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kg(真爱又如何)
整理人: efoo(2001-09-17 12:43:24), 站内信件
|
急性病毒性结膜炎
流行性角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潜伏期为5~12天。急性期病程约7~10天,该结膜炎开始后一周左右,开始发生浅层点状角膜炎。
2. 常一眼先发病,数日后他眼也发病。
3. 症状:畏光、流泪、异物感、刺痒、疼痛。
4. 体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穹隆部大量滤泡增生,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分泌物为浆液纤维素性,要幼儿患者之结膜则常有假膜。若并发浅层点状角膜炎,则可见角膜上皮层下面数个或数十个散在点状浸润病灶。
5. 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中细胞成分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少数多形核白细胞。以单核细胞增多为特点。
6. 常流行发生。
【处理要点】
1. 结膜囊冲洗:当结膜囊分泌物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液如2%硼酸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2. 局部频滴抗病毒和抗生素眼药水。可兼用少量激素点眼。抗病毒眼药水如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4%盐酸吗啉双胍眼药水。
3. 睡前涂抗病毒眼膏。
4. 预防传染:病人用过的用具必须与他人分开,并要经常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眼并须勤洗手。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近日有红眼病接触史。
2. 多为双眼发病。
3. 症状:异物感、畏光、流泪、疼痛。
4. 体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睑结膜有滤泡增生,球结膜常有点、片状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分泌物为浆液纤维素性(水样)。角膜上皮常有点状剥脱。
5. 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中细胞成分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少数多形核白细胞。
【处理要点】
1. 结膜囊冲洗:当结膜囊分泌物多时,可用无刺激性的冲洗剂如2%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2. 局部频滴抗病毒和抗生素眼药水。抗病毒眼药水如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4%盐酸吗啉双胍眼药水。
3. 睡前涂抗病毒眼膏。
4. 预防传染:病人用过的用具必须与他人分开,并经常严格消毒。对患者要及早进行隔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眼。
淋菌性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近日有淋病接触史。
2. 成人多为单眼发病,新生儿则常双侧同时发病。
3. 症状:畏光、流泪、涨痛、异物感。
4. 体征:眼睑高度红肿,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大量脓性分泌物。可并发角膜溃疡和穿孔。
5. 实验室检查:分泌物及球结膜上皮细胞涂片中发现淋球菌。
【处理要点】
1. 结膜囊冲洗:用生理盐水或1:10000高锰酸钾冲洗结膜,可每半小时冲洗一次。冲洗时,病人须将头部偏向患侧,以防带有脓性分泌物的冲洗液进入健眼。
2. 局部使用青霉素制剂如1%硫苄青霉素,每3~5分钟一次。
3. 睡前涂抗生素眼膏。
4. 全身用药口服磺胺药,肌肉注射青霉素。
5. 预防传染:患有淋病性尿道炎的病人应提防自身眼球感染以及传染他人,便后手要消毒;健眼须戴透明眼罩以防感染:用过的用具必须与他人分开,并煮沸消毒;焚烧被分泌物污染的敷料;医护人员诊治病人时应戴防护眼镜。产前患有淋病性尿道炎的孕妇,须在产前治愈;婴儿出生后立即用抗生素点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包涵体性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急性发病。
2. 多为双眼发病。
3. 症状:畏光、流泪、异物感。
4. 体征: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耳前淋巴结肿大。新生儿型不发生滤泡,成人型在下睑结膜及下穹隆结膜出现明显滤泡。
5. 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中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和包涵体。
【处理要点】
1. 局部滴0.1%利福平眼药水,0.1%酞丁胺眼药水或0.5%新霉素液点眼。
2. 睡前涂抗生素眼膏。
3. 全身用药:口服磺胺药、红霉素等。
4. 预防传染: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不用手揉眼;避免接触传染。
沙眼
【诊断要点】
