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mengr()
整理人: sayrainly(2001-06-18 12:24:48), 站内信件
|
读者对财经类报刊看法
谨以此文献给上次写着忽然被我重启动而香消玉殒的初稿
我对财经与新闻都是门外汉。但权且当成一份普通读者调查,写写自己作为第N只眼看财经刊物的印象。
如果一个财经杂志在权威之余,还能让业外人士爱掏钱购买这样一本杂志,那这本杂志才算真正的成功。我作为一个财经不是我专业的读者,我为什么要买本杂志,一方面是财经与现代人的生活更密切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却是功利性不强的目标,仅仅是因为兴趣或者生活与工作关系不大看热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个现代人,他的修养是与谈吐是全方位的。对于财经的了解就像政治一样,也是文化内涵啥的一部分。因此,我尽可能不嫌罗索说明我在何种情况接触到一份杂志及购买心理。
我先根据我的印象列一下我有点印象的财经类报刊:《财经》、《南风窗》、《中国经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我也分不太清财经与经营管理类杂志,所以《商界》、《IT经理世界》、《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知识经济》、《商业周刊中文版》还有些关注这方面多一点的周刊之类也是以为这个为切入点或卖点。多年前,作为一个学生,我的印象中对此类杂志没有印象,只知道如果关心这些,可以看晚报商报上的金融版,无非是炒股票的事。但还是不感兴趣,因为专业性太强,就股票就事论事,术语太多,后来因为自己先强迫自己买了一只股票,居然能看得懂股评。卖了后就又觉得看不懂了。但我现在有时购买《财经》这本杂志,就不是冲着能教我买股票,因为我对股评一点兴趣没有。
《南风窗》,说是秦朔大刀阔斧改革后大有长进,到现在据说又呈平稳发展。我手边有期去年八月的,在深圳等车时顺便买的。因为我不是新闻专业人士,单论阅读爱好也不是非读不可,所以就因这期,才觉得这杂志与很长时期以前模糊印象大有不同。可读性还挺强(依我个人感觉),正惊讶自己以前怎么没留心或没有人推荐。(殊不知南风窗这几年还是有点动作,大家都知道,只是我不关心罢了)。据一个比我有见地的朋友说我也不必认为《南风窗》有多好。正如我也觉得《财经》好看,于十三作为专业权威人士说不过如此,我想我从外行看热闹的角度来说南风窗,还是可以给他一“热闹”的评价。没有别的杂志时,我会掏钱买一本。(这个话是说如果是别的什么杂志我可能另一种选择是:有别的杂志时,我也不会掏钱买。)忽然想到,《南风窗》如果算是财经类刊物,那现在许多杂志关注产业动态并以此作为卖点的,都要在财经刊物这个锅里分一杯羹。他的定位可能更广一点,民计民生都可以谈。比如记者实地跟踪民工潮,不管做得如何,我觉得已经吊起我的胃口要跟着看。如果我买这期,也许不是因为他的财经。
《财经》我读第一期是去年年中。觉得很好,就是有点贵,10元一本。后来想想,外面人看咱怎么也像文化行当,怎么就舍不得投入。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基金黑幕”。我觉得内容挺实在,想着又有大量专业人士愿意写稿,而且看着汪丁丁加公式俺都无限崇拜居然愿意在枕头边来认真琢磨。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人家挺不易的。又权威,还让我心甘情愿受教育。现在媒体不是顶害怕“说教”,连知识性刊物都要易懂可看。以权威人士的观点来看(,糟了,我记不住了最先怎么回事。)是一家证券公司董事助理在聊基金黑幕时,说起他们董事长看了一篇什么报道后,说“哦,还有挺有意思,以后咱们也在上面投放点广告吧。”那是2000年年初的事,哪篇文章我记不得了。说明有重头文章,或者权威性,才能影响到重量级人物,对广告额非常重要。(哦,我这不是废话么?)
