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zshdx(无心快语)
整理人: fs294979(2001-12-21 02:17:40), 站内信件
|
这是我选修课的题目,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孔子,毕竟他在我心目中不是这样的
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心目中的孔子是站在道德的讲坛上,制定了一套影响深远的道德标准;而在我心目中,孔子只是个吐着烟圈的老头子,边旅行边为后人留下了一条条名人名言。
某日,孔子、宰我和曾参结伴而行。当时,孔子已被人叫作“孔子”,而不是“阿丘”或“老头”,因为他已讲了很多让人们传颂的话。当人们辩论时,只要一方说到“孔子曾说过...”,那么辩论就到此为止。孔子说过既要思考又要学习,他的意思是在那个年代里,既要有一部分人善于思考,又要有一部分人会学习。据我所知,孔子是当时智商最高的人,他的学生比他笨一点,所以思考是孔子的事,而其他人只要背一背他的名言就可以了,理不理解就是另一回事。
那天晚上,孔子去屋外小便,发现宰我一个人在屋外发呆。孔子觉得老师该关心一下学生,就在宰我身边坐下,陪他看了会儿月亮,见宰我没反应,就问道:想家了吗?失恋了吗?宰我继续在那里发呆,好像身边没人一样。孔子想:这孩子睡觉的样子怎么是这样的?想着便正打算离开,宰我忽然说:有时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而有时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孔子觉得这话很深邃,问道:何时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呢?宰我说:比如,老师的名言我知之甚少,背得出的更少;上次和隔壁阿三吵架,他拿着孔子语录之乎者也得说了半天,而我只能用自己的话;看热闹的人都说阿三吵架得好,我是个什么都不懂得人,肯定是我理亏。孔子笑曰:那是自然的,谁让你平时学的不够,在这里发呆还不如去背我的语录;那你何时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呢?宰我说:就是在现在,明月悬挂在当空,风吹过时云就会遮住月亮,世上的是非皆归于自然,又何必一定要加一个固定的判断标准在上面呢?背不出孔子语录又怎能说明我什么都不懂呢?孔子听了这些话很不受用,只说了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进屋睡觉去了,连小便也忘了。这是种谦虚的说法,其实孔子是在对宰我说“三人行,必有你师”。可惜宰我没领会,以为自己真的当了老师的老师,以至于几年后又去找孔子讨论该不该为父母守孝三年的问题,结果被孔子大骂了一顿。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就是这样的:说话很有水平,几乎每句话都能成为理论论据。所以,曾参的学生后来把孔子的话记了下来,写成论语,供后人引用,以区分哪些人什么都懂而哪些人什么都不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