水文环境等。对湖水水质和淤泥的背景调查和历史数据资料的研究也可以为目前湖北城市环境项目和未来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重要的背景参照信息。对以上指标的研究有助于为将来制定更为全面和经济的永久的淤泥控制和管理方案。措施可包括“重点污染点”的清淤(主要在沿湖西南部),结合景观设计的湖水曝气,加快淤泥的自然生物降解(好氧及厌氧)或这些物理及生物方法的综合采用。
在省、市两级领导的关注下,武汉市有关部门现正积极筹备,进一步的治理工程即将开工,按照实施计划,有望于明年春节前后完成该工程,届时,东湖的黑臭将得到遏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