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教育园地>>● 日语学习>>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日本的历史>>日本人谈日本是如何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

主题:日本人谈日本是如何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
发信人: sanymantou(柠檬はじめ)
整理人: ccu13650(2001-08-07 23:28:39), 站内信件

    要讲日本军国主义,那么应该从明治维新开始讲。

    1853年,米(美)国的培里来到日本,第二年日美之间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但还不是不平等条约。

    1853年,又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这是不平等条约,日本承认西方国家的领事裁判权,开发了五港,制定协定关税制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等。从此,日本闭关政策结束了,日本跟中国一样变成了西方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唯一跟中国不同的是,条约规定禁止鸦片贸易。

    签订条约后,日本的黄金不断流出,因为金银的交换比率,日本跟国外不同,在日本金:银=1:5,国外是金;银=1:15,所以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黄金流出导致了通货膨胀。并且西方商品的进入打击了日本工商业者,因此,日本经济动荡,日本反对国际贸易,逐渐形成了“攘夷派”。

    开国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和屈辱感引起了对井伊直弼的不满,因为他是签订条约的幕府大老,所以1860年发生了“樱田门之变,井伊被暗杀。

    同时正在发展的资产阶级也反对旧制度。当时,江户幕府采取的是封建割据的藩幕体制,它不利于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国家。他们开始尊王运动,后来跟攘夷派结合形成了倒幕派。

    幕府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了“公武合体”、幕政改革等政策,但都失败了。

    在地方上,1863年九州萨摩藩和英国开战。长州藩宣布尊王攘夷的方针,京都的天皇下令攘夷等,攘夷运动扩大到整个西部地区。但因为他们的军事力量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因此以失败而告。攘夷派认识到先进军队的厉害,认为不可能抵抗外国势力,因此主张日本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为了建军,日本先必需推翻旧政府,改造日本,建立新的、统一的强大的国家。这是明治维新的出发点。

    当时幕府已没有抵抗力,所以1867年宣告“大政奉还”,明治时代开始了。

    可见,明治维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强大的军队,由军事力量来向世界显示日本的力量,然后取消不平等条约。并且建军需要雄厚的经济力,所以实行殖产兴业等政策。因此明治维新时提出的口号是“富国强兵”和“万国对峙”。建国时已经具有军国主义色彩。当时的“万国对峙”是指世界所有国家的平等关系,当时的万国还包括中国。

    为了富国强兵,日本先放弃了攘夷,拼命地吸收西方文化。这跟中国不同的。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放弃攘夷成功明治维新呢?(1)日本已经看到了鸦片战争时的东方文化的落后。古代日本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最大的国家,但它也没有力量抵抗外国势力,这说明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得多。连清廷也打不赢日本更不可能打败西方国家。中国的失败是个教训,它告诉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2)日本本身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化,古代向中国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发现东方文化的落后时,很容易改变学习的对象。中国不同,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文化给世界的影响很大,所有放弃攘夷是不容易的事。因有这种区别,在日本不可能出现像“中体西用”的思想。(3)维新派推翻了旧政府,统治者的更换使国民的意识改造简单化了。维新跟洋务运动不同。洋务运动是清廷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而开始的,所以思想上的改造是很难的。日本维新后,国民意识到新时代的到来,这种观念在中国没有。(4)西方国家为了在中国、印度巩固殖民统治,把大量军队派遣到大陆上,日本避免了殖民地画的危机,这也是维新顺利成功的客观因素之一。

    实现万国对峙,需要军队,但江户末期武士阶级暴露了无能,相反奇兵队等由农民组织的军队发挥了力量,因此政府为建立由老百姓来组织的军队而提出“全国皆兵主义”,1873年发布《征兵令》。

   《征兵令》引起了士族的不满。因为武士是以战争为职业的,如果用实行征兵制,那他们要下岗了。不满士族为了寻找自己生路而主张“征韩论”。“征韩论”的目的是(1)日本向朝鲜要求开国,但被拒绝,因此用武力强迫开国。(2)用侵略后获得的利益来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损失。(3)当时日本还保留了封建残余,地方上还存在着地主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而且西方商品占有了日本市场的重要地位,因此资产阶级要求扩大市场。扩大市场的最简单的手段就是侵略。(4)为了解除士族的不满。给他们立功的机会。

