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编程开发>>● 软件开发>>敢问路在何方----软件产业的现在与未>>(转贴)中间件市场--风起云涌,谁主沉浮

主题:(转贴)中间件市场--风起云涌,谁主沉浮
发信人: xiaomiao()
整理人: zelor(2001-07-24 23:48:55), 站内信件
中间件市场--风起云涌,谁主沉浮
2001年07月19日13:38:02 网易电脑频道 原创/杨雷萍


  时至今日,"中间件"这个词语已经以越来越频繁的频率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个信息时代的新宠以其难以抵挡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 

  200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间件作为支撑软件首次被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划入软件产品之列;2000年4月21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在京举办了"中间件技术与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近日,信息产业部信息产品管理司司长张琪发布的2001年信息产业的投资重点中,中间件也榜上有名;2001年3月2日,在由北京市科委主持召开的北京软件产业工作会议上,中间件成为关注热点;2001年5月28日,梅地亚中心,中间件产业化研讨会开幕…… 

  一系列事实向人们表明,中间件,这个肩负着中国民族软件希望的事物在不知不觉间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发展中间件,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切入基础软件领域的一次重要契机。 

  一、基础软件:我们真的无所作为吗? 

  中国所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市场。在我们没有掌握关键技术的时候,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是必须的,但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毫无疑问,软件产业最大的规模市场在基础软件(通常包括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因此,美国在软件产业中的世界性战略就是,发达国家搞基础软件,发展中国家搞应用软件。中国软件产业在牺牲市场资源的同时,成就的却是美国软件产业的世界战略,我们付出的市场资源越多,而距离关键技术却越来越远。 

  现代工业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掌握规模化市场,生产一次,重复使用,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在中国的软件产业,最有规模的市场不为我所有,我们长期以来把自己定位在只是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的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造成中国软件在总产值上与发达国家的重大差距。 

  基础软件构成了应用软件的基础构件,犹如一座大厦的地基,而且这种构件还具有通用性,可以为所有的应用软件所共用,具有"生产一次,重复使用"的特点,因而又被列入可复用软件的范畴。可复用软件,除了其拥有巨大的规模市场,还由于其最广泛的使用价值,成为计算机应用的核心,进而构成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因此,美国早在1994年就已经将可复用软件明确列入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4年新版关键技术》,1994) 

  长期以来,国产软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杀毒、翻译等工具软件,教育、娱乐等家用软件,提到商品化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高端软件,人们想到的是微软、ORACLE、IBM等大公司。 

  我们在基础软件领域也曾经有过雄心万丈的时候。80年代以前,为了打破国外对我国的科技封锁,我们在基础软件领域开始了自主研制阶段。从80年代后期开始,软件作为独立的产业,从计算机中分离出来。这一阶段在基础软件领域最著名的科技成果是CCDOS,国家科技攻关项目COSA系统软件平台,包括COSIX(操作系统)、CO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CONET(网络软件系统)和COLANG(语言编译系统)。 

  整个90年代,我们在基础软件领域有一系列重要收获,相继推出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工具软件青鸟CASE、UNIX操作系统COSIX64、数据库管理系统OpenBASE、红旗LINUX操作系统等高端软件。 

  这一系列成果表明,我们在基础软件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在基础软件领域,除中间件产品外,我们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较少。面对国外竞争,我们产品化能力和市场能力薄弱。 

  二、中间件:切入基础软件的机会 

  有人说,IT产业的竞争规则奇妙就奇妙在每18个月就有一次跑马圈地的机会。10年前,IBM发动的PC大战,最终成就了微软与Intel的霸业,十年磨一剑的联想争到了亚洲的霸主的地位。也就是在10年前,在基础软件领域,UNIX操作系统兴起,中国的IT产业看到了这次巨大的机会,但这次历史机遇只不过是我们成为了UNIX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10年后,LINUX是不是又一次机会呢?如果说,LINUX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机会,那么,另一次现实的机会已经实实在在地来临了。这就是中间件。 

