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动漫图酷>>○ 风景名胜>>【自然风景】>>【自然风光】>>桃花源里人家

主题:桃花源里人家
发信人: blueteardrops(蹲墙角的QQ妹)
整理人: wyxjl_jj(2001-07-08 16:40:23), 站内信件
今年五月,我们从黄山上下来后,又慕名乘车到位于黄山脚下的西递村。汽车沿着曲折但平坦的山间公路进入大山的深处,一幅恬静优美的风景画卷映入眼帘:蔚蓝的天空、茂密的竹林、清新的空气,几乎使人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两个小时的路程竟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一大片鳞次栉比的灰白色调的村落,像一艘巨大的帆船静静地泊在翠林修竹环抱的山坳里,这就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西递村。

  村头一座高高耸立的牌坊被称为“西递牌楼”,它是明嘉靖年间曾任胶州刺史、荆王府长史的西递人胡文光,因政绩显著由皇帝恩准敕建的石坊。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赞叹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牌坊。”

  一踏入西递村,你便置身于一个博大而精深的民风民俗博物馆。村中现存的120多户人家的院落,祖上无论穷富,几乎家家的大小庭院里都置有假山、花木盆景、石几石桌,小巧玲珑,雅致得趣。这里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村民收入靠门票、销售仿古文物旅游品、开宾馆、饭店和种地。村里仅销售旅游品的铺子就有四五十家。当然,有一些文房四宝、石雕、铜雕、玉雕饰品、器皿的确是祖上传下来的。

  这里民风淳朴,路不拾遗,村里为了接待中外游客,规定家家户户白天都要大开家门房门,游客可以随便进入任何一户人家参观。家中大人下地干活,只留下小孩趴在院中石几上做作业,家中进来一群游客,小孩连头都不抬,真是见得多了,见怪不怪了。

  据导游介绍,西递村名因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又一说法是,当年唐李后裔避难到此,看中这块盆地上的溪水逆东西行,认为非等闲之地,就改胡姓世居于此。清代诗人曹文土直的《咏西递》诗曾云:“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花源,墟落此第一。”西递“桃花源”之名由此而来。

  综观村史,西递人杰地灵。村里进入仕途就有115人,廪、贡、监生多达300多人,高官显贵、豪商巨贾次第辈出。他们告老还乡或做生意发财后,大都回到家乡买地置宅,终其晚年。最鼎盛的清乾隆年间,全村华丽宅院多达600多座,堪与《红楼梦》中的贾府相媲美。

  我们随导游走进一家祖上做生意的人家,只见前厅正堂挂着一副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但有意将“辛”字多加一横,“亏”字多添一点,寓意“多一分辛苦,多一分收获”;“多吃一点小亏,可赚大便宜”。徽商的质朴和精明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递由于地处偏僻山坳,因此,得以幸免历代的战乱洗劫。文物保护部门规定,村民只有修缮自家宅院的权利,且要报告文物保护部门批准,但没有改造、新建的权利,从而使得这个古民居文化遗产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村里黑白斑驳的粉墙墨瓦、油漆龟裂的雕梁画柱、飞檐翘角的戏楼堂轩,几乎全部保持着明清建筑原貌,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蕴含着珍上深刻贴切的寓意。

  但愿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永远能保留古朴精美的风姿,永远成为古人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中的“桃花源”。

  李建伟

  (大河报)

    



----

网易版聊天站的淘气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