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kg(真爱又如何)
整理人: efoo(2001-09-17 12:41:57), 站内信件
|
白内障的诊治总则
白内障即是晶体混浊。常见有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和后发性白内障。无论属于哪一类的白内障,在诊断治疗方面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诊断要点】
1. 询问白内障的起病年龄、视力及屈光状态变化,发病及治疗经过。过去眼病史,全身疾患史、遗传病史、家族史及长期用药经过。
2. 视功能检查: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光定位。光色觉。固视性质检查。
3. 眼位检查,尤其是淡侧患病时。
4. 眼压及前房角镜检查。
5. 一般情况下须在散瞳下裂隙灯眼部检查(散瞳禁忌者例外),特别注意晶体的大小、形态、位置、混浊的形态、颜色与部位,并按晶体混浊分类系统(附后)详细记录各部位混浊的级别。同时检查玻璃体及眼底情况,必要时须使用间接眼底镜详细观察眼底情况。
6. 无法看清眼底者,须行眼部超声波检查,测量眼轴及排除眼内疾患。
7. 独眼患者或特殊病例须手术摘出白内障时,必须酌情增加结膜分泌物细菌培养,角膜内皮照相,视网膜内皮照相,视网膜视力,视网膜电流图,视诱发电位等检查。
8. 手术前检查应反复排除眼部及全身的手术禁忌症,如慢性泪囊炎,急性结膜炎,严重的心肺疾患,高血压,糖尿病等。
9. 拟在白内障摘除的同时植入人工晶体时,必须行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以决定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二期植入前应作角膜内皮照相。
【处理要点】
1. 判断患眼的视力下降是否与晶体混浊的程度一致。若不一致,应行验光或查明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
2. 白内障的药物治疗,包括防止晶体代谢异常与蛋白质变性的一类药物,如维生素类,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与中医辩证用药。
3. 停用一切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的药物或饮食。消除与白内障的发生有关的各种因素。
4. 当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已影响病人生活,学习与工作时(一般术前矫正视力在0.3以下),而患者又要求提高视力时,可以手术摘除白内障或在摘出白内障的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发育性白内障
该病又称先天性白内障,部分病人与遗传有关,另一部分病人与妊辰早期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甲状旁腺机能不足及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有关。
【诊断要点】
1. 病史 多为双眼发病,静止性,视力受累情况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及范围有关。
2. 体格检查 有的可在小瞳下发现晶状体混浊,有的需要散瞳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应重视散瞳前后的视力变化,籍以选择手术方式。晶状体混浊按其部位、范围不同,可分为:
(1)前、后极白内障 混浊位于晶状体前、后囊的正中。
(2)冠状白内障 晶状体周边部呈短棒状或水滴状乳白色混浊,环绕一周,形似花冠。
(3)点状白内障 分布在晶状体各部的混浊小点,呈蓝色、浅蓝色或乳白色,也称蓝色白内障。
(4)核性白内障 晶体中心部混浊,周围皮质透明。
(5)板层白内障 又称绕核白内障晶状体核外包绕的薄层混浊,其余皮质保持透明。
(6)全白内障 晶状体完全混浊。纺锤型、囊行白内障均较少见。
3. 应注意检查病人有无其他发育异常。
【治疗原则】
1. 前极性、后极性、冠状、点状、绕核、板层等白内障 一般为静止性,如不影响或轻度影响视力,应解释病情,无需药物或手术治疗。如影响视力明显,应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2. 核性白内障 若矫正视力在0.4左右,无需治疗。若矫正视力较差,应散瞳检查,散瞳后晶体周边部透明带较宽,且视力增进较明显,应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若透明带极窄,增视不明显,有明显弱视,7岁后的手术价值不大,年龄愈小,手术效果愈好,是否植入人工晶体,一般主张双眼植入者应在3周岁以上患儿。
3. 全白内障 应争取在出生后3~6个月内行晶状体吸出术,以免发生严重弱视,为预防后囊混浊,可以在行晶状体吸出术同时,后囊切开行前玻璃体切除术,3岁以上患儿可同时植入人工晶体。
4. 术后患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曲光矫正和弱视训练。
老年性白内障
【诊断要点】
1. 病史 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病人常在早期自觉眼前有固定黑影,并常出现单眼复视、多视、或屈光改变现象。由于晶状体混浊部位不同,视力障碍出现时间亦有不同。
2. 体格检查
1.皮质性白内障是多见的类型,临床分为四期:
(1)初发期:小瞳孔下晶状体透明。新福林散瞳后,彻照法可见晶状体前囊彩虹样反应、羽毛状纤维板层分离或空泡等征象。
(2)未熟期:赤道部的锲状混浊逐渐向瞳孔区和深层发展,可见水裂现象,前房变浅。斜照法检查时,光线投照侧出现虹膜半月投影。视力明显下降。
(3)成熟期:晶状体皮质完全混浊,呈弥漫性乳白色,虹膜投影消失,视力在指数/1m以下或手动,但光感、光定位和色觉均正常。
(4)过熟期:混浊的皮质出现液化、钙化或胆脂结晶,核下沉,上半部前房变深,瞳孔区可显露一部分,视力突然有所改善。由于溶解的晶状体皮质外溢,可引起过敏性葡萄膜炎和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2.核性白内障 老年性核性白内障较少,晶状体呈棕褐色或琥珀色混浊,呈黑色时称黑白内障,皮质尚透明,眼底较朦胧,视力下降明显,病程进展较缓慢。
3.后囊下型 晶体几乎完全透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仅在后囊下部位呈蜂窝状或“锅巴状”混浊,严重影响视力。
3. 辅助检查 应注意检查病人的血压、尿常规和尿糖等,必要时应胸透和检查心电图。
【治疗原则】
1. 药物治疗 疗效尚不确切,谷胱苷肽类抗氧化型眼药水滴眼,口服维生素C、E。早期对延缓病情发展,可能有一定疗效。
2. 手术治疗
并发性白内障
【诊断要点】
1. 晶状体混浊继发于某些慢性眼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青光眼和高度近视、陈旧性眼外伤等。发病眼别和原发眼病相一致。
2. 混浊部位常先出现在前后极,然后向晶状体中心和四周发展。晶状体混浊程度与年龄无关,而与原发病的病程有关。
【治疗原则】
1. 治疗原发病。
2. 若病人眼压正常、光感及光定位确切、色觉正常,则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必须注意控制原发病。
外伤性白内障
【诊断要点】
1. 眼部有顿挫伤或穿通伤史。
2. 穿通伤所致白内障可查见晶状体囊破口,封闭后有时晶状体仅局部混浊。若混浊的皮质突入前房,可继发葡萄膜炎或青光眼。
3. 挫伤所致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表面可见一细小的色素环,称Vossius环,数周至数月自行消退,仅留囊下细小点状混浊或全吸收,视力可不受影响。
【治疗原则】
1. 晶状体局限混浊,对视力无严重影响者,解释病情,试用药物治疗,可随访观察。
2. 手术治疗。
----

真爱又如何 Oicq266155
热情的沙漠 96508-199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