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一知半解文集>>初悟《六祖坛经》系列>>自性五分法身香——初悟《六祖坛经》(43)

主题:自性五分法身香——初悟《六祖坛经》(43)
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6), 站内信件
自性五分法身香——初悟《六祖坛经》(43)

☆☆☆个人意见☆☆☆

自性五分法身香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
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
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点香
合十

(待续……)


释:(

第一戒香,就是自己心裡沒有一切的是非,沒有一切的善惡,沒有嫉妒心。你欲持戒,就要沒有嫉妒心,沒有貪心、瞋心,沒有劫害,而且沒有土匪打劫害人的事,這就是戒香。 

第二定香,就是觀看一切善惡境界,心裡不動搖,這就是定香。 

第三智慧香,即是自己不要障礙自己,不要自己對自己過不去,要常用智慧灼破無明,觀照自性,諸惡不作。可是要廣修眾善,而心不執著。像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說:「我造寺、度僧、布施、供養有什麼功德呢?」這就是有所執著,他執著說他有功德。你若做善事,做完要把它忘了,不要說我布施伍佰元、一仟元,而覺得自己功德很大,大得將天都頂破了,幾乎要跑到三十三天上去。你若有這樣的思想,就沒有智慧,這就和梁武帝一樣。對父母師長上輩,必須要恭恭敬敬,體念慈悲下面的人,周濟憐憫孤兒、寡婦等輩。這就是智慧香。
 
第四解脫香,就是沒有攀緣心,若有所攀緣,就是沒有放下,總想著這件事,這就是邪念,而不能得到解脫。不思善也不思惡,完全能自在而無所障礙,這就是解脫香。

 第五是解脫知見香,即不攀緣善也不攀緣惡,但也不可執著到空上而頑守空寂。不可說我就坐在這個地方,什麼也不學,這就空了。其實這是頑空,毫無用處,好像皮球裡也是空,但那個空什麼用也沒有。這個耽空守寂的境界,也就和皮球裡的空一樣。這是頑空,雖一樣是空,但它和虛空的空不同。這表示一個人整天就在那裡死坐,百物不思,什麼也不想,到吃飯時就吃飯,睡覺時睡覺,什

麼也沒有做,白空過光陰,你看這可憐不可憐?

應該如何呢?即要廣學多聞。現在我們聽經,學習佛法,廣泛地去多聽多聞。有些人也想學佛法,但又不聽經,也不學佛法,對佛法一竅不通,卻又說都明瞭,這一類就是耽空守寂的人。
 
要識自本心,通達一切的佛理,和光接物。什麼叫和光呢?如這裡有個燈,那裡也有燈,燈都有光,你看有沒有燈和燈打架,或起衝突而說:「你這個光比我亮,不可以的,你快把你的光收回去!」或說:「你這燈光那麼小,可以再亮一點,不然的話,你不可和我在一房裡發光。」沒有的。就是大家在這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而不相妨礙。你不障礙我,我也不障礙你,這就是和光。光就是光明,不能說你的名譽比較高,就要將你打倒,而顯出我有名譽。你行你的事,我行我的事,好像有人嫉妒我,是可以的,但我不嫉妒人。你比我好,我愈歡喜;你愈成功,我愈高興,這樣就是沒有嫉妒心了。有人說:「我和他和光,但他不同我和光。」答:「若你與他和光,就不會知道他不同你和光,你若知他不與你和光,那就表示你還未與他和光。若他不和光是他的事,不要管,只要我與他和光就好了。」

      什麼叫「接物」呢?即接引眾生,接引眾機。你歡喜大乘佛法,我就講大乘佛教;你歡喜小乘佛教,我就講小乘的四諦法;你歡喜行菩薩道,我就講六度萬行;你歡喜辟支佛法,我就講十二因緣。這就是和光接物,應眾生機而說種種法,接引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

 要能無我無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說接了一個人就計算自己又度了一個眾生,有很大的功德。不要以為說我現在度三個比丘,二個比丘尼出家,我的功德很大了。一有這種思想,連一微塵的功德都沒有。要怎樣呢?要無人無我,行所無事,乃至度人成佛,也不執著度眾生的功德。所以金剛經上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不要早也念金剛經,晚也念金剛經,念來念去對金剛經的義理都不明瞭,到時還說:「你看我如何如何!」還有個「我」呢!什麼東西都把「我」擺到前邊。那你念什麼金剛經啊!金剛經所闡述的是: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一切是諸法空相。所以要明白真義,直至菩提。真性不易——真性也不變異,這就叫解脫知見香。連知見都解脫,無所執著,「無人無我觀自在」:誰能無人無我,就是觀自在菩薩。「非空非色見如來」: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色就是有,有色相),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就見到佛了。

