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aiyun.lin(開元)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9-22 15:52:51), 站内信件
|
明報
在中英談判期間鍾士元曾遭許家屯嚴厲批評為「孤臣孽子」,據稱這個評批是出自鄧小平之口。
整件事源起於八四年六月的訪京之旅。在回憶錄裏﹐鍾士元指出﹐早在八三年底﹐許家屯便首次邀請他及兩位行政局議員(鄧蓮如及利國偉)訪京﹐與領導人商談香港問題。但基於形勢發展﹐訪京日期一再延遲至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才成行。
回憶錄指出﹐在這次歷史會面中﹐鄧小平坐在沙發椅上﹐首先打開話匣子﹐並言明他們此行是以個人身分到訪﹒意思是不承認他們代表兩局議員的身分。鍾士元透露﹐當時心裏想「鄧主任正把我們在香港和許家屯的爭論搬到北京﹐並且在全世界的電視傳播中進行﹐我不能就此退讓。」
於是﹐鍾士元回應說﹕「我們三位香港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感覺很榮幸﹐有機會來拜見鄧主任和其他國家領導人。」在記者面前針鋒相對後﹐會談便在閉門情下正式展開。
書中憶述﹐鄧小平先行發言。鄧對三人說﹕「中英的談判你們是清楚的﹐這個問題我們會和英國解決﹐而且這些解決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過去所謂三腳(指中英港)﹐沒有三腳﹐只有兩腳(指中英兩方)。」
然後﹐鄧小平又說﹕「就主權方面﹐不管談判怎樣﹐或各方面的反應怎樣﹐在九七年一定要收回主權......我曾和英首相說過﹐如在九七年前﹐香港有大波動出現﹐則會考慮收回的時間和方式。」
至於鍾士元等人的發言﹐則包含前言和兩個主體部分。在前言中﹐三人先表明支持中國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主權。第一個主體部分是講述香港人當時的信心狀以及九七年前後的焦慮﹐並提出了港人有三憂慮的說法﹕第一﹐擔心將來的港人治港﹐實際上是京人治港﹔香港人第二個擔心是﹐九七後中國處理香港事務的中低級幹部﹐將來在執行上不能落實中央的政策﹐處處干擾﹔第三個擔心是將來的領導人又走極左路線﹐否定一國兩制。
書中憶述﹐鄧小平聽了之後﹐急不及待打斷了鍾的談話﹐並直指他們所說的信心問題﹐「其實是你們的意見﹐是你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信任。」
說到這裏﹐鄧小平表明不想繼續談﹐因為想休息。一場針鋒相對的談話就是這樣結束了。
其後鍾士元曾在記者會上指出﹐「鄧小平主任不相信我們所說的﹐是港人真正的意見......﹐鄧主任不相信香港出現信心危機。」這番話立即引來邀請我們訪京的許家屯反駁。許家屯更不客氣地批評鍾士元為「孤臣孽子」。
據鍾士元的「徒弟」李鵬飛透露﹐「孤臣孽子」的批評其實是源於鄧小平在會見後對內地傳媒所作的總評﹐許社長只是重複鄧的評價而己。
看過《香港回歸歷程》後﹐總有點意猷未盡﹐例如回歸後鍾士元參加特區政府管治的兩年多歲月﹐但幾隻字不提。又如被他譽為「如寶座中女皇」的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前行政局召集人鄧蓮如﹑率先表態有意參選首屆特首選舉的前行政局議員羅德丞﹐在這本二百多頁回憶錄中﹐都是那麼輕描淡寫﹐確有一點「未夠喉」的感覺。
眼看記者「貪婪」的眼神﹐鍾士元瞇眼笑說﹕「我都好忍手﹗」
鍾士元說﹐近年的那些事件太敏感﹐寫出來恐怕會影響香港。但他也為撰寫下集留下伏筆﹐他說﹕「等幾年﹐等董建華退休先」。
記者又問他﹐在他眼中﹐陳方安生是否真心誠意為香港做事﹖「她自己才知道。」那董陳是否錯配﹖「這些第二集才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