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挚爱慈亲>>心情驿站>>爱心无价>>谁言寸草心——旅港同胞张杰助学记

主题:谁言寸草心——旅港同胞张杰助学记
发信人: tkgg()
整理人: lannan(1999-12-01 04:34:58), 站内信件
70岁的张杰最喜欢听孩子们琅琅的书声。每次走进那些乡村学校,他的眼睛就笑
成了一条缝。
在上虞,老人张杰可谓家喻户晓,而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总是和这些学校,和
这些孩子们紧紧相联……
“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教育一天。”
上虞梁湖镇华光村小河埠头12号是张杰的祖屋。这幢木结构的老屋,由于年久失
修,门轴吱呀作响,板壁漏风透光,小院里当年的猪圈、鸡窝依然历历在目,与
周围的农家新居相比,显得十分的寒伧。
不远处,便是张杰捐资建造的梁湖小学。当年,这里只是一溜平房,也像张家的
祖屋一般低矮破旧。新校舍落成后,原来分散在四个村子里上学的孩子们,背着
书包涌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这些兴高采烈的孩子们恐怕不会知道,出手大方的
张杰爷爷在香港是一个“睡地板的老板”……
香港九龙尖沙咀,商铺林立,霓虹闪耀,车水马龙。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里,
张杰那个出售湖蟹、粽子、汤圆的铺子自然毫不起眼。铺子很小,不过五个平方
。一年四季,日晒雨淋,张杰面对着匆匆的过客,张罗着他的小本生意。而张杰
夫妇的家也仅有30来个平方米。客厅的长沙发下,塞着棉被和席子,碰上家里来
了客人,张杰就得打地铺。难怪,从家乡赶去看望他的人,禁不住鼻子发酸:就
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商贩,十年间出资800万港币,捐建了5所中学、5所小学
的教学楼,还赠送了一大批教学、实验设备。
不熟悉张杰的人,说他傻;熟悉张杰的人,说他痴。张杰捐资助学的义举背后,
是一颗滚烫的爱国爱乡之心。
11岁那年,张杰走出华光村的祖屋,来到上海做学徒。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
活。1959年赴港后,他睡地板,做粗活,每月薪水只有80港币。50岁时,他租下
了现在那个铺子,靠着诚实经营、辛勤劳作,手头开始宽裕起来了。本来,张杰
打算过了六十岁就收摊歇业,回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但那一次回乡彻底改变
了他的生活……
那天,张杰走进上虞中学,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实验室,看不到一个像样的图书
馆,学生们挤在光线暗淡的教室里上课。
回到香港,老人久久不能平静。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四年书,但从自己大半
生坎坷的经历中,张杰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有真
才实学;一个国家要富强,要害就在教育。现在,国家负担重,我们海外游子总
要尽点心出点力。”他慷慨解囊,先后为上虞中学捐建了2幢教学楼、1个图书馆
、1幢宿舍楼,并捐赠了彩电、乐器、面包车、吊扇……上虞中学的面貌为之焕然
一新。
此后,张杰每次回乡,总要踏上乡间公路,走访那些散布于村村落落的学校。当
他看到四明山区的一些学校由于贫困,危房难以翻建时,又一次动情了,当即为
自己订了一个“五年计划”:决心在5年时间里,为家乡捐建4所学校。从此,张
杰更加精心地照看着那个小铺子,因为它不仅仅维系自己一家人的生计,更牵连
着故乡那些孩子们。结果,第一个五年中,他捐建了5年学校。如今,第二个“五
年计划”也已超额完成了。当地领导好几次劝老人:“您要多保重身体,不要再
这么辛苦了。”张杰回答说:“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一天
。”
“宁可抠自己,也不能委屈孩子们。”
一次,有人邀请张杰出席一个同乡酒会。言明入席者需要缴纳600港币。张杰着实
心疼:600港币可是卖100盒汤圆的收入啊。让我们换算一下,这些年张杰捐献的
800万港币,就要卖130多万盒汤圆才能挣得。这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汗水与心血呢

