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razebluesky()
整理人: bennycyb(2002-10-27 21:14:25), 站内信件
|
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与重,灵与肉,性与爱 的思考
整个八月,除了看台风刮过所住的楼房和村庄和看街道上的积水,就是在电脑前看朋友寄过来的电影。其中,对《布拉格之恋》印象最深刻,也许是看第四遍的缘故。
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因为喜欢米兰·昆德拉。
再看,是因为菲利浦.考夫曼出色的编导,和片子里的各个思考主题的探索和镜头特具的美感。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布拉格之恋》改编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原著里面的描述:
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们都曾经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米兰·昆德拉
就象米兰·昆德拉说的一样,要让影迷们相信这部电影《布拉格之恋》和原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完全相符的,那是毫无意义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在原著里面,“托马斯突然想起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的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另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但托马斯似乎并不在乎他的另一半是谁,而特瑞沙却希望完全拥有他的爱,并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了托马斯。
托马斯与特丽莎,特丽莎与萨宾娜,托马斯与萨宾娜,萨宾娜与弗兰茨,托马斯与无数女人,特丽莎与偶遇的男子……双双对对或者孤孤单单,都挣扎在爱和情欲里。
---------------------------------
三个主角的个性:
托马斯:莎宾娜的情人,丽莎的爱人,一个永远在捕猎异性的男人,丹尼尔·戴·刘易斯那浅蓝色而近乎透明的眼睛永远处于捕猎状态。虽然是技术高超的脑科医生,但他的主管却说他了解女人比了解脑部结构更专业。他独特的个性:永远不媚俗,生命对他来说是很轻很轻的,性爱的经历是他一直都在追求的部分。他有独特的口头禅:把衣服都脱掉。
特丽莎:娇小,执著,单纯,有一点小女人的自私和狭隘,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在爱这一方面而言)。敢于尝试新事物,却无法接受现实的残酷,所以她说:生命对她来说是很沉重的。严密地守护自己的丈夫,却仍不能阻止他在外拈花惹草,她不能接受:她希望完全是属于他的,包括他的所有。
莎宾娜:崇尚个性,追求自由自在,忠于自己心灵的一个女人。永不放弃追求生命中的快乐!她的规条就是:不能媚俗。也许,这就是她喜欢托马斯的根本原因。
--------------------------------
电影是这样开头的:“布拉格有位医生。。。”
电影的第一部分:托马斯在小镇遇到特丽莎
对所有机缘的召唤:那本书(《安娜·卡列尼娜》),贝多芬(那时候放的音乐),数字六(他住在 № 6的房间,她在六点下班,她故意凑上的),黄色的公园长凳(他坐在她经常坐的那个位置),使她爱情萌动,跑到布拉格去找托马斯。从此,开始两儿女甜蜜而又痛苦的爱情。
电影的第二部分:托马斯与萨宾娜
似乎是托马斯那迷人的眼睛和个性把萨宾娜迷住。托马斯在对特丽莎的爱之外依然拥有很多情人关系。并导致特丽莎的精神负担加重。特丽莎每天几乎都在做恶梦,梦见他去找他的情人。但他依然没有改变,他说:性对他来说,很轻,他在乎的是爱。(似乎这是他的借口)
电影的第三部分:布拉格政变
在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将要走向毁灭的时候,布拉格发生了政变,俄罗斯入侵。引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的话题。
俄狄浦斯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被波里斯国王收养,长大成人。一天,他遇见一位显贵官员在山路骑马而来,一场口角,他竟把那人杀害了。后来,他成了依俄卡斯达皇后的丈夫,当了底比斯的国王。他一点也不知道他在山里杀害的人就是他自己的父亲,而与他同床的竟然是他的母亲。正在这时候,命运之神降灾于他的臣民,瘟疫蔓延,人们痛苦不堪。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正是灾祸之源,便自刺双目,离开底比斯流浪而去。
托马斯指责政府当局“不知道”国家失去了自由。不过他马上就遭到了审查。
特丽也似乎受到外界的变化的强烈冲击。
电影的第四部分:在瑞士的特丽莎与萨宾娜
在这里有点看不明白特丽莎与萨宾娜在拍摄对方裸体的时候所发生的心理变化。不过记住了一个镜头,就是当萨宾娜的爱慕者破门进来的时候,特丽莎的惊慌,和他说的话,他跟他自己的妻子离婚了,要跟萨宾娜在一起,当他放下行李走后,萨宾娜对特丽莎说了一句话:sorry,要请你走了,因为,我要做一件事情。也许谁都没有猜准她是要马上搬出这个地方,只是要躲避她的情人弗兰茨,但我想不明白当她听到他跟他妻子离婚的时候,她上去拥抱了他,并流下了泪水。为什么?也许,她觉得他没有托马斯那样不羁的性格,也许是她觉得他不喜欢她那黑色帽子的原因。但谁知道呢,反正,她就这样离开了,当他回到这个房子的时候,当他热情的打开门后,想拥抱他的情人的时候,面对他的是一个冷冷清清的空房子,让他在那一刻目瞪口呆。这样的情况,又有谁接受的了呢?!
