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tdz2000(江湖海)
整理人: 1101234(2001-08-24 16:17:06), 站内信件
|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中心与“别人意识”
张丰乾
21世纪是环境保护的世纪,大概没什么异议。但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呢“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很多人会不加思索的回答。
“只有一个地球”是第一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从它问世以来就作为环保的理由频频被引用。
“只有一个地球”是亘古以来不争的事实,何以今日才作为环保的理由
倘若发现了第二个地球,难道就没有保护环境的必要了吗
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还要不要保护环境呢
“只有一个地球”的提法无法回答这些诘难,说明在价值观上仍然有偏差之处。
那么,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是不是可以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在生物学或者物理学的意义上,人和其他的任何生物都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而在文化的意义上,除了“人”之外,又有哪一种“类”可以作为地球的中心呢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人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过头了,而是还很不足;人类的科学技术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方面不是超前了,而是滞后了。所谓的“回归自然”,和“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同样是一相情愿式的口号,甚至会把环境保护引向人类价值观的反面。“人类中心”始终是一切文化活动得以存在和继续下去的前提和基础,也不存在所谓的“超越”与不超越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并非“中心”人类 和“边缘”自然 或主体人类 与客体自然 的关系出了问题,而是一些人的生产、经营、消费活动牺牲或者说污染了另一些人的乃至大家的生存环境。从价值观上讲,不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实践出了问题,而是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和实践出了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表面上是珍惜资源、保持水土、爱护动物等等。但是,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依据不是“只有一个地球”,而是“地球也是别人的地球”。环境保护落实下去,应当是对“别人”的充分尊重——尊重下游的人、周围的人和身后的人,不要随意排放污水、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公共场合抽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清山绿水等等。惟其如此,环境保护才能切实的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水准,而不会演化为反文化、反科学的工具。
同时,只有心中有“他人”,才能心中有“他物”,才会真正把其他的生物看成自己的伙伴,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在负担,人类才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在自然面前受到限制。
所谓“全球化”的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别人”越来越多的历史。当工业、信息、知识日益加速着“地球村”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多的时候,怎样对待“别人”这一古老的问题正日益成为一切价值观的核心。因为一个人的事情,往往就是“全村人”的故事,以“地球”修饰“村”者,言此“村”之大也,以“村”比喻“世界”者,言此“世界”之小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意味深长。家长对子女的专制,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而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一出生就是作为“别的人”而独立存在的;由野心家发动的战争,是要把“别人”和“别人的”一切东西据为己有;以上帝的名义发动的战争,是要消灭“异端”;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人类的灾难,就是欧洲人把自己看成是人类中心的结果。冷战后的世界仍旧危机四伏,是由于有人还作着“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迷梦。可见,怎样对待“别人”已远远超出了环保的意义。
当新的千年来临之际,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高扬“人类中心主义”。
高扬“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一“些”人,特别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人自命为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中心,从而把污染转嫁给“别”的地区和“别”的人民,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的地区和“别”的人民。
只有唤醒全社会的“别人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干净的地球,我们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地球。我们不仅要保护须臾不可或缺的环境,更要保护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自由。我们不仅要尊重自然,更要尊重“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回到孔子。那么,下一个世纪是孔子世纪吗我想,即使孔子也不希望这样,因为他老人家力主“和而不同”的精神。
衷心地希望新的世纪,或者新的千年,是物质与精神协调一致、科学与人文水乳交融、东方与西方良性互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己与别人和而不同的世纪,不同而和的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