张杰常说:“钱要花在正道上。”他的“正道”就是为家乡的孩子们造学校。张
杰远远算不上豪富大款,要实现自己平生的夙愿,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一个字―
―省。
在香港,张杰吃的是粗茶淡饭,唯一“讲究”的是每天喝一杯高钙奶粉;穿的是
廉价衣衫,二十年前做的西服至今还套在身上;出门坐车,专拣没有冷气的公车
,就因为车票便宜。在这个花花世界呆了近四十年,他从未上过歌厅,下过舞池
,平常的嗜好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渐渐地,张杰“吝啬”的名气连上虞人也知
道了。有一次,老人上街买桔子。摊主见了打趣道:“今朝怎么连张先生也想通
了,要改善生活了?”
对自己马虎惯了的张杰,回乡捐建学校却十分“讲究”。听着他头头是道地对各
式楼房评头论足,还真以为是位“基建行家”呢?近来每次走进上虞中学的校园
,他总要后悔当初的“失策”:“墙上应该贴面砖,地上应该铺磨石子,哎,当
时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实,这两幢教学楼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毫不
逊色。但张杰还是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造新学校不能再让水泥露在外面了。每
次建楼,张杰总是特别忙碌,选定校址、检查质量、督促进度……桩桩件件都要
劳心费神,还专门物色了一支建筑队承建新校舍。建梁湖中学时,张杰又关心起
厕所问题:“不能让孩子们在臭烘烘的地方念书啊。”新建成的厕所果然又亮堂
又整洁。
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张杰对自己“抠”得近乎于苛刻。有一年,老人生了一场病
。一次手术,花费了他已列入“捐资计划”的一部分积蓄。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张杰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怎么补上这个缺口呢?最后,这位有几十烟龄的“老烟
民”硬是戒了烟。1988年春节,唯一的儿子要结婚了,张杰也想好好地为他操办
终生大事。可是几番思量之后,张杰叫来了儿子、媳妇:“在你们的婚事上,我
不能给你们什么。我为你们想好了,去旅行结婚,能省下1.5万元钱。这笔钱能为
老家的孩子们买不少东西了。”通情达理的儿子点点头……
每当又一幢新教学楼落成时,张杰就觉得“神清气爽”----在这位可敬老人看来
,这比吃什么山珍海味,穿什么绫罗绸缎都受用得多。
“学好了本事,一定要为祖国服务。”
在一次全国数学比赛中,上虞中学的一位同学获得华东赛区第一名。张杰在香港
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跑到商场里选购了计算器、钢琴、摄像机,托人带给学校,
并铺开信纸,语重心长地叮嘱这位同学:“……虽然成绩好,但更重要的是德。
书读出来,一定要为祖国服务。”
这封信,上虞中学校长念给了全校同学听。张爷爷的教诲,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
的心中。
以前张杰回乡要坐上一天一夜的硬铺车,如今早上从香港出门上飞机,取道高速
公路奔上虞还能赶上吃中饭。谈起这些,他深有感触:“这些年国家变化这么大
,我们在外面腰杆子也挺多了。将来国家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所
以,每一幢“张杰楼”落成的纪念碑上,张杰总不忘请人题上“用功读书,报效
祖国”的字眼;每次碰到老师,张杰也常常要问起学生的成绩。他还决定出资50
万美元,设立“张杰教育基金”,用来奖励工作、成绩优秀的师生们。
钱财有价,精神无价。张杰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几幢楼房,他身上的那种
“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更为宝贵的财富。受张杰捐助的中
小学校纷纷开展“张杰精神系列教育活动”。梁湖小学向学生们提出“少吃一点
零食,多做一些家务”,并设立“小银行”,引导孩子们用零花钱订书报、买学
习用品,效果不错。上虞中学已有五六百名学生获得过张杰奖学金,100多人次的
教师获得张杰奖教金。近年来,在各学科的全国、全省竞赛中,不少尖子脱颖而
出,学校也多次评上“红旗单位”。团组织还发动团员出钱出力,在“张杰楼”
前造起相映成趣的假山花坛……
张杰捐资助学的事迹传到香港,感动了广大港澳同胞。他被上虞旅港同乡会推举
担任永远名誉会长。不少人也效仿张杰的义举,纷纷回乡出资办学,报效桑梓。
当地最有名的两家电视台----“无线”和“亚视”找到张杰的蜗居,要拍摄介绍
他的专题节目。
再看回乡探亲的张杰,依然乘着中巴,奔波在通往山乡学校的道路上。

--
孔老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12.21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