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一知半解文集>>初悟《六祖坛经》系列>>初悟《六祖坛经》(25)

主题:初悟《六祖坛经》(25)
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初悟《六祖坛经》(25)

☆☆☆个人意见☆☆☆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
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
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
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
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用心中的大智慧照见一切,就可以内外明沏,识得本心。如是识得本心清净,就是解脱,是到彼岸。如是得此解脱,就是智慧的三味境地了。
般若三味,就是无念。
无念者就是智慧般若的无上境地。所以禅宗就是立无念无宗的。
无念,不是字面上所谓的没有念,没有思念。这点一定要搞清楚了。前面的经文中也提到过,无念是无妄念,得正念,是了悟“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门。
六祖为我们解说:
   何名无念?要是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就是所谓的法空,不着法相。于一切法,不着不离。
   何名无念? 就是用即妙用无穷,于一切处都是心中妙用,但又不着一处。随起随收。
   何名无念?就只要清净本心,识得本心,使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着于六根,在反应外境的时候,可以不染于外境。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就是般若三味了,就是自在解脱。
就是可以称为无念行了。这里提一下的是,这里有禅定中,定的境地。
六祖为怕我等后学有所偏悟,把无念的境界看成是对百物不思,心念不起,以念绝为法。
这就是法缚了,就是不正见。
事实上现在就很应把这法缚提出来说说的。
很多人都会这样问的:我有很多杂念啊,一时不停啊,不知道有什么法门可以令不起念啊?
又人不知所以,就教授坐禅法门,说可以令念一时断绝。
这正是法缚了,就是要那些认为以心中不起一念才是禅定,这就是不正的观点哦。
所以要让那些追求所谓一念不起的,所谓清静,所烦恼的初修者明白。
般若智慧不明时只知一味学人坐禅者,六祖这法缚正是无上良药。


(待续……)


释:


你用本有的智慧觀照,則內心身外世界有如琉璃筒一樣,裡邊可以見到外面,外面可以見到裡面,這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雖無身心無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雖宛然而不執著,這叫識自本心。本來自性身心是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就得到解脫,即是不執著塵勞妄想。若得到解脕,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定就是無念,無意就是戒,無念就是定,再沒有妄想妄念這就是慧。無意、無念、無妄就是戒定慧,當戒定慧現前,貪瞋癡就沒有了。

什麼叫無念呢?就是心不染著一切法,即是法空了。既然法都空了,那你為何仍要執著習氣毛病呢?習氣毛病不去,光說不染著法,那你叫一個什麼不染著呢?法尚且沒有,何況習氣毛病?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那些習氣毛病不放下,那你到底學些什麼佛法?這是自欺欺人。學佛法的人,就是要去除毛病,若只光會說幾句,一點用都沒有,也是最愚癡的行為。

無念就是不染著,就是正念,就是般若三昧。

這種般若三昧——定,可以運用來遍照一切處,但不執著到一切處,猶如虛空一樣。就是心裡無所染著,使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出六根門頭——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無染無雜。不使六識隨六塵境界轉,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若不明白,就要勤修佛法。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此時千變萬化,萬化千變,應用無窮,而無所滯礙,這就是般若的定,又叫自在解脫,又叫無念行。

 假設你說我坐在此處,什麼也不想,使念斷了。但你猶有這「當令念絕」一這一念,又變成法縛。不但不能得到解脫,反被法綁住,這叫邊見,落於二邊,又不是中道了。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你明白無念法,並非叫你像死灰枯木一樣。無念,就是要你有定力,沒有邪念,而常存正念。若悟者,則所有一切法都明白了。你明白無念法,就可明白諸佛境界。若還未明白,就不可說你悟了無念法。不要像某某人,連五重玄義、七種立題都不明瞭,就冒冒失失各處去講經,騙那些不懂佛法的人。若只照英文翻譯本念,這誰都會念;但我不會念,因我不懂英文。講經應將經義剖析,貫徹通達——每字、每句、每章、每篇的宗旨和義理,都要能解釋得圓融無礙。

若能明白無念法,就可到佛的地位。來金山聖寺聽經的,都是人來聽經,而不是螞蟻。雖人不多,但都是要學佛法,而不是像螞蟻要找蜜糖似的。這兒是找苦頭吃,而非找蜜糖吃。

 

解:

(二十六)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此正表法身般若解脫,所謂三點蔓荼羅也。梵文有二十八相,今僅存二么伊字。西域有新舊二伊字,舊者三點相離,新者以線貫聯之。天台取舊伊字,表漸教三德,謂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脫,各不相屬,而圓頓教,取新伊字,表三德各不相離,互相攝入。有性修離合之妙,開則為三,合則為一,總成三德秘藏,圓融無礙,顯性修之一體。會生佛以同原,乃不可思議之法門,六祖正表此義,所謂識自本心,即本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合而為一,其妙處,只是但淨本心,明本來不染雜耳。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念】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