电影的第五部分:托马斯与特丽莎回归乡村
他们返回布拉格后,发现那里已经不能呆下去了,但又不能再出国外去了,所以,他们想到了到向下去。
我只想说:他们到了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所描写的乡村去了。下面是有关蒲宁的资料:
----------------------------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俄罗斯最后一个古典作家、诗人,俄罗斯批判现实的重要代表,193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写乡村美境的经典。
蒲宁的乡村所弥漫的神秘气息,只要在于他描绘的“晦暝之境”中的乡村。一写乡村,他就着意地将乡村置于黄昏和夜晚。他自己简直就是那乡村最敏感的神经,可以将出乡村的神秘、活脱、勃郁传感到读者的心中去。
在他的一篇小说《新年》中,一对感情冷漠的夫妻,为了挽救将要崩溃的感情生活,回到了男人幼时生活过的庄园。那个庄园极为寂静,寂静得有如一团厚厚的莫名的温情。女人躺在那张古老宽大的床上,不知为什么,感到很愉快,一种对自己男人的眷恋之情悄悄生起,竟自己被自己感动得嘤嘤低泣起来。
神秘的乡村气息,复活了将要熄灭的爱情火焰,让人怦然心动。
他还写过:
一对乡下的小情人,在傍晚的荆花丛中倘徉,夜岚花把他们都陶醉了,男孩有了亲吻女孩的冲动——
“亲亲你行么?”
“不让。”
“那就亲眉毛?”
“眉毛会掉。”
“那就亲眼睛?”
“眼睛会瞎。”
“那就亲鼻子?”
“鼻子会塌。”
“。。。。。。”
这样质朴与纯情,好象只存在乡土之上。
-------------------------
托马斯与特丽莎回归乡村后,就象《新年》里的夫妻一样,爱情的火焰复燃。
不过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小狗卡林汉病逝。小狗卡林汉一直伴随着特丽莎,并且小狗卡林汉与她的小伙伴摩非斯特(是他们农户朋友的一条心爱的小猪)在这个乡村愉快的生活着,现在,小狗卡林汉离开了特丽莎。
电影的第四部分:轻与重在生命介绍后留住疑问
当托马斯与特丽莎和他们的朋友来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生命将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结束,他们在最后狂欢着,喝着酒,跳着舞。导演故意地设计了一个场景,让托马斯与特丽莎来到一个“№ 6”房门前,对应了前面他们一开始在小镇见面的时候的机缘。
片子在他们开车的时候,特丽莎甜蜜的看着托马斯,托马斯微笑的看了一下特丽莎,落后看着前方......
片子所有探索的主题都伴随着音乐结束。
--------------------
片子有三组镜头是特具美感的:
一是在托马斯在特丽莎走后,他在河边看着白鹅游过来的画面。
二是托马斯与特丽莎在乡村里的画面,安静的土地,神秘的黄昏,朴素的生活。
三是在片子将完的时候,托马斯与特丽莎在小酒店里,特丽莎似乎的有点带醉的舞步走向托马斯的时候,她那充满爱意的眼神......
-------------------------------------------
布拉格之恋(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美国奥里马影片公司出品(1988 彩色)
导演:菲利浦.考夫曼
鹅毛笔
太空英雄
夺宝奇兵;抢法柜的人们
生于芝加哥。曾攻读芝加哥大学、哈佛法律学院。后与妻子一起流浪欧洲,在意大利时对电影产生兴趣,开始有意涉足影坛,于是回国自修电影艺术。到60年代前期开始从事电影工作,与本杰明.马纳斯特联合制片及导演了超现实喜剧片《戈尔茨坦》,于1964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此后他又导演了些卖座影片。1983年,他制片兼编导的航空片《太空英雄》(又名《太空先锋》)获得第25届奥斯最佳剪辑、原作配乐、音响和音响效果4项金像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男配角4 项金像奖提名,他另外获得了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第40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的提名。1988年编导的《布拉格之春》获英国影视学院最佳改编剧本奖,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1990年编导的《亨利和琼》(第三情)是一部较露骨的情色作品,居然让美国电检协会不得不重新修订分级制度,增加了NC-17的级别。2000年推出的剧情片《鹅毛笔》,风格特异,颇堪玩味。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
父亲是英国桂冠诗人,母亲是演员,拜祖父是电影制片人之赐,14岁便在名片《血腥星期天》亮相。这次演出使他认真考虑从事表演工作,于是在布里斯托戏剧学校接受训练,25岁以舞台剧展开正式职业表演生涯。不久便有机会在《甘地》等片演些小角色,其後以《年少轻狂》及《窗外有蓝天》崛起。1990年他以《我的左脚》中残障作家的震撼性演出抱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因而成为巨星。其后推出的《大地英豪》、《以父之名》等均是广受好评的佳作。
朱丽叶特·比诺什, 丽娜·奥林
生于首都巴黎一个演艺家庭,父亲是舞台剧导演,母亲为戏剧讲师,在双亲熏陶下,她的表演天份逐渐开启。因父母离异造成她生活的转变,16岁便离家半工半读,又到法国公立戏剧学校念了一年,其后参加电视剧和舞台剧演出。1983年开始涉足银幕,在《美国的自由》(Liberty Belle)等一些影片中担任小配角,次年出演《向玛丽致敬》引起注意,1985年在《激情密约》中跃登为主角,获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接着以《布拉格的春天》打开国际知名度。曾与前导演男友里欧卡霍合作过《坏痞子》及《新桥恋人》。1993年她以《蓝色情挑》一片获得威尼斯影后及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1995年以《屋顶上的骑兵》在法国成为卖座巨星,旋又以《别问我是谁》提名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成为一流女星。2000年主演喜剧爱情片《情迷朱古力》,以及2001年的《雪地里的情人》,都成绩不俗。
---- 一切艺术都能将人引发自己的内心共鸣 oicq : 51542564
我的论坛:bluemovie.netsh.net 上面都一些非主流的电影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