财经类刊物甚至专业期刊可能都有这个问题,一是权威性与专业性,二却要想到媒体的大众属性,怎么叫好又叫座。纯粹的专业性也许不是最难,那不如买本财经书。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周末》倾情奉献。我觉得那些问题都爱看。现代白领谁要说自己爱看《故事会》,那真是稀罕。不过我听到许多人若无其事把《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如数家珍。我曾在BBS上表扬这篇美食文章真好,结果被一个向来笑我的女友道:“切,这是《南方周末》上沈宏非的文章,你都不知道?”俺记得有家专业媒体里的新秀把《新周刊》的“dot 无厘头”的专题拿来作为演讲的切题,说明如何做选题,又听得多少新闻水平不高的行业媒体里编辑部主任拿份《南方周末》告诉下面的编辑:你人物版做成这样可以学学。(因为以上的一些表现,我对南方周末与新周刊有点近乎逆反心理。恰好听有个朋友说希望在三联生活周刊,大快。)与此相近的还有一个发行量三十几万的行业媒体杂志社社长说,做成《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那样一份新报纸,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有一些因素,投资五百万要做到《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还真有点不容易。但我去年看创刊号时,觉得有点粗糙,我理解成是为了抢出刊日期仓促上马而成。文章也挺好看,作者也有些挺有些来头,俺还是喜欢的。从热闹的角度来说,我也挑不出啥大毛病。我也会花钱买。毕竟,人家高薪请的记者每周交一条稿子都会抱怨,说明他们讲慢工出细活。俺目睹太多粗制滥造的媒体生产过程,喜欢精致。觉得文章基本上每篇都可看,都看得懂。听说他们本年即可收支可衡,最近又有一笔几千万的投资即将到位。
《中国经营报》是精品购物指南下面的,我觉得也好看。如果没有报纸看时。但实在要只买一份,我也许还是要买《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排版清爽,嘿嘿,或者是脉络清晰些。
《商界》在重庆办得很成功,实在不容易吧。发行量三十多万。我曾在重庆呆过很长时间,但我居然不怎么看那个。俺觉得俺要变成一个看不出尾巴的白领,俺要看的东西多得很,可以不看那个土杂志。而且远香近臭,好奇心也没法驱使。因为我对它定位较低,有时在报摊看到一个封面选题,有时暗自心惊,哦,别看人家土,这个选题还有点意思。(其实人家本来就做得不错。害得有本杂志想学它)
《知识经济》,可能大家都不太知道。那不说也罢,还没啥特色。现在主编想做商界恩怨,我说不如注重知识创业。提及这个,说明一个良好的名字与定位,但做起来没投入,财经类刊物比其它的更惨淡经营。
《销售与市场》与《中国经营报》第一次留心,都是现任《知识经济》主编处看到,才有印象。但我一直排斥。或没好奇心要看。如果有空时,也许会翻翻,像翻什么《经理人》《广告世界》。因为名字也许让人误会是销售专业刊。
《IT经理世界》也被划为财经杂志,可能是广义的吧。更多时被理解成IT行业刊物。倒是世界经理人文摘,我看过几期,挺深奥,让我肃然起敬。据说广告价格是一万美元一个页码,俺觉得简直是谣传。虽然定位权威,但毕竟面太窄了吧。IT界内也没占到一级主流媒体吧。
《商界》、《IT经理世界》都在财经里顺谈了,我觉得《中国企业家》还真不错。是经济日报社办的吧。俺看了一期,18元有点贵,可以买本时尚类的杂志了。但企业家们一定不介意这点钱的。这样发行量受到一定限制,但也许广告含金量更高。
《环球企业家》是上海的?我买了一期,以为比《中国企业家》当然厉害些,结果差点吓死我。大量的编译稿。不过又想想,人家也不容易,做这种没有海外版支持的杂志,还“环球”,不大量编译,还怎么办?但我想其实《商业周刊中文版》报道的洋人经理成堆,看得我头皮发麻,倒是适合两个互补。
我也看深圳的《经理人》《凤凰周刊》有个文化版,俺觉得提到《南风窗》也可以讲讲它,但想起来好象文化多一点吧。有次听论坛,里面的文化专题小册子被人捡走了,我也不心疼,反正那么枯燥。俺打字有点走火入魔了,先行告退。
我的口水话很多,只捡想到的说,有些遗漏,但存在即合理,印象最深的肯定漏不掉。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期刊忙变招及补充都没讲这块。我补充只是针对他说的。但他没提,其实也不是偶然。因为单纯的财经类刊好象就是《财经》等数得清的几家,但很多刊物现在都关心或哪家想做主流与权威的会不关心产业?所以性质区分不明显。严格区分后最纯粹的也没啥讲的了。所有的期刊必须有点话题,财经是一个很高尚很白领看上去很充电的话题,肯定有大量像我这样想盲丛的人要掏钱的。只要让他们觉得这是主流的声音或者学会了什么谈资,但一定不要累着他们了。否则下次可能不会买了。以上说的,其实不是财经,或者商业这个概念更大一些吧。
---- 我觉得,应该提供一切可以灌水的良好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