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dtiger(睡大虫)
整理人: jianghong18(2001-09-19 10:31:19), 站内信件
|
什么是今天世界的正义
一、他告诉人们:要终结超级大国的神话
前苏联从阿富汗战争失败直至解体,已证实了拉登的话并非痴人说梦。他曾与苏联交手数年,让苏联吃尽苦头。如今神话的一半已破灭,那么另一半呢?
本·拉登,神秘的沙特富豪,“圣战”组织领袖,公开向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叫板:“我们必须要用尽最后一滴血,去阻止美国一心征服中东穆斯林的霸权主义。”
1998年5月,拉登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宣称:“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很快会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
拉登是强硬的,他宣布:“有组织地杀死美国人和他们的同盟军,这是每一个任何国籍的穆斯林的个人义务。”
二、双方都是“正义之师”
双方都自诩“正义”,都要不择手段去痛击“非正义”的对方。对抗越来越激烈,人类的和平渴望被硝烟所笼罩,被无辜的鲜血染红。
1998年8月7日下午3时30分,美国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驻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
的大使馆,在相差数分钟的时间内先后发生爆炸。造成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
1998年8月20日,为了报复两使馆被炸,美国对阿富汗和苏丹进行空袭。
当天当地时间晚22时,美军从其游弋在波斯湾上的军舰上发射巡航导弹,空袭了分布在阿富汗东南部属于塔利班控制区的本·拉登的6处营地。空袭持续了1个小时,至少造成15人丧生,30~50人受伤。
同日,当地时间19时30分,美国的飞机发射了5枚导弹,袭击并炸毁了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区的一个制药厂,至少造成5人伤亡,并摧毁了这家制药厂。
同样的断壁残垣、同样的惨不忍睹,鲜血、申吟、尸体、泪水再一次降临不幸的人间。无辜的人们落入了残酷的命运之手,在两股看不见的势力的斗争中献出自己无辜的生命。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匆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为美国发动袭击辩护:
“这些组织过去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
“我们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计划对我们的人民发动进一步的恐怖袭击。”
“他们试图取得化学武器和其他危险性武器。”
但显然,他的解释没能被遭受空袭的国家接受。
塔利班武装宣称美国的袭击是“对国际法的粗暴践踏”。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马尔称这次空袭是“厚颜无耻的行径”,认为它“不但是对本·拉登本人的攻击,也是对阿富汗人民的侵犯”。他还重申塔利班不会将拉登引渡给美国当局。
空袭后,苏丹总统声讨美国说:
“这是恐怖主义行径,是对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民的侵略。”
“我们要克林顿血债血偿。”
三、关于恐怖主义
让我们来看看,作为一个概念,人们对“恐怖主义”的几种大同小异的解释。
《美国法典》第2656f(d)节第22条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
——“恐怖主义”一词是指经过预谋的,有政治目的,且针对非军事目标的,由非国家的集团或秘密组织进行的暴力活动,其目的通常是影响大众。
——“国际恐怖主义”一词是指涉及到不止一个国家的公民或领土的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集团”一词是指任何从事(或其重要的附属团体从事)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集团。自1983年起,美国政府开始在统计和分析中采用这个定义。
美国国防部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是:“为实现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的目的,对个人或财物非法使用或威胁使用武装力量或暴力,以强制或胁迫政府或社会。”
国际上,一般把恐怖主义界定为:为实现政治目的,针对平民或民用目标,故意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行为。
根据这个定义,恐怖主义活动的实质是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不使用暴力的政治行为不是恐怖主义——如罢工、和平示威、抗税等。
一般据此认为,恐怖主义分子是那些相信他们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宗教、或政治进程的参与者的执着人士。
四、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复兴
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念。这是在20世纪50-70年代经常提及的一个老去的概念。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叫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其中包括今天的恐怖主义重灾区阿拉伯地区的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运动。
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就是阿拉伯民族复兴的运作过程。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两大因素:一是阿拉伯民族,一是伊斯兰教。所以对阿拉伯民族来说,复兴就是阿拉伯民族的复兴。而对于穆斯林来说,复兴就是伊斯兰教的复兴。
在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大敌当前,面临着主要矛盾,因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主义者共同站在了民族解放的统一战线上。
还必须提及的是伊斯兰社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把社会主义的原则与伊斯兰教教义精神等同起来,认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早已包含在伊斯兰教教义当中,甚至是出自于《古兰经》。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伊斯兰教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这些国家的国情,又反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腐朽文化的渗透。
