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人到中年>>『闲适中版』>>情爱岁月>>夕阳下的回忆 —— 丹阳湖岁月

主题:夕阳下的回忆 —— 丹阳湖岁月
发信人: rocking75(西蜀后觉)
整理人: kz.lym(2001-07-16 09:56:33), 站内信件
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们那一届毕业分配的时间后推了一年。等到分配落实,拿到的分配通知书写着将要去工作的研究所,报到地点却是:XX省yy县中国人民解放军nnn农场。
那时候,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之前,一律要无条件“劳动锻炼”一年。所以,拿着派遣通知书的我,坐了差不多两千公里的火车,从成都直接来到走出学校后的又一所“社会大学”—— 一个从长江南侧的湖泊中人工围垦造出的水稻农场。农场最靠近的、在地图上可以查到的地名是“小丹阳”,所以大家谈到农场时习惯地称呼为“丹阳湖农场”。
农场有据说三万亩水稻,开垦为一个个条状分布的田块,故称“条田”。每块条田为七十亩大小。长边以宽约一米五的水沟隔开,两头的短边是场内“公路”,供耕作机具和车辆通行。靠着围湖的大堤内侧,沿大堤分布着用南竹、油毛毡和谷草盖成的“营房”,房内是毛竹搭成的“上下床”架,架上放一块木板。这就是我们那一批国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们劳动锻炼和再教育居住的地方。
当一辆军车把我们在县里的接待处聚齐的30来人拉到了农场驻地时。车就正停在围湖的大堤上。
站在堤上,望着蓝天映照下的湖水,碧波荡漾,一派江南好风光。
转身看堤内,黑油油的田土地近处,茅草营房,预示着未来艰辛。
八月末的堤外,泛着涟漪的湖水,高过了堤内简陋的营房人字形屋顶,让人情不自禁地担心:那泥土堆砌的大堤要是缺个口子,偌大的丹阳湖能游得出去吗?
落足的第二天,派来“再教育”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的解放军排长带我们参观了农田。他说:我们这里一年只种一次水稻,播种机直接把稻种条播到田里,我们的工作就是管理灌水、均匀秧苗、收割脱粒、装包运输。大家的确看到,条田两侧都有灌渠,而且,清澈的渠水中游鱼成行,伸手就能抓几条;渠边岸侧螃蟹出没,拿畚箕一撮就能捞上几只。让人感叹这江南水乡真的是鱼肥蟹美稻谷香!
其实。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并非不知水稻栽种常识,但不播种育秧,用旱直播方式种水稻则的确是第一次听到,一种新奇的感觉和跃跃欲试的冲动陡然升起,对高高的湖水的担心一下子竟然不觉了。
解放军排长老师接着又说:秋收以后不是没活干,也有任务。就是:修整条田、维修大堤、连队建设。眼下已过秋收,我们就有一项基本建设任务。第一个新感觉刚刚跃出,接着发生的更新奇的听闻又从排长的叙述中激起。原来,新开辟的田土都会流行一种医学还没有完全弄清并控制的疾病 —— 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由一种称为“黑线脊鼠”的耗子为传媒,所以,这“流行性出血热”又俗称“老鼠病”。为防止老鼠进入营区驻地,我们第一次劳动就是在营房周围挖一圈宽60厘米、深60厘米的防老鼠水沟。至于消灭黑线脊鼠,那就更是奇闻。有一个歇后语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可是,排长告述我们的却是:农场养了一些专门抓老鼠的“狗”。而且,这狗抓老鼠的本领比猫还厉害得多!真是:
天下怪事样样有啊!我们在农场的时日不过两天,丹阳湖的怪事便接二连三的来了。大学学子好舞文弄墨,于是便有了“丹阳湖,四大怪”的打油诗出笼:

筑大堤  造田耕  湖水高过茅屋顶
种水稻  不插秧  开着机器旱直播
谷草房  木床板  老鼠沟是隔离墙
手抓鱼  箕捞蟹  狗拿耗子比猫帅

离开丹阳湖三十二年了,可记忆还在不时地闪现:
蓝天、湖水、大堤,
茅屋、灌渠、条田。
直播、间苗、收割,
春种秋收,
了知人生几何?





----
 [求索斋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