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同仁之作>>fwysky(无衣)作品集>>西汉故事随笔二(中)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之淮阴侯

主题:西汉故事随笔二(中)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之淮阴侯
发信人: fwysky(无衣)
整理人: daiqisi(2001-06-14 17:34:50), 站内信件
西汉故事随笔二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之淮阴侯
(倚风山庄风无衣·非BBS载体转载请先征得作者同意)

(中)

    汉大将军、左丞相韩信的几万老弱残兵已到了井陉口附近。
    探子已派了出去,能不能进兵就要看赵国有没有人了。赵相陈馀是个儒者,倒不能说全无本事,但是儒者往往过于迂腐,以"仁"治天下这个韩信倒不置可否,但是若说要以"仁"字来打仗,这个也太过于勉强了吧。宋襄公以一"仁"字成全了楚庄王的霸业,历史也许会在今天重演吧?
    自从去年八月兵出陈仓,到现在已一年有余了。秦地三败章邯后,几乎真如他拜大将军时对汉王说的,三秦传檄而定,魏王、韩王(指韩王昌)闻风而降。可没想到五个月前汉王合齐赵两国之兵共击楚都彭城,竟然大败而归。若非他在荥阳和汉王会合,又大破楚兵,只怕现在就不是汉王东向争霸,而是楚王西征讨逆了。
    只是五月大败留下的后遗症实在太大了。各诸侯从此全都叛汉附楚,汉王不得不在荥阳直面楚国精兵。若非有荥阳地利,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开辟第二战场,对楚国形成夹击之势,韩信在一个月前开始了各个诸侯国的攻势。
    对魏军那一仗,实在是经典的韩信兵法。若是后人仔细研究他的用兵,就会发现,韩大将军最惯用的手法就是用疑兵吸引敌军主力或扰乱敌军军心。他那次是在临晋大布疑兵,让魏军以为他要从那渡河,自己却偷偷带着主力从夏阳渡河,直抄魏国老巢安邑,魏王急忙回兵来救,他却以逸待劳,正好印正了兵法上说的,千里急行,必失上将军。魏王豹用自己的被俘再一次证明了《孙子兵法》讲的的确是兵家真理。灭掉魏国后,北征赵代,轻取代相夏说,那是不值一提的,因为韩信深知,接下来的赵国才是真正的强敌。而他此行的目的,也正是北击赵燕,
东攻齐,南绝楚之粮道。若赵不破,何谈其它?
    赵国是天下灭秦后的大国,实力非凡。它是继楚后六国中第一个复国的诸侯,昔日陈王为天下领袖,也只能看着他复国;章邯就是因为破赵不成,反而使项羽成名。当年赵国二贤张耳陈馀,皆堪称名动天下之辈;广武君李左车,更是智谋之士。虽然今时不同往日,赵王暗弱,张陈反目,兼之赵国陈馀本与楚国有怨,不久前还和汉一起对付楚国,楚赵之间的裂痕一时难以弥补,但是毕竟百足之虫呀。更何况,他韩信的情况更要命,破代后,汉王把他的精兵尽数带走,他现在的部队,维持治安还可以,要去战场撕杀,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的味道了。赵军号称二十万,虽然夸张难免,但是十万总是有的,赵国之地,本是天下精兵之所,比起他这三万老弱来,强弱之势一眼即明。更何况赵国本土作战,还有地利可倚呀。
    不过,韩信也深知一点,强弱之势如此明显,对他来说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也许机会就在这里面。陈馀儒者,沽名钓誉的倾向总会有一点。若是他看到有这么个软柿子可以捏,一定不仅要求胜,还要求胜得漂亮了。仁者之师不使诡计嘛,大约他要堂堂正正和我一决高下了,韩信嘴角不禁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陈馀之辈,依韩信看来实在虚伪得可笑。如是韩信精兵盛装而来,他一定会坚守井陉口绝不出战吧?那样反而不易取胜了。孙子说攻城为下,攻城要付出的代价的确相当惨重,还耗费时间。现在对汉来说,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他不能尽快平定诸侯,对楚形成夹击,汉的大局危矣!