    但是明治政府采取了“内治优先”的方针,所以士族的不满爆发了。不满士族分成两派,一派以西乡隆盛为首的叛乱军,但他们在1877年西南之役失败后基本上消失了。另一派是以坂垣退助为首的自由民权派,他们反对大久保利通等一部士族的专制,要求政权的扩张,主张所用士族和富豪应有参政权。可见他们主张的民主不是在现代意义下的民主。

    后来,除了资本家之外,对政府专制,对封建有不满的知识分子也参加了运动,具有全国性的规模。

    因为大众运动越来越扩大,因此政府终于宣布开设议会,设置内阁,制定宪法。

    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成为了君主立宪国家。

    但实际上这部宪法是以加强皇权为目的的。其主要内容有(1)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2)天皇有统帅权,这实际上意味着天皇具有开战的权力。军部辅佐天皇的统帅权,紧急时军部大臣有直接上奏的权利。因此天皇和军部有了密切的关系。以后开战时,天皇和军部不顾议会,擅自建设大本营。(3)天皇有发布《紧急敕令》的权利。(4)控制国民的思想、言论、宗教等自由。

    颁布宪法的一天,国民不知道它的内容,也搞不懂它的意义,在全国举行了庆祝活动,但这部宪法决定了日本以后要走的路。那天一个外国人在日记上写着:“宪法允许的国民的自由是很少的,日本国民变成了奴隶,但很不可思议,他们都表示满意。”

    颁布宪法后,政府又发布《军人敕语》。1882年发布的《军人敕语》强调军人对天皇的忠诚,军队是天皇的,故称“皇军”。1890年发布的《教育敕语》强调国民是天皇的臣子,即“臣民”。“臣民教育”是以后日本教育骨干。

    日本颁布了宪法,真正地走上了近代道路,国内政治也整顿了,因此开始了殖民活动。其后果是“征台之役”、“冲绳事件”和“日清战争(中国方面叫作甲午战争)”日清战争时形成了后来军部常用的手段,即先制造借口,然后报告天皇“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日清战争开始前陆奥宗光外相向驻朝鲜官员的命令就是“不择手段,必须制造战争的借口。”

    战争的结果有几个方面:(1)三国干涉引发了对俄国的更不满,这是日俄战争的原因。(2)日本人对亚洲的歧视普遍化,更相信军事力量。(3)“脱亚论”的普遍。战争有许多知识分子主张跟朝鲜共同抵抗西方侵略者,但战后他们认为日、中、朝的合作没有希望,因此提出“脱亚入欧论”,离开亚洲接近西方。福则瑜吉是“脱亚论”的代表人物,开战前他说过“这场战争是进行文化希望进步的势力和阻碍进步的势力之间发动的,不是两国之间的战争。”

   福则在维新运动初期发表过《劝学篇》,强调“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平等思想,但当时已经不是过去所理想的平等了,这个平等仅仅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平等了。“脱亚论”说,日本不可能跟亚洲国家共同对付西方国家,东方世界也没有力量对付西方世界,那么日本应该离开亚洲,跟着西方侵略势力走。这样的思想促进了侵略活动的进一步扩张。

   1900年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要部分,被西方国家称为“远东的宪兵“。

   1904年,和俄国开战,获得在东北的特权。

   经过几次侵略战争,日本被承认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1899年废除了领事裁判权,1911年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日本人的亚洲歧视的扩大促进了侵略活动的扩张,侵略后获得的权利又促进了对亚洲的歧视。一战时,日本人自以为已经进入西方阵营,凡尔赛条约时,日本代表向西方世界要求“废除人种歧视”,结果美国代表讽刺地说:“日本人看不起中国、朝鲜,还主张平等吗?怎么会实现平等呢?”可见这时“万国对峙”的意思已经完全变了。

   对亚洲的歧视,到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时达到顶峰,这时6000多朝鲜人被杀了,另外,很多中国留学生等也受害了。

   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现象。如,“五四运动”时,日本报纸批判中国学生运动,但吉野作造等人却支持中国学生。再比如说,难波大助企图暗杀裕仁亲王(即后来的昭和天皇),史称“虎门事件”,他也是反对民族歧视的。

   日本政府为了迅速实现日本的军国主义化,进行了思想的控制。

   20年代,日本的劳工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农民运动等越来越激化,其原因是:(1)经济成长和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增多。(2)一战时期,军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大战景气”,但日常用品的生产停滞,导致了通货膨胀,因此20年代进入经济危机时期,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西伯利亚出兵”也导致了“米骚动”。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组织几个团体,如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另外,日俄战争后签订的《普茨茅斯条约》也引起了国内矛盾的激化。因为战时的报纸天天报道大胜的消息,但战后却没有得到赔款,粮食也没有了,很多士兵也死了,因此反战思想渐渐扩大。