1. 多为急性发病,数周后进入慢性期。
2. 常为双眼发病。
3. 症状:急性期:畏光、流泪、异物感,较多粘液或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慢性期无明显不适。重复感染时,或加杂细菌感染时,刺激症状可更重,且可出现视力减退。晚期因后遗症,症状更明显,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4. 体征:急性期:如为急性沙眼可出现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乳头增生,上下穹隆部结膜满布滤泡,可合并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慢性期:结膜充血减轻,结膜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及滤泡增生,病变以上穹隆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并可出现角膜血管翳,且在病变过程中,结膜的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渐成网状,最后全部变成白色平滑的瘢痕。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
5. 实验室检查:结膜刮片中发现包涵体。
6. 分期:
(1)国际分期:
I期——浸润初期 睑结膜与穹隆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初期滤泡与早期血管翳。
II期——活动期 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III期——瘢痕初期 同我国第II期。
IV期——瘢痕期 同我国第III期。
(2)国内分期:
I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并存,上穹隆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II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病变。
III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期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7. 后遗症和并发症: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
【处理要点】
1. 局部用0.1%利福平眼药水、0.1%酞丁胺眼药水、0.5%新霉素眼药水、0.5%金霉素么药水等点眼。
2. 睡前涂抗生素眼膏。
3. 全身用药:口服磺胺药、红霉素等。
4. 手术治疗:急性期患者,乳头增生严重的,可用磺胺或四环素液摩擦结膜及穹隆部。滤泡多者行压榨术。对沙眼的后遗症如少数倒睫可行电倒睫术、睑内翻倒睫,则需行手术矫正。
5. 预防感染: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不用手揉眼;避免接触传染,加强理发室、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提倡一人一巾,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
过敏性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多位局部应用药物引起,常见的有阿托品、青霉素等,可有过敏史;
2. 急性起病;
3. 局部奇痒,可有异物感,伴有结膜分泌物;
4. 眼睑红肿,或呈湿疹样改变。结膜水肿、充血,严重者可引起角膜上皮剥脱;
5. 严重者可伴全身过敏表现;
6. 分泌物中可发现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处理要点】
1. 查找过敏源,并避免再次接触;
2. 局部点皮质类固醇眼药水(如0.1%地塞米松)、0.1%肾上腺素或1%麻黄素;
3. 如伴有睑皮肤红肿,丘疹等改变者,可用2~3硼酸水湿敷;
4. 严重者可加用全身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抗组胺药或激素等,短期使用。
春季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是男性。病程迁延,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常在春夏季发病,有“自限”性,于秋冬季症状缓解,每年复发。少数病人常年症状不消失;
2. 奇痒,可有畏光、流泪和异物感;
3.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
(1)睑结膜型——病变以上睑为主,结膜充血,并有大量硬而扁平、大小不等的乳头增生,呈“铺路石”状改变,病变通常不累及穹隆部结膜;
(2)角膜缘型——亦称球结膜型。在角膜缘附近的球结膜形成黄灰色或污红色的胶样隆起;
(3)混合型——上述两种改变同时存在。
4. 可引起浅层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
5. 结膜刮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
【处理要点】
1. 尽可能寻找致敏源,并可采用脱敏疗法进行治疗;
2. 以减轻局部症状为主,可用0.1%地塞米松、1%麻黄素或0.1%肾上腺素眼水滴眼。但切忌长期使用激素点眼,致使发生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
3. 预防发作可用2~4%色甘酸钠眼水滴眼;