    其实,韩大将军心中还有一个不便说的阴影,那是虽然他身为汉之大将军、左丞相也很难一下抹去的吧?那就是他曾受过胯下之辱的事。他一路前来,敌军都敢于同他对阵决战,实在也得益于这件往事。敌人不仅是因为他没有名气而轻视他,而且还是因为他懦弱之名天下皆知了。虽然能够扮猪吃老虎对大事非常有利,虽然每一个轻视他的人都付出了代价。但是韩信心中,可并不乐意如此。他要的是威震天下的声名!
    那就让赵国君臣的失败来洗刷那胯下之辱吧。
    谍报回来了。李左车果然是智谋之士,陈馀也堪称宋襄公第二。若用李左车之谋,陈馀坚守不战,李左军以精兵三万从后断韩信粮道。那韩信也只好快点撤退了。毕竟只能先全首级再做打算呀。只是今日撤兵,却不知何日才能复见赵国风光了。汉王也真是天授呀,听说昔日张子房讲兵法,旁人尽皆不懂,只汉王一人是知音;今日又有陈馀这样的宋襄公送上大好河山,也只能说是天授汉王了。哈哈……自当快快进兵,至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
    当天夜半,韩信即选轻骑二千,每人持一赤帜,从小路绕到山上监视赵军,只待赵军倾营而动与汉军交战,就冲入赵营,拨赵帜,立汉赤帜。
    然后,韩信传了第二道命令,"今日破赵会食!"
    当然,这样的卫星那些将领们是不太相信的。只是军令既出,只好将信将疑吧。那个时候,他们也不会知道最让他们想不通的第三道命令,否则他们一定不会很吃惊吧。毕竟,第二道命令最多也是吹吹牛皮。第三道命令却是近于"荒唐"了。
    这第三道命令是:"赵军不见我大将旗鼓,就不会攻击我先行部队。他们是怕我们一遇到攻击就撤兵。出一万人背  {[氵氐] (zhi)}水列阵。" 这道命令之莫名其妙,连赵军看了也大笑不止。就算活得不耐烦,似乎也不必这样送死吧?不过笑归笑,赵军果然没有攻击这支来"送死"的部队。没有攻击的原因,这其中,依在下看来,可能有当时正是天黑的因素,赵军既不知虚实,二来又不屑一顾,所以没能攻击。否则的话,如果一眼即知有近三分之一的汉军出来了,赵军不可能没有一点反映的。至少至少,也要出兵切断这只先行部队和主力的联系呀,这样的话,汉军即很难丢掉这一万人不管而撤兵,而出兵的话,则是弄巧成拙,反而自己弄成各自为战,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这里要注意,当时陈馀是知道汉军的大概人数的。虽然他大言"不过数千",可心里还是明白的。他所欺的,韩信"兵少而疲"罢了。更何况,即便他真以为不
过数千,若一支原以为不过数千的部队突然出动一万人,他是不是更当把这做为主力对付呢?
    可见,他心里是明白汉军的大约数目的。主要是当时正是夜晚,影响了他的判断。陈馀比宋襄公还是高明一点的。他的"仁"更类于沽名钓誉。看看他巨鹿之战的表现,挺懂得明哲保身的;打张耳的时候,也不是无能之辈。真正的将才,懂得利用天时地利,韩信自也是明白此中道理的。同时,他也是很重视对敌方的统帅、谋士个人能力的了解的。从他一开始向汉王分析项羽的为人,到攻击魏国前打听对方有没有用周叔为大将,得知魏王用柏直为大将后笑骂"竖子也",以及这一战之前的小心谨慎,而当知道对方不用智谋之士时即敢说"破赵会食",无不显示出他对敌人的了解。
    这一战众所周知最后成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无非是那空前的背水列阵,这可说是军事上对经典军事理论的一次成功反叛。虽然很可讽刺的是,这个背水阵最后成了新的经典。当然,实际上,这一次战斗在本质上也是遵循了经典军事理论的,他所背叛的只是那种机械的军事教条主义罢了。这次战斗的成功依我看来全是建立在对敌方统帅个人能力的了解以及对己方战斗力的正确了解及巧妙利用上。若敌方统帅是项羽这样的勇者或是李左车这样的智者,韩信莫说根本不敢进井陉口,就算来了,也不敢背水列阵。这摆明了是让敌人各个击破呀。而假若韩信手下的兵士是精兵,或是为义而战的真正性质的"义兵",他也不会冒险背水列阵。如是列阵,一则因己方之不得不为也,二则因敌方之可为也。
