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道须通流——初悟《六祖坛经》(35)
☆☆☆个人意见☆☆☆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六祖大师说过,不可执于法,只知空心静坐。道须通流。道#原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方法、法则、原理、境界、阶段等义。#。
法也是应畅通无滞,为什么要把它滞留停顿?执于法相,断念不起,如草木、石头。
只要心不住于法相,道自然就通畅流转了。心要是执着要法相,是名自缚。
要是言常坐不动是一行三味,如是修行。
就会象当时舍利费在竹林中打坐,却被维摩诘诃斥。
舍利费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可说是修为之深。
而维摩诘是位居士。
六祖用他们这事来说明,不执于法相的重要。就算是居士只要明心见性,不为法缚。即得佛法。
就算是佛之十大弟子,智慧第一,如不明一行三味。只知空心静坐,妄想心不起念。也是不得佛法的。
所以维摩诘会诃斥舍利费。
这里提一下的是:
无情有无佛性,这一点有一些宗派是提出“无情有性”的。
但这里六祖提的是,空心静坐想如草本不起一念。是法缚。这样是不得成佛的。
六祖在经前段提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下面更加有“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另一点是,居士是不可诃斥和尚的。维摩诘诃斥是另有代表之意。
不可说维摩诘可以我也可以。
这点很是要点注意,不要认为自己开悟,就可轻蔑他人,更加不可对僧人有不敬。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
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又有人教别人静坐,用看心观静法门,要得心中不动不起一念。认为这样就可以有修为工夫,可以入定入禅。
迷人不明白禅定的意义,便执着于法相,只知道空心坐禅,不明禅定之妙。
当时这样认为的人很多,都是着于相,只知道空心坐禅。
还不知道是错的,还如是教给别人知道,这真是大错特错了。
提一下的是:
自己的心得是不可加在经文之上的。在同道中的交流是可以的。
但要为人说法,还是要用原文为是。如自己坐禅入定中如是见了什么境、有什么心得。
不可用这个来教给别人,到时就成了自错不自知,还用来教人,就大错特错了。
(待续……)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道】要看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因释()解()文过多,不再随文贴出,想参考者可来这http://fxys.xilubbs.com/
看同标题的文章。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