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6), 站内信件
|
即心即佛——初悟《六祖坛经》(55)
☆☆☆个人意见☆☆☆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
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
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六祖大师得了衣钵后时时有人来追杀。所以大师要不时躲藏。当年五祖为慧能留有一句话。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所以六祖大师应这话隐身于二邑。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这法海就是本经的编集者。即“门人法海编集”。初次谒见六祖大师求学问道时,
就问:“即心即佛,求大师开示。”这里可以看出来,向六祖大师求学的都不是初入者。
都是有一定的修为,但还没能见性者,他们心中都有不少疑情。
所以法海一来就问“即心即佛”,这句很是重要的,后来禅宗也多用是句来开示学人。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
此心即是佛。#
这是凡夫和佛的关系。这“即心即佛”的关系正是六祖开宗的第一大宗旨了。
记得慧能初参五祖时“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
佛性有何差别?”。
当时六祖大师就明了自性了。法海这么问不是说法海不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
只是还没能悟得“即心即佛”。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
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六祖大师说的这句“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可以用经中这段文字来说明: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
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
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正如六祖大师所说,这法理要是具体说出来就是无穷无尽的了。
这里大师为法海解说,就是针对法海之疑情来说的。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这里可以看出,法海是未悟顿教法门,虽然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但也无从入手。
这里六祖解即心为慧,即佛为定。把即心即佛和顿教门法门连起来。定慧之法可见经中: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
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
义,即是定慧等学。”
六祖为法海开示的就是这“定慧等学”。
另还提出:悟不悟,早悟迟悟是由自身的习性所定。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法海一听,就明白这顿教之法门了。即是明白这“定慧等学”的双修法门。
从这法门入就可以离褚相,得见清净本性。
合十
(待续……)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释()解()文过多,不再随文贴出,想参考者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标题的文章。
【即心即佛】【参】【法海】【定慧等持】【无生】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go.163.com 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