五、民族复兴与文化冲突
在阿拉伯伊斯兰复兴运动中,有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热衷于这一运动的积极分子往往是城里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和青年学生,以至于当代埃及一位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札基·纳吉布·迈哈穆德(Zaki Najib mahamud 1905-)对此种现象也不由得感慨万分:"其他国家青年革命是对现实生活的状况及其向人们希望见到的新未来前进得缓慢而不满;而我们见到则是我们青年革命也是因为对现实生活的状况不满,不过他们是要求把这种生活退回到祖先的模式。""这种保守的浪潮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我想在许多别的国家是不会有类似现象的。我指的这种现象就是在大部分家庭中,或者说在许多家庭中,小一辈子人比老一辈子人更趋向保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不戴面纱女儿却戴面纱;同样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看到父亲是刮脸的,而儿子却留着这样或那样的胡子。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很出人预料的:小辈子人过分地守旧,而老一辈子人--至少在现象上--比他们的子女更不保守。"
六、民族正义与文化正义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冲突?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
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谁都无权充当国际警察,对此事指手划脚。因为谁也无法在今天评判到底是伊斯兰清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谁更适合阿拉伯和穆斯林。更罔论谁来解放谁了。
然而在今后的国际关系中,如果强权可以借任何国家内部问题,特别是对文化差异进行干预别国,新帝国主义可以步老殖民主义的后尘强加于人,那么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成果就有可能丧失。
七、世界格局的平衡砝码
有专家认为,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是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最好的例证。美国的行为充分证明: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世界主要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情势下,美国朝野对外政策主流派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趋势所作的乐观判断,更热衷于推行所谓更富有进取精神的"全球主义"。美国正在按照这一思想,企图凭借其军事实力优势,更多地通过武力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冲突,使之符合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
但冷战后在世界各地日益增多的种族与民族冲突是对美国建立一极霸权统治的最大威胁。能否通过直接使用武力来解决这类冲突,是决定美国政策成败的关键。
自1998年夏天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后,俄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今后美国将会继续对俄罗斯实行步步进逼的政策,最终使俄罗斯完全丧失与西方进行战略对抗的能力和潜力。
而美国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暴行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对华政策中遏制的一面在明显加强。
国际法强调国家的主权概念,强调在外交活动中国家是行为的主体。但南联盟的一场战火展示了21世纪将是"美国世纪"的图景。美国将永远高高在上,继续保持充当新世纪的霸主地位。经过20世纪那短暂的100年,世界从三足鼎立最后唱成了独脚戏。
当然,如果真是这样,武力干涉原则势必加剧新的军备竞赛,"新干涉主义"最终必然导致一系列恶果。到头来,连美国自己也难逃厄运。但所谓的厄运将以什么形式出现呢?
近年来,随着恐怖活动危害的逐年增大,恐怖主义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恐怖主义被认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前总统里根可能是第一位了解恐怖主义角色的政治领导人。但是,里根是在冷战的范围内思考恐怖主义的——他把恐怖主义看作是苏联人控制的一种工具。当年美苏争霸,无所不在,美国斥巨资在中东国家大设军事基地,培训敢死队,慷慨地供给他们大批精良武器和资金。而最具戏剧性的是拉登的部队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首次宣布恐怖主义对国家构成战略威胁,不过,拉宾仍是在巴以和平进程的范围内考虑问题的。但是,随后的事实——哈马斯组织的自毁性爆炸案和拉宾本人悲剧性地被暗杀——却证明了其言论的正确性。
拉登说:“我为真主而战,我愿为他战斗,死去;再战斗,再死去。”通过正常的政治程序不能实现他所需的变革,因此诉诸暴力。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不惜铤而走险,献出生命。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说明用以注释恐怖主义了,拉登本人就是最恰如其分的范本。他前进的每一步都践踏着尸体,他每一次行动都与死亡结伴。他说:“如果以色列人杀死巴基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国人杀死伊拉克的无辜人民,如果大多数美国人支持他们放荡的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向我们开战,我们就有权进攻他们。”
“我们向美国发起了圣战,因为美国政府是不公正、可耻和残暴的政府。不论它是直接或间接支持以色列占领先知黑夜旅行的道路,它都做了特别不公正、邪恶和可耻的事情。”
“我们认为美国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窃贼和恐怖分子。唯一防范他们进攻的方法就是采用与他们类似的手段。”
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共戴天的仇恨,不可思议的残酷。拉登及其代表的阿拉伯伊斯兰运动是否成为今天这个失衡的天平那另一边最后的砝码?
上苍,赐予人类真正而持久的和平吧!
(注:文内大量引用了一些学者和其他作者的文论及研究结果,在此致谢,恕不能逐一列明)
---- 就想睡觉不要醒一直做梦偶尔做一个綺梦不知道跟谁在一起然后很开心后来很茫然后来很无奈后来很无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