    再温习一下接下来的战局吧。天明时分,韩信的中军打着大将旗鼓出来了,赵军马上出动,双方大战良久,这时候赵军还是比较小心的,营中还有大军接应。虽然依我看来,还不如不要这样小心,一开始就以绝对优势兵力和汉军一战,只怕韩信就没有机会和背水阵的那一只军队会合了。因为井陉地势,从史书上描写的来看,是不太可能有大部队从后面来夹击的。只要能尽快击溃正面的敌方主力,就算是老家丢了也无所谓,那不过是暂时借给他们歇口气罢了。大军一回,他们还得完"营"归赵。但是当时可没有我这个"事后诸葛",于是赵军只出动了一部分,和汉军打得难解难分。韩信此时就假装不支,把旗鼓丢得满地都是,向背水列阵的部队方向"溃散"。赵军此时高兴得昏了头,也不想想敌人如果是真的败退,怎么会不向老营退,反而向一条绝路上退?结果竟是倾营出动。大家争先恐后要韩信的人头,可以裂土受封的呀,谁不想
呀?可惜的是,那里还有一只一万人的生力军呢。汉军人人处于绝地,而人人皆有希望,为何?想着有一万人的生力军可以支持呀。于是拼死奋战,赵军的胜利看起来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了。而韩信先行布置下的二千骑兵,见赵军空营而出,就把他们的老家抄了,还插上汉的赤帜,以示版权所有也。赵军打了半天,本已累了,汉军又这么顽强,一时也不好意思再要韩信人头了,只好想着回兵休息再战。可回头一看,老家被汉军"收购"了。赵王呢?大将们呢?家都丢了,他们只怕也跳槽加盟"刘邦企业"了吧?军心顿时大乱,大家各奔前途去也。赵军的将领们倒是想克尽职守,奈何老话说道:"兵败如山倒",杀几个逃兵是挡不住赵家子弟对生命的热爱的。最后也只好去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毕竟生命是宝贵的。
    于是汉军两面夹击,(另一"面"指那二千骑),斩陈馀,活捉赵王歇(没想到CEO就死挺,董事长反而有跳槽的意思了,嘿嘿),大破赵军。大胜之下,韩信还记得差点可以要他性命的李左车,传命军中不可杀他,生得者赏千金。果然重赏之下,广武君生得也。背水一战,就此结束。
    韩信的目光投向了北边的燕国和东边的齐国。以战国七雄之名而立国者,除楚外,如今就余此二家了。当时天下诸侯,如九江王之属,虽然手中也有不少精兵,堪称实力派新贵,但是真正在百姓中有号召力,在属地有根深蒂固的势力的,还是战国旧族。所以他们的实力,是绝不可轻视的。要知道,以西楚霸王的威风,尚且曾被田荣弄得焦头烂额,结果给了刘邦可乘之机。韩信怎会不知其中的难处?
    广武君一到,韩信即解其缚,以对老师的礼节对他,恭恭敬敬的问道:"我想北攻燕,东伐齐,要怎么样才能成功呢?"李左车为人比韩信要谦和得多,先是客气了一番,见到韩信意甚诚,于是先说韩信的威风,再说韩信现在的困境,(这个人很懂做人之道,而且也说到了点子上,)以韩信现在的情况,名则威震海内,而其实兵卒困乏,如果去打燕,则很难一战而胜,搞不好阴沟里翻船。燕既不下,齐就不服。燕齐不服,刘项二位的优劣之势还得保持原状,说白了就是你韩大将军以前的仗白打了。所以用兵之人,要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既然现在威名赫赫,就不妨扯大虎皮吓人,一封书信,虚张声势,燕国不敢不服。自己还可以有时间在赵国经营休整。燕国既降,齐国孤掌难鸣,尽在你韩大将军掌中了。此所谓"先声而后实"。当然,李左车也是前辈长者,谦谦君子,说话要委婉动听得多了。韩信本是识货之人,有此妙计,如何不
用?一个使者,就果然使得燕国从风而靡。韩信以一千两黄金换得一个李左车,由此不费一兵一卒,坐定燕地,这笔生意,实在不错。