   政府认为国民的这种思想不利于侵略活动,并且怕社会运动发展到革命,因此1923年镇压共产党,控制其它社会运动。

   但政府不能消灭国民的不满,所以1925年接受国民的要求,实行男子普选(女子普选1949年才实行)。普选实行后,有选举权的国民从300万增加到1240万人。不过,普选是减少国民的不满的手段。实行普选的同时还发布了《治安维持法》。1928年修改《维持法》,将最高刑由无期徒刑改为死刑。并强迫解散劳动农民党,日本劳工会等组织。发布《维持法》的目的是控制思想、文化、舆论等,企图国民一体化。为了一体化还设立了“特别高等警察”,简称“特高”。从此,日本国民不敢反对政府,也不敢主张反战等思想。

   军国主义化的最重要原因在军部。20年代,因为日本的经济、军事力量还比不上西方国家,所以币原外相实行“协调外交”,可是军部把它称为“软弱外交”。此后,军部和内阁对侵略活动的看法上发生了分歧。最终获得大权的是军部。原因有(1)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危机时,扩大了军事工业生产,导致了民间和军部的结合。并且,在经济危机时期,资产阶级要求扩大市场,支持军部的侵略活动。(2)天皇和军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议会占了优势,几次出现军人内阁首相。

    田中义一组阁是币原外交结束的标志。1927年陆军大将田中担任首相,他主张战场的扩张,施行“山东出兵”,发动“满洲某重大事件(中国史家称为‘黄姑屯事件’,张作霖为日本关东军炸死。)”。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成为了日本政府最基本的国策。不过天皇是反对扩张战场的,他批评田中发动的“满洲某重大事件”,使他解散内阁、滨口内阁成立,币原外交再开。但是军部不可能承认协调外交,所以发生了“统帅权干犯问题”。1930年,在伦敦军缩会议上日本全权代表若规礼次郎同意西方国家的提议。这部条约规定列强海军规模,这意味着缩少海军力量。因此海军反对若规,硬说“若规无视军部辅佐天皇统帅权的原则,没有经过军部的批准答应了西方国家的要求,这是侵犯统帅权的行为”。天皇支持内阁,因此若规签字了,但这场“干犯问题”后内阁个军部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了。这年底,滨口首相被暗杀了。这时候,过激的军部将领和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如北一辉、大川周明等相勾结,企图用暗杀、政变等手段来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军国主义国家。于是1932年发动了“五.一五事件”,海军青年军官20名,暗杀了首相犬养毅,军部请求他们的免罪,所以一个人也没有被处死。(当时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战运动领导者肯定会被处死的)“五.一五”事件是二战前日本政党政治结束的标志。继犬养毅之后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和冈田启介都是军国主义分子,提出“举国一致”的口号,主张整个日本的军国主义化。

    军部为了加强皇权,1935年宣布《国体明征声明》,声明指出天皇是“现人神”,国家大权归属于天皇,不受法律的控制。以后,天皇名义上和实际上都不受议会的约束了,这意味着具有独立上奏权的军部的权力的扩大。军部要扩大战场时不需要议会的批准,只要天皇的同意。显然这是军部以利用天皇为目的而发布的。当时天皇曾说:“军部把我称为神,但我的身体跟一般老百姓一样,我不是神。他们越说那些话,我越感到难过。”

    30年代,军部势力分裂为两派,一派是极端的皇道派,另一派是主张逐渐形成军国主义国家的统制派。1936年,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二.二六兵变”。皇道派杀了重臣,企图用政变的形式来建立军国主义国家。但最后,因为天皇反对政变,所以失败了。北一辉等19人被判死刑。这是军部内部矛盾,不管哪一派,反正都主张侵略活动的扩大。因此,在皇道派衰落后扩大发言权的统制派要求下,广田内阁签订了《日独(德)防共协定》(1936),1937年扩张了中国战场,开始了日中战争(中方称‘抗日战争’),在国内发布《国家总动员法》,1940年成立三国轴心。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的军国主义化是培里来到日本时开始的。二战后,石原完尔对来拘捕他的美国宪兵说过:“你们要找战犯,那就叫培里来吧!他是大战的祸首!”

    ([日] 佐野匡仙 撰)



----
これ以上かなしみけこでござる!!

くせものめ!はじめだ!! 死め!! 恶*即*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