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nootti(snootti)
整理人: dyldm(2001-07-25 22:13:19), 站内信件
|
这是我在高三中段时写的,现在拿出来再灌,也让新一届高三的DDMM们有个心理准备——
喜欢令人看后回味无穷、感慨万千的文字,而不是穷形尽相、百般卖弄,让人一目了然的文章。不过考试中能拿到高分的往往是后一种。试想用这样的标准去评价,将有多少作家的文章不及格啊!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着意堆砌卖弄的文字,我小时候少不更事还是很热衷的,可惜现在不屑了。其实追求淡泊隽永让人一咏三叹的文风有何不妥?这应该是一种进步。李白杜甫的许多名句都没堆砌艳词丽语,可就是传颂千古,这就叫风格,叫功力!不敢与他两位比,但至少已意识到要向那靠拢,也迈了几步。而教育的悲哀往往就是你达到了一定水平,超越了那个阶段,而他偏偏不信,硬是把你拉回去,再过一次给他看。这有可能吗?正如叫硕士去做小学的试卷,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去适应原始社会一样,发展已超越了那个阶段,再回头就不能相适应相协调。于是硕士们会不及格,先进的生产力也会被丢弃。这不叫悲哀难道叫幸福?
然而现在又能如何呢?“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坚持自我,与之抗争,固然够悲壮。可明摆着就是飞蛾扑火,自我毁灭。分数不要,试考不了,进不了名牌大学,以后就连好好地写东西,写点好东西的机会都没了。没韩寒他老人家那种命,如果我不进大学那以后很可能连买笔的钱都没有,行万里路写万言书更无从说起。于是恐怕不得不捧去当初常耻笑其道貌岸然、无病呻吟的某某人的大作,顶礼苦读,再堆砌出类似的没有个性没有味道白开水一样的句子,好去骗些分数回来。
飞蛾不扑火了,飞到些幽暗的地方。这固然安全,然而却违背了本性,长此以往也“蛾”将不“蛾”了。这无疑是对自身风格的一种伤害。本来只想想“扭曲人性”、“委曲求全”几个月,熬过去就是大好形势美丽人生了。怕是怕几个月后文章已面目全非,再美丽也不是“人”生了。
到底如何是好?屈服或抗争,这又是一个问题。分数者,我所欲也;风格者,亦我所欲也。二者可否得兼?也许。至少理论上可以。有一个超现实的解决方法,就是,道貌岸然的要写,行云流水的更要写,只有当后者远远大于前者,那就即可以拿分,又暗地里保持甚至发扬风格了。
但是又有一个问题,这个超现实的解决方法,究竟离现实有多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