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ing75(西蜀后觉)
整理人: raindot(2001-08-03 13:16:50), 站内信件
|
本文以“回访成都昭觉寺”为题曾在《宗教信仰》发表,此次对原文作了删改,转发在此,算做“抛砖引玉”,希望引发各位思考“人事”的兴衰变化。
“昭觉寺”的衰兴
少年时候居成都,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位于成都东北的昭觉寺。
昭觉寺是一座典型的禅宗寺庙。按佛教寺院三、五、七、九奇数修建的原则,昭觉寺是五重殿宇结构。在入寺道路前迎接来客的照壁后面是三开门的“山门”。沿中轴线一路排列着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少小时到昭觉寺一定要去看看、摸摸的是昭觉三圣迹。就是:柱离凳、延瓢飞、树包碑。
传说:
当年破山祖师复兴昭觉寺后,广收弟子,光大了双桂禅系。有一天,破山祖师告述弟子们,他要出去云游,并说:如果大雄宝殿的庭柱离开了下面的石砧凳、香案上的延瓢飞了、殿外的两株黄桷树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他都还没有回来的话,就另立方丈,主持寺院、传承双桂禅法。
祖师走后三年的一天,祖师殿内的一根木柱果然离开了石砧凳;又过了三年,大雄宝殿香案上的延瓢果然不意而飞;再过了三年,大雄宝殿外的两棵黄桷树已长大并且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但是,破山祖师却没有回来。留下的是他的传说和众人可以见到的遗迹。
成都人后来把“柱离凳”的殿称为“吊足楼”。殿高约九米,有十六根楠木柱,直径约一尺五寸。其中殿内的四根柱子中,靠外近门左侧的一根的下端悬着,离鼓形的石砧凳约一尺高。是木结构古建筑的一项奇观。可惜在文革时毁于“一场大火”。
进入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清定上师受僧众迎请,主持昭觉寺的复兴,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圆通宝殿,昔日川西“第一禅林”的光彩再现于成都平原。故有“中国第一女尼”之称的隆莲法师在大雄宝殿落成时感叹曰:清定上师是破山祖师再来。
在下有幸,重返成都,特别回访了少小喜游的故地。
寺外照壁依然。转过照壁,便见往日的山门依旧。正门的上方,“第一禅林”的黑底金字扁额还是那样引人注目。进得山门,门内两侧还是那两尊哼、哈二将造像;内旁两边双桂堂施住员外和他的儿子的塑像依旧端坐着,告述世人:佛教始终尊敬世间的供养人。
下了山门的阶沿,便是沿中轴线延伸的一条笔直的主道,放眼望去,透过八德池、八德亭,便可见天王殿前香烟缭绕。一股往事如烟的感概悠然而生。“昭觉寺”,您昔日的风貌还依旧吗?
天王殿内,还是弥勒佛的笑脸,慈善的注目迎接着芸芸众生。两厢的四大天王,仍然向世人告示着“风、调、雨、顺”,我还是向朋友们依自己的体会介绍这四大天王的名字: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广目,是打开眼界,多见;多闻,是多听,广泛听取多方面的知识和意见;增长,自然是多见、多听,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增长;这样一来。您就具有了“持国”的能力。宗教何常不是这样以世俗的方式在教化着众生呢?!
穿过天王殿,眼前一亮。一座双层飞檐,庄严雄伟的大殿耀入眼帘。这就是新建的大雄宝殿了。让人格外惊喜的是,殿前一棵枝繁叶茂、形如华盖的大树告述我:那就是“树包碑”的两棵黄桷树?!树还在,那离凳的柱还在吗?祖师再来了,飞去的延瓢是否回来?
跨入大雄宝殿。但见:三座汉白玉石雕的三世佛象端坐在两米多高的法坐上,慈悲智慧的法眼在观察着世间的众生;两厢的十八罗汉造像,形态各异,告示着人们佛法修行的千姿百态。香案上,左瓢右磬,啊!延瓢回来了!
然而,祖师又去了。(注:清定上师已于1999年圆寂。)可惜的是,大雄宝殿再没有了“柱离凳”、“延瓢飞”,惟有殿外的两棵黄桷树枝叶繁茂,形如华盖,其中当年自己曾摸过的石碑当然已被树包了个严严实实,再也摸不着了。留下的,只是往日的记忆:柱离凳、延瓢飞、树包碑,以及关于禅宗古德的传说。
世事难料!“显密圆通”的昭觉堂上,上师已经走了,包着碑的黄桷树后的大雄宝殿中,香案上的延瓢还会再飞吗?殿内的支柱能否再离凳?“川西第一禅林”还能保持她的复兴吗?
---- 网易广州社区《人到中年》版 —“新世纪挚友会”会员rocking75[西蜀后觉]
蜀道不再难,入网求真知。先知高人士,货予后觉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