  作为成长中的市场,中间件销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增长。IDC预测,到2002年,全球中间件市场的营业额将超过70亿美元,与1997年相比,增长率将达到408%。另外,据Forester Research预测,支持互联网应用与电子商务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到2002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10亿美元。综合预计,到2002年全球中间件的总销售额将达到110亿美元。中间件市场空间之大,成长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我们需要跨越几乎所有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在于,我们是零市场份额,角逐将是异常辛苦的。而在中间件这局桥牌赛中,我们已经具备可以叫牌的基本分数。 

  应该说,中国在中间件领域并不落后,这首先表现在起步时间上。尽管中间件的概念很早已经产生,但中间件技术的广泛运用却是在最近10年之中。BEA公司1995年成立后收购TUXEDO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中间件厂商,IBM的中间件MQSeries也是90年代的产品,其他许多中间件产品也都是最近几年才成熟起来。 

  我们的起步阶段正是整个世界范围内中间件的初创时期,在中间件领域我们的起步时间与国外基本相同。在市场占有率上,清华北美的中间件产品已经在全国数百个大型关键业务系统中使用,装机量已达26万套,在中间件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也就是说,在中间件领域,我们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上,与国外厂商基本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如果说,国产操作系统红旗LINUX是我们在基础软件领域一次面向未来的卧薪尝胆,那么,中间件应该是我们切入基础软件领域一次最现实的机会。用好中间件这个杠杆,将推动中国基础软件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三、中间件市场,风起云涌 

  既然中间件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既然发展中间件是整个中国软件产业在基础软件领域最好的一次契机,那么,我们该如何致力于开拓这个市场?目前,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呢? 

  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中间件市场在走过最初几年的酝酿阶段之后,进入全面增长的成熟期。中国市场的成熟,吸引了国外众多的中间件厂商纷至沓来。 

  在96年之前,活跃在中国中间件市场的尚有一些台湾厂商和日本公司,1996年以后,随着BEA、IBM的进入,这些公司逐渐淡出。现在,中国中间件市场的竞争主要发生在BEA、IBM和国内中间件厂商之间。 

  在中国中间件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是清华北美公司。公司成立于1996年,1997年,TH-MT中间件--清华消息传送系统研制成功,是发源于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经紫光集团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共同努力,开发成功的专业通讯中间件产品。TH-MT中间件一经问世,首先在银行业取得巨大成功,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银行、证券、军队、国家机关、制造业、能源等多种领域。1998年,清华北美还与中国人民银行签定合同,全面承担"总理工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它的企业应用服务器集成平台Webfirst也是性能非常优良的中间件产品。目前,公司正处于稳步上升的发展期。 

  另外,北大青鸟的通信中间件和交易中间件在银行界也有一定的份额;国防科大成立了相应的公司,正在产品化以进行推广应用;其他还有软件所、计算所、中软、中创公司,托普公司、阿尔派公司、山东浪潮、金蝶等十余家著名软件公司都在进行中间件产品的开发。 

  四、中间件市场:直面恶性竞争2000年,国内对中间件的市场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在解决了"千年虫"困扰之后,中国的中间件市场全面启动。但2000年的中国中间件市场又出现了另一突出特点,那就是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出现恶性竞争趋势,而且违背起码的商业准则,把依仗资本优势从根本上消灭中国软件企业演变成了市场竞争的最终目标。 

  表现之一:低价倾销不惜血本 

  2000年下半年以后,国外公司在中国的价格已完全脱离其全球价格体系,中国市场出现了全球中间件软件的最低价格,而且已经低于国内企业的价格底线。这是自1996年国外中间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发动的第二轮价格战。 

  2000年9月,BEA公司在巴黎开会,专门研究中国市场的策略。巴黎会议之后,BEA就向国内代理商宣布,面对国内其他中间件企业的竞争,BEA的策略就是不惜代价,用资本优势与国内企业打价格战,打消耗战,打持久战,拖死国内企业。巴黎会议对于BEA中国公司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从美国总部拿到了可以任意降价的尚方宝剑。 

