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nyjchuhong(楚泓)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1-09-19 21:23:34), 站内信件
|
刘江鹰
---作为经理人,我有时会听到某些员工的抱怨:“我每天都辛勤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我的业绩评估结果不应该如此低。”等等。这表明有些员工对公司的业绩管理制度还存在模糊认识。一方面,何为员工的工作目标?是工作任务的本身还是工作任务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工作价值观的问题,是否认为“苦劳”也是“功劳”,是员工所需追求的?
---要说明以上问题,先要澄清两个概念,即做事(Do things) 和做业务(Do Business)。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观念。所谓做事,就是以所做的工作内容为目标。比如,完成了一次客户沟通交流,写完了一个项目方案,进行了一次员工培训,等等。其工作方式表现为,先列出自己要做哪些事情的计划,然后执行该计划,在总结工作结果时,是看干了哪些事情,以是否作完和完成的工作量作为评价标准。而做业务,是以需要追求的业务效果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计划、实施和评估,而不是业务事件本身。比如,对于客户沟通,是以了解客户需求为目标;对于一个项目方案,是以解决客户面临的业务问题为目标;对于员工培训,则是以员工技能通过培训得到提升为目标等。
---这两种观念实际上都体现着对结果的关注,但关注的层面不同。前者关心的是做事层面,做了多少事情,费了多少辛苦;而后者则在做事的层面上进了一步,关心的是达到什么目标,做事本身在结果评估上仅是参考。两者对工作责任的理解不同,前者认为责任就是把事情干完,干得越多业绩越好,至于干的效果,则不需要负责任;后者则是将达到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责任来看待。前者不需要创新就可以做到;而后者则迫使人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目标的起点和终点间,设计出各种可能的途径,并作出最佳的选择。前者对人的知识技能要求可以较低;而后者对人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才能对结果的预期作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对实现结果的最佳途径作出选择。前者不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者则需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潜能,运用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最优的操作路径,等等。
---公司的经营战略确定之后,围绕着所确定的战略目标会展开一系列的业务运作目标,这些目标逐级落实和分解到位,成为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公司内部每个职位的存在价值,在于其工作职责与公司的某个目标相挂钩。这就导致了对每个员工“做业务”的要求。全体员工均工作在做业务的层面,贡献于公司的各项业务运作目标,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达成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再看“苦劳”和“功劳”的相互关系。对于“功劳”,一般理解为达成了某个业务目标,对业务运作有所贡献,使公司的投入获得了价值回报。“功劳”常会伴随着“苦劳”,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只有“苦劳”而没有“功劳”,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工作本身没有产生价值,工作内容没有成为完成目标的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人工成本的不必要支出,另外还可能带来一些相应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公司文化的影响,对公司其他目标实现的机会成本的影响等等。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一工作结果的价值与企业当前的业务战略方向不相协调,以及与当前的业务目标不相衔接,其实施时机是否适宜存在疑问。这两种情况都是工作安排中需要避免的,否则将导致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
---企业在推行目标管理过程中,在工作目标的设置和考核时,应在“做业务”的层面考虑问题, 而不能仅限于“做事”的层面上。追求“功劳”而不是“苦劳”,这是每一个职业人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作者联系:[email protected])
IT经理世界版权所有
---- ------------------------------------------------------------
欢迎来IT人的ITman版交流。ITman版会和我们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