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教育工作者>>☆☆☆网友撷英集☆☆☆>>▲▲▲其他转载▲▲▲>>◇◇◇教育工作◇◇◇>>语文教学中的训诂功夫(文/聂鑫森)转载

主题:语文教学中的训诂功夫(文/聂鑫森)转载
发信人: juhm(老丫丫)
整理人: juhm(2004-06-17 13:06:51), 站内信件
  [作者简介]聂鑫森,祖籍江西新干县。194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曾当工人13年,于1978年调至《株洲日报》。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字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理事、株洲市文联副主席。任《株洲日报》编季,职称为主任编辑。曾出版长篇小说、诗集、中短篇小说集、随笔集、文化专著十九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及其它文学奖项。

  三十多年前,我在湖南湘潭读初中,教语文的是一位博学多才多欧阳觉吾先生,清奇俊逸,谈吐儒雅,文章写得漂亮,旧体诗词的写作功夫尤深;而且讲课深入浅出,趣味良多。可以说,他是我文学创作的最早启蒙者。
  欧阳先生在讲授古典文学时,往往适时地对一些关键字、词、句、进行训诂方面的阐述,并延伸相关的内故、史乘,使呆板的课文变得生动活泼,而学生又获得了除课文之外的许多知识。在他的课堂上,时而寂静无声,时而笑语纷飞,至今忆及,犹余甘在口。
  记得他在讲《捕蛇者说》时,除介绍柳宗元的身世、作品,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之外,特意对“蛇”字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它”字,又写上一句话“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并解释这句话出自《说文解字注》。接着他话语滔滔,说“它”是“蛇”的古体字(这一点今我们惊奇不已),因上古时代蛇极多,经常咬伤人,所以人们相见,就要问你没碰到蛇吧。接着又在黑板上写上“己”和“巴”两个字,说古意绋作“蛇”解,“己为它(蛇)象形”,其出自《说文解字》,故十二生肖中以“己”配“蛇”,己时即蛇时,己年即蛇年;而“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以后引申出“巴蛇食象”的成语。这些讲述,确实使我们大开了眼界,而且受到震憾:一是敬佩老师的博学,二是痛感自己的寡闻,并由此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讲完这些,欧阳先生又略讲了一些与蛇有关的成语、典故,如“封豕长蛇”“杯弓蛇影”,以及“飞鸟惊蛇”。我们不仅掌握了《捕蛇者说》所应该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另有所获,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
  还记得欧阳先生讲《岳阳楼记》时,有个同学爱看些课外书籍,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书上称江南三大名楼为: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这“阁”是不是与“楼”同为一物?欧阳先生大声说:“好!这个问题提得好,可见你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他在表扬了这个同学后,开始了他的论述“楼,重屋也”(《说文解字》),两层以上的房屋,便可称之为楼。而“阁”的原意是指长长的木橛,放在门的两边,在门开启之后,用它来防止门自动闭合,故《说文解字》称“阁”是用以止扉的。“阁”即是长木,横过来即可搁物,名叫:搁子,“阁”里架空的,于是凿山岩铺板梁为阁,即栈阁之阁,《尔雅》说:“阁,楼也。”但是,阁与楼不同之处在于,多层的可称为阁,一层的也可称为阁,前者如腾王阁,后者如北京颐和园中的宝云阁。
  这种训诂方面的知识,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待年长后,自己开始了文学制作,便着意在这方面下了些工夫,读了一些有关的书籍,确实受盖匪浅。这两年,积这些年业余习国画的体会,结合训诂方面,文史方面所蓄的知识,陆续写出“咬文嚼画”之类的随笔百余篇,读者皆有好感,刊发后已交一家出版社了。这些随笔之所以用训诂知识贯注其中,细想来是与欧阳先生当年的教诲有关的。比如写作《芋》一文时,说“芋”又有覆盖之意,引申为居住,《诗)小雅)斯干》:“君子修芋”。毛传:“芋,大也。“郑玄长笺:“芋当作巾无;巾无,覆也。”王引云《经义述闻》卷六:“芋,当读作宇;宇,居也。”再从一些大家画煨芋图时,常题为“地炉煨榾柮”,芋何以称作榾柮,于以说明,使文章添得一些趣味。
  我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几年,授课的几位先生,费振纲、袁行霈、陈郁缀、乐黛云、严家炎、谢冕、沈久估、段宝林……不管他们讲的是什么课程,或古典文学,或比较文学,或现当代文学,或民间文学,或中外哲学,但都有极深厚的训诂根底,每每在关键处,就其字某词的源流进行论证,确实是振聋发目贵,如醒醐灌项。
  陈郁缀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学期的《词学概述》,他是个非常刻苦认真的人,博学疑悟,板书快疾流畅,带苏北口音普通话韵味深长。说到苏东坡词中的“小轩窗,正梳壮”时,特意讲到“轩”字,原本指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会,《左传·闵公二年》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可见此鹤之高贵了。后来,这种本子的开状被引入建筑艺术中,将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称之为轩,苏词中的“小轩窗”,是指小室的窗前。虽寥寥数语,却让人得到一些右建筑方面的知识。在讲到李白词中“长亭更短亭”时,讲了“亭”字的上半,是“高”字的省略,下半“丁”是音符。《释名》说:“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在古代的驿道,十里一亭为长亭,五里一亭为短亭,供人食宿与换马。所以,陈先生的课是极受欢迎的,他非常了解听课者的欲望,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我的一位朋友,是个中学语文教师,他在讲韩愈的《师说》时翻阅了一些参考书籍,着重讲了“师”字,学生竟然兴趣大增。繁写的“师”从“師”从“”从“帀”,“”和“帀”表示包围着的小山包,段玉裁解释为“小阜而四周有之,是众意也”(《说文解字注》)。有众意,就有军队编制的意思,故商周时人2500人为师。师从军队又引申出军师,军师出谋画策,含有教导之义。而老师的“师”是军队编制“师”的假借字,然后引证出是如何过滤到“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这种训诂知识的插讲,可说是有百盖而无一害。
  目前,学校正推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的教学似乎提当的任务更繁重。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德”的修养之外,尤应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培育,应该博字多闻,敏捷多思,而对于训诂之学,理应下一定的功夫,做到对字、词、义的初步通晓,这不仅仅对讲授古典文学有裨盖,即便对讲授现当代文学也是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有一位语文老师告诉我,他在讲鲁迅《孔乙己》一文时,孔乙己要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我们常见的有三种。学生问他还有一种写法是什么,幸而他平日爱读书,立即写出另一种,在草头下的方框内加一个“目”。这个字来自“回”的几种写法,出现在《康熙字典·备考》里。虽说,这些乎并无多大意义,但因出现在名人名文中,学生又有些提问,做教师的就不能说“我不知道”。同时,识别异体字,对阅读一些原版古书也是有好处的。为了满足这个学生的好奇心,他又就“回”字读述了一番,“回”为象形字,本像旋转之形,“回,转也”(《说文解字》),以后才引申为来回的“回”;再从“回”字的四种写法,讲到“茴”字的四种写法,使一堂课刻满了知识性、趣味性。
  早些年,文学界就大声疾呼:你家必须学文化。很难想象一个文化素养不高,只凭生活底子扎实和以灵感来写作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大家。以此推出,也很难想象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教师,可以培养出一批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出来。那都是不可能的! 
  正如《周礼·大宰注》:“师指民之有德行才艺足以教人者。”为人师表者,岂可不以此为戒?
 


----
生活中的老太太,网络里的小丫丫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