  表现之二:捆绑销售愈演愈烈 

  IBM制定了以中间件为核心推动其整体解决方案销售的策略以后,中间件就一直延续与硬件捆绑的做法,买一送一,硬件赚钱,软件赠送,不遗余力的扩大市场份额。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联通全国结算中心项目,IBM给出的折扣高达99%,折扣后的价格竟然只有2000多美元。在中国联通重庆分公司,IBM再次给出了82%的折扣,折扣后的价格只有13万元人民币。 

  国外企业不惜以价格战谋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间件软件上,国外企业所拥有的性能优势已荡然无存,性能优势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直接拼价格一条路了,中国基础软件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表现之三:高层挖脚层出不穷 

  现在,IBM、BEA委托的猎头公司几乎每天都有电话打来,而且把范围已经扩大到技术、销售几乎所有岗位,不论优秀的,还是表现平平的,几乎所有员工都接到过猎头公司的开价。这种反常的做法已经很难让人相信,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竞争。 

  表现之四:兼并收购老调重弹 

  另外,国外企业还企图用兼并收购的方法直接消灭国内的竞争对手,BEA就一直没有放弃过这方面的念头,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进行试探。 

  五、中间件:如何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国 

  外厂商的目的何在?难道只是为了消灭一个个小软件公司?问题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发达国家搞基础软件,发展中国家搞应用软件,这是美国在软件产业中的世界性战略。清华北美等国内IT企业,成为攫取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市场也是一种国家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拖死一个中国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因此,清华北美等所捍卫的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而是国家资源。 

  第一、动员国家更多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并不总是平等的,尤其在中间件市场,竞争的一方拥有雄厚的国际市场资本、核心技术资本和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一个是世界中间件的大哥大,一个是世界IT产业的巨无霸,而另一方是清华北美等国内软件企业和国防科大、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除了产品,就是万丈雄心,力量对比之悬殊,几乎无法计算。 

  在这场争夺中间件市场的绞杀中,应该有国家的力量加入进来,形成一种合力,从根本上改变力量对比。毕竟,敢于直接与国外一流企业抗衡,敢于向国际知名企业叫板的中国IT企业凤毛麟角,国家应该给予鼓励,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解决实际问题,为民族软件产业积累赢得胜利所必须的市场、资金、时间、均衡实力。 

  第二、提高公信力,培育适合软件企业成长的大环境。 

  其实,任何一个软件,无论来自国外还是国内,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尤其是系统软件。有资料表明,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公司ORACLE,其软件在第六版以前都不能算是成熟产品。在ORACLE的成熟过程中,美国国防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防部出于对信息安全的考虑,在ORACLE只有产品雏形的时候,就下单定货,要求ORACLE为自己量身定制数据库产品,并且在ORACLE问题成堆的艰难时刻,一如既往地提供实验环境,最终成就了ORACLE在数据库领域的霸主地位。 

  应该说,国内用户多数是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国内外的厂商,因此才会有今天国产中间件的市场占有率,才会有中国中间件的生存空间。中国的软件需要成长的环境,需要中国用户的呵护。清华北美等国内IT企业的中间件从成长到成熟,也是得益于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妄自菲薄,那么何时才有民族软件秀木成林的一天?   

   
 



----

/*********************************************
低调,唯美,内省,黑色,简约,折衷,颓废,梦呓, 
糜烂,迷乱,阴郁,婉约,低吟,根源,氛围,元素, 
极端,低迷,扭曲,爆裂,失落,充斥,具象,聆听, 
压抑,气息,炼狱,冰冷,理念,郁闷,神伤,实验, 
回归,迷幻,迷离,内敛,艰涩,严肃,模糊,前卫。 
*********************************************/    
  
广州社区数据库技术
广州社区Unix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