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ristzh()
整理人: 2sinxcosx(2003-10-23 19:18:04), 站内信件
|
中医是什么,其实无关大局,新华网上争了这些天,有几个细节忽略了,科学是什么?科学这个词并非汉语所有,而且汉语科学与西语的科学意思也有所不同,将漫长历史的中医与科学进行归类,本就勉强;科学与伪科学固然对立,除了这两个东东,难道不可以有第三个,艺术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我很相信中医,但是并不迷信,中药、西药来者不拒,如果不是对解剖的恐惧,我可能就从事中医了,不过也正因此,对学校里培养的中医是极其信不过的。虽然放弃了职业,兴趣并未放弃,四年大学看中医书还要多于看专业书,间或拿自己当临床样本,也能对付一下,至于给旁人看病,这是绝对不干的,一来并不自信,二来毕竟违法。近来看一些对中医的评论不免心中痒痒,胡言几句。
我一直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其理论体系更接近哲学,而本质上更象是艺术, 艺术出大师,技术出专家,中医历史上有一些大师级的名医,数目寥寥就是这个道理,而专家可以工业化生产,这也是造成如今中医式微的一个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对西方文化以一种矫枉过正的心态接受的同时使中医第一次遭遇挑战,而医生这一职业比较特殊,成功的是名医,失败的就是名医,中医的名医成才率太低,西医即使是不高明的医生,也不易失败,随着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那批精英们走上舞台,也就完成了西医的第一次成功的促销。当年鲁迅愤而学医,也是学西医。
西医的历史并不长,解剖学和有机化学的进步才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也就是目前大家所说的西医,其基本方法是源于物理学发展所带来的科学方法,科学理想的追求使欧洲人突破了解剖学的壁垒,使病理研究更像物理试验,有机化学保证了药物的纯粹性和药物来源的可靠性,而这时类似于中医的这一套就变得滑稽而且荒谬了。
中医中自身发展的历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医巫不分,医生出于个人饭碗的考虑,会故弄玄虚,使中医一直神神密密的,师徒相传时也是各自肚肠,如果不是天赋,根本不会有什么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可能性,而且中医虽然强调医案,真正流传的却很少,其中又有不少胡言乱语,不足信,这些既不可信,又凭什么让人信中医?
中医注定要消亡,虽然我在感情上不希望,很多中国人也不希望,传统的中医在国际上大概只有东亚地区的国家才接受,原因主要也是文化渊源而已,无论如何改造中医,如果不动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就不可能与现代医学结合,连基本定义都不一样;但是要动中医的理论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还是中医吗?
随着WTO的临近,国内的制药行业形势严峻,中药是中国特有的品种,也就成了突围的法宝,加上国际上天然药物的重新崛起,中药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同样尴尬的是如果中医没有相应的地位,中药很可能是无源之水,中药的方剂学理论基础还是阴阳五行学说,抛去八纲辨证,很难想象如何配制中药。天然成分的提取只能算草药,离中药还有距离。由于提取工艺比较容易控制,也比较适合工业化时代生产,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在市场竞争中将给传统中药制剂带来巨大的压力,极可能淘汰传统中药;而另一方面,传统中药在规模化工业生产上存在不小的难度,制约的瓶颈主要是原料及炮制工艺;而中药最重要的汤剂则无可救药了,因为这在工业化、标准化时代恐怕连验证都困难,一方一病,一病一方,实验重现的基础很不牢靠,而这其实也是所谓中医缺乏科学性的核心问题。
中药所面临的另一大困境则是环保对原材料的遏制,最典型的就是虎骨,外科用虎骨的功效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而虎骨显然是不能使用了,与此相关的一大堆方剂也就废了,而另一方面,环境的变化,也使一些药材的成分不同以往,这些无疑都是对中药的绞杀。
中医到底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中医还能存在多少时间,不是能不能走向世界,而是能不能在中国生存,连中国人自己都对中医动摇,这才可怕。
当一个人学了数理化之后,再用中医的理论体系看中医或者说用纯粹的中国思想看中医已经很难了,鲁滨逊觉得星期五吃人肉野蛮,星期五觉得鲁滨逊用枪杀人更野蛮,处的角度会影响思考的结论。
实践证明了中医有用,实践还会证明中医会淹没在工业化的浪潮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