各位善知識,這五分法身香是在個人法身裡,故應用這種法身香在自性裡邊薰,不要往外馳求。

 
解:(

(五)直至菩提真性不易二句,改並為直印菩提真性一句,方合解脫知見之義,以真性本來不變易也。此五分香,先言戒香,戒者,禁止,止其惡也,初學者,先止其粗分之惡,如般盜淫妄四罪,定為屬禁,又恐酒為之媒,亦並戒除,而酒非本惡也,此救於果者多,是為戒相。至大乘法則更嚴密,不戒於形,而戒於心,心以淨為主,心不淨者,即名失戒,此貴乎自決自省,不必以形相為則而能自範者也,此救於因地,真修行人,處處不離乎戒,前為救已燃之火,勿使其復燃,此為防未來之火,勿使下種而肇焚如,當隨自己地位而審察之,自問見財色而貪念仍熾,或聞名而色喜心動者,已涉險道惡地,烏可不戒,故無定法也。次言定香,定之義廣矣,世人往往誤以木石不動之為定,不見不聞之為定,能壓制勿動之為定,長坐守竅不食不臥之為定,奸者用此法以惑眾,愚者因此法以成顛,不知殺害多少慧命,其罪尚可問哉。須知眾生苦惱,都緣心惑,惑則不能自覺,意隨物轉而不定矣。所謂定者,心不惑不動之謂也,富貴能不淫,貧賤能不移,威武能不屈,此定也,心空無染,隨境不移,內空我見,外離諸相,法法平等,妙用自在,此正定也。此定本人人可以做到,只是太短,剎那即又動搖,是有定之體,而未啟定之用者也,故終日是佛而不佛者,眾生也,見境制止,守定勿移,厭煩取靜者,二乘也;能自覺者,菩薩也;境來隨應,體自不動,無亂無定,活潑自如者,佛也。定從心,不從相,定無動靜,不變者為定,如水,濕是水之體,為茶,為湯,為酒,為藥,變化萬千,濕性終不變易,此為定,是靜時定,亂時亦定也,以體勿失也,斯為大定。人苦不自知耳,知定義之正者,時時勿忘此本位,不因境而易,斯可以大定矣。再次言慧香,慧者,幻化心之妙者也,與平常心無異,佛亦只平常心耳。眾生離本來既久,遂視平常為非常,如父之言慈,子之言孝,有何足怪,能通達一切,自在應付,體不動搖者為大慧,世有八萬四千種習性,我有八萬四千種之應付,其權度在我,應付咸宜,心不住相,此為慧,故能守此勿失者,為定中之慧,動用時不離本位者,為慧中之定,慧非定則用不起,定非慧則用不顯,定以養慧,慧以資定,定慧相因,體用如如,此為般若。如心執取而入於生死海者,以無慧力化之也,若心超然而得定慧者,出三界矣,不待死後,已生於極樂國土,逕登佛位也,最上乘人,頓超覺地,頓得解脫,當下心空,是為解脫香,是其體也,由體起用,開佛知見,而得解脫,名解脫知見香者,是其用也。能解於空,自得解脫,所言空者,空非有無相對之空,乃本來空也,非以無為空,即有亦空也,空非虛空之空,乃緣生緣滅,無性體之為空。世上一切一切,無非緣會,知其若夢可矣,夢中非無,夢醒了不可得,不必夢後空,即正夢時,又何一非空乎。世人執有空相,則隨立一不空相,二相既對,安得名空,且因求空而厭有,因厭有而取空:正是有上加有。如求定者,因求而轉不得定,是同一不得空也,須知空本無相,心無繫縛即空,於境而離境,於法而離法,於佛而離佛,於空而離空,斯真大空之旨,總是不取不捨,不執不染,受而不受,心亦非心,意若虛空,而無虛空之量,方可以言空矣。此是入佛第一步,必證入菩提,方見此空相耳。菩提者,空性也,於一念未起時,見聞了了,不落顛倒,心無比量,不入斷滅,大則遍十方,收則一微塵,一切無不攝受,無不是我,無不是空,外不著境,內不著心,更不著空,斯為大空。既空矣,更有何境可取,可事可惑,此為定。既空矣,則包羅萬有,無所不照,此為慧。能定慧者,即是戒,五分香無不全備,世人以未見空相故,遂立空有二見,多所諍論,法見堅固,離佛益遙,如是執有者,競起功利之見,狂逆無所不至,偏空者,斷滅之論以起,乃多自殺,歐西人生而顛狂,死落斷滅,皆此病也。又世人籠統以佛為空,甚至廢除一切,撥無因果,是善惡都無所謂,以狂放為自在,持戒為法執,輾轉誤人,此皆地獄種子也。復有一班死執教相者,索性因噎廢食,寧守小法,不入上乘,此皆下手時未明空義,此五分香,若方便說,乃分次第,依究竟說,當從解脫香入手,偏於解脫香而不起知見香者,又為二乘種性,惟菩薩為能不偏,明體達用,識自本心者,解脫香也,達諸妙用,知先接物者,解脫知見香也,此即真懺悔法也。六祖隨機而施,於初學人不得不分論之,會過之者,惟在自己。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go.163.com 以禅为本。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