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知秋一叶)
整理人: bennycyb(2002-10-27 21:14:25), 站内信件
|
《情深深、雨濛濛》的荧屏热播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原来不管多么动荡的社会环境,多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多么离奇的家庭组合,只要有了爱情就什么都可以解决。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永远流不尽的眼泪、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这一切都构成了琼瑶小说及影视剧的主线。虽然我生命中的恋爱不多,也曾有过激情,可似乎永远达不到她描写的这样的境界。艺术应该高于生活,但也要来源于生活。怎么说服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种酸得真酸、愁得愁死,爱得死去活来的情节架构。
前一段在版内,一直看到有的朋友在问:到底《红楼梦》能留给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其实这是一个最现实的实证。虽然这样比,好象不太合适,好象无形中大大抬高了琼瑶作品的价值,但既然讨论,就不妨作个粗浅的比较,我觉得倒也未尝不可。
不知道中国30年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莘莘学子们平常都干什么,总之我看到这七个时代男女为了年轻时的懵懂冲动、为了幼稚枯燥的报复、为了尘封已久的伟大爱情可以天天无所事事地寻找快乐,寻找回忆,帮助病人,同时又不忘了闲暇时候照顾一下自己这头。这难道现实吗?这难道可以说服观众吗?
我不是刻意贬低琼瑶作品的艺术性,不可否认我曾经为了她精心设置的台词目瞪口呆。曾经听到过人说《还珠格格》里尔康对紫薇倾诉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无法忍受的肉麻。看了《情》剧,才不由得相信真有这回事!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也许真的会不吝啬丝毫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爱意,那肉麻是无可厚非的,难道他能够永远的肉麻下去,无时不刻地肉麻。我是做不到的。但琼瑶的主人公似乎个个都是“情场圣手”、“浪漫英雄”,那些话真到了一定境界,甚至让我有魂不附体的感觉。不过尘归尘,土归土,还是要感谢琼瑶阿姨,毕竟那个“如果”是真的别出心裁,不管她是原创,还是抄袭,至少在一刹那,我心动了,我惊呆了。居然世间有如此美丽动人的借喻,它让我手足无措,让我心情澎湃。
然而这恰恰应了《红楼》的那段经典的语句,实则文艺评论: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情》剧里的雪姨不就是那个“旁边拨乱的小人”,又如《还》剧里皇后与容嬷嬷之流,岂不是异曲同工之妙吗?尔康、书桓、尔豪、五阿哥等可否就是潘安、子建、宋玉之类吗!据说杜飞这个角色是琼瑶后加上的,插科打诨,装疯卖傻要到几何呢,这种痴情的男人当代是不少,但在30年代他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爱是多种多样的。直接的、隐晦的、真诚的、虚伪的、感伤的、欢乐的、淫秽的、痛苦的、伟大的、平凡的…….永远不是那样简简单单,却又看上去似乎简简单单。每要写一份感情都要多层次、多角度的铺垫,这种表现手法可否在以往的小说中见过呢。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我们品味和联想着梦游太虚、淫丧天香、贾瑞归天、双玉读曲、杨妃戏蝶、黛玉葬花、情赠红梅等等情节背后的意义时,能否领悟曹雪芹之笔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和不落俗套呢?
从单纯的写作角度上讲,人物性格永远在时代背景下展现才更有代表性,更趋广泛性和复杂化。《红楼梦》的场景搭建、语言设计、结构布局,尤其是对待“情”字这份理解、这种写法可以说登峰造极了。而《情》剧虽然也意识到这点,也有三对男女“错位”后最终复位的构思,但两厢比较,个中深浅便知。我想这就是《红楼梦》留给我的感受吧。
琼瑶确实很努力地把自己作品更多地置于一个大背景环境下,如这部《情》剧,好象发生在抗日战争的时代。阐述了和平年代哪怕爱的死去活来,最后历史终究造就了国仇家恨、天地共荣辱,原来那份感情是多么的渺小和弥足珍贵。其意义与前一段持续热映的美国大片《珍珠港》的卖点同理。当然,她曾经说过:情深深,雨濛濛都有特别的意思,不是单一指的具体事物,有多层含义。我也很高兴她能这么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作品,赋予其更多的含义。
“记得当初你侬我侬,车如流水马如龙…….高楼望断,情有独钟,天涯何处是归鸿”。也许琼瑶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我是为爱而生的。我的作品怎么缺少了爱?!她的作品时时刻刻撩拨着年轻男女的心绪,让青春打上永远的不悔烙印。一说到“琼瑶阿姨”,就会让所有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再次领略爱的无限魅力,似乎爱可以改变一切。但愿也能够化解所有仇恨吧。突然又想起某些台词,我的天哪,我已经扛不住了……晕倒@!$#¥[`%—*~!·“]〈〉+?/、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