4. 症状严重者可合并全身用药,如抗组织胺药物、葡萄糖酸钙等。
5. 治疗并发症,如角膜炎等。
6. 近年来采用环孢霉素A油剂(1~2%)点眼,每天4~6次,有较好疗效。
泡性结膜炎
【诊断要点】
1. 多见于女性青少年及儿童;
2. 症状为轻微的异物感,如果累及角膜则症状可加重;
3. 检查可见球结膜出现粟粒大的圆形灰白色结节,周围局限充血,呈放射状。结节可自行破溃,大约一周后愈合。在部分病例,病变可侵入角膜,并有血管长入,引起“束状角膜炎”。
【处理要点】
1. 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如0.1%地塞米松眼水点眼;
2. 局部应用抗生素,如链霉素、红霉素、杆菌肽等,特别是合并有急性结膜炎的病例。
3. 注意排除肠道寄生虫或作肺TB等检查,如发现阳性者作出相应的处理。
细菌性角膜溃疡
【诊断要点】
1. 常有角膜外伤史、剔角膜异物史或不洁的戴角膜接触镜史。
2. 起病急剧,眼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3. 角膜病灶呈化脓性浸润或溃疡。
4. 常并发虹膜睫状体炎,瞳孔缩小,前房积脓。
5. 浸润灶涂片染色可找到细菌,检验室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及对其敏感的药物。
6. 绿脓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情发展特别快,眼部反应特别重,角膜化脓浸润灶迅速呈环形扩展至全角膜,浸润灶呈油滴样隆起,呈淡绿色调,病灶坏死溶解,角膜迅速变薄,溃疡面有大量浓稠分泌物粘附而不易脱落。
【处理要点】
1. 在抗生素治疗前,迅速从浸润灶刮取标本作涂片染色找细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 迅速控制感染,对未能确定致病菌及其敏感药物者,尽快采用广谱高效的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多粘菌素与新霉素混合剂(PN)、氟哌酸、氟嗪酸等眼药水频滴患眼。如为绿脓杆菌感染,则滴眼次数要更加频繁,白天可加用抗生素(庆大霉素或其他)作球结膜下注射,特别严重的病例,可联合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3. 其他疗法参考总则。
4. 住院患者必须隔离治疗。
真菌性角膜溃疡
【诊断要点】
1. 植物致角膜外伤如树枝、甘蔗叶、桑枝等致伤或牧畜皮毛接触或体表皮肤真菌病或长期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
2. 亚急性经过,病程长。抗生素治疗无效。
3. 角膜浸润灶呈白色或乳白色,致密,略高出平面。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有干燥感和粗糙感,质地疏松而硬脆,缺少粘性。边界较清楚,但不规则,呈毛糙不齐或伪足样向周围伸展,周围可有卫星样结节性浸润灶,溃疡底部可有放射状后弹力层皱褶,溃疡外围可有内皮斑块状浸润混浊。
4. 前房积脓呈灰白色,粘稠或呈糊状粘附于溃疡处的角膜内皮面。
5. 从浸润灶取标本涂片可找到真菌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真菌。
【处理要点】
1. 疑为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常规从浸润灶取标本找真菌病原体及培养真菌。
2. 抗真菌药治疗。可选用二性霉素B的新鲜配制溶液,或用咪康唑联合利福平,或用克霉唑眼水频滴患眼,晚上涂克霉唑眼膏,口服克霉唑或酮康唑片剂。对严重病例,加球结膜下注射及静脉滴注咪康唑。
3. 其他治疗参考治疗总则。
4. 住院患者应隔离治疗。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诊断要点】
1. 感冒发热起病,有反复发作史。
2. 角膜浸润灶特点:实质层低密度灰白色混浊,深实质层病灶水肿增厚,可伴有后弹力层皱褶及KP。非溃疡型者,可表现为圆盘状混浊(盘状角膜炎)。
3. 溃疡灶的形态特点:呈树枝状或地图状。如无合并化脓菌感染,溃疡面一般较洁净而无分泌物粘附。深层病灶常合并虹膜炎。
4. 反复发作的病例,常有新、旧病灶并存。旧病灶呈不同程度的瘢痕性混浊,常有新生血管。新病灶可为浸润灶,亦可与溃疡灶并存。
5. 角膜知觉迟钝。
6. 合并化脓感染的病例,兼有化脓性角膜溃疡的特点。
7. 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阳性结果。角膜病灶可分离到单疱病毒。
【处理要点】
1. 抗病毒治疗。选用对DNA病毒敏感的药物,如无环鸟苷(ACV)、环胞苷(CC)、碘苷(IDU)、氟苷(F3T)或阿糖腺苷(vira-A)等眼药水白天频滴患眼,睡时涂眼膏。必要时加服无环鸟苷片剂。
2. 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配合抗病毒药治疗的疗效更好。
3. 调整免疫功能,可口服左旋咪唑片剂,每2周连服3天,每天3次,每次(成人)50mg。
4. 防治细菌或真菌的合并感染。对溃疡型病例,适当加用广谱抗菌素滴眼。一旦发现已合并化脓感染,则从速加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化脓感染。
5. 对角膜中央区病灶,如反复发作,视力降至0.1以下,或药物疗效不好而面临溃疡穿孔者,宜作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
----

真爱又如何 Oicq266155
热情的沙漠 96508-199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