    于是韩信请旨立张耳为赵王,自己就将兵在赵地休整。楚国时不时派一两支奇兵过河来骚扰,韩信和张耳到处救火,顺便平定赵城。闲中有忙,过得也算逍遥。只是刘邦那边压力太大,不时要把自己的精兵派过去当汉王的炮灰。如此,过了半年,汉高祖三年的四五月,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一塌糊涂,如果项羽此时用范增之谋,他就要完蛋了。一路败退,靠陈平的阴谋诡计熬到六月,真是如丧家之犬,最后连成皋也丢了。就自己和夏侯婴两个人跑出来,一路狂奔,大清早的,韩信和张耳还在睡觉,他就假装汉使进入营中,把这两位爱睡觉先生的兵符拿了,老实不客气的把精兵全带走。临了拜韩信为赵相,以为安慰。还留了一道任务,叫他带那些剩下的兵去打齐国。(他自己得了韩信军,又有本钱玩了,依他的本意,是想马上就去和项羽再干一仗的。这里说句笑话,当年刘邦应付项羽的时候,和现在的IT业差不多,不过一个是烧钱,一个烧兵。韩信和萧何就是风险投资家,韩信源源不断的把兵送过去烧掉,萧何就源源不断的把补给送过去烧掉。)
    小子每次读汉史,最佩服韩信的就是这一点,他居然可以一边把精兵拿去给刘邦浪废掉,一边靠一些剩下的部队大打胜仗。我简直要怀疑他给刘邦的兵是不是有以次充好之嫌,自己偷偷把精兵当老弱留下了?要不然,实在太厉害了,古往今来,唯此一人呀。
    韩信开始东向击齐时,带的就是刘邦留下的一点赵军。不过,这次还没开始打,郦食其就说得齐王降汉了。韩信正想收兵,蒯通(此人堪称当时第一辩士)对他说:"你是奉汉王之命打齐国的,郦食其则是汉王自己派去游说齐的(言下之意与你无关),现在汉王有没有下令让你不要进攻了呢?为什么要停止呀?况且郦生一介书生,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你带了几万兵,一年才下赵五十余城。当了几年将军了,难道功劳还比不上一儒生?"韩信一想,的确有理。就继续进兵。齐王田广本来已被郦食其说降了,对汉也就没做防备。结果被韩信轻松得手,大军直指临淄。齐王以为自己被郦食其卖了,就烹了他(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喜欢把别人煮了,这种杀人的方法是相当流行的),自己跑到高密去了。一面又赶紧派使者请楚国相救。韩信一路穷追,楚国也派了他们的名将龙且带二十万兵与齐王合兵高密,对付韩信。
    当时之势,田横在博阳,田光在城阳,田既在胶东。齐国各城,忠于齐王者众。所以有谋士就劝龙且,叫他和齐王坚守不战,然后告诉各城,齐王还在,楚国来了大军相救。如此一来,齐国七十余城必然全力对付汉军,汉军远来,身困七十余城中,又直接面对楚国二十万援军,吃也没有得吃,进退失据,可不战成擒。这个建议本是极好的。可是龙且对韩信也太了解了一点,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到漂母处寄食,他全知道。更要命的是由此推出,这是个容易对付的儒夫,却全然不把韩信下魏破赵的功绩往心里去。而且他还有一个怪逻辑,这个逻辑许多人虽然不说,可是心里也是有的,而且这个人群中既有如龙且这样的曾百战百胜的猛将,也有纸上谈兵的书生,更有英雄崇拜的中学生,可以说,但凡不懂孙子兵法的人就容易有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我是来救齐国的,一仗不打,敌人就完了,我有什么功劳?战而胜之,才是
有功劳。韩信有这样的敌人,我真不知他会不会寂寞。
    当年十一月,齐楚联军与韩信军在潍水两边摆下了阵式。韩信带兵渡河进攻,才过一半,就有不支之势,连忙撤退。龙且得意之极,连说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懦夫。于是带兵急追。兵还没过一半,潍水突然涨水,把龙且军分成两半,一小半在过了河,一大半在那边看着,还有一部分被水冲走了。韩信回兵攻击,杀掉龙且。没过河的那一大半军队顷刻之间全跑光了。齐王跑到城阳,最后还是被韩信擒住。齐国各城,到了汉四年,也全被平定。那场大水,当然也不是平白无辜而来的,那是韩信让部下做了一万多个沙袋,夜里偷偷运到上流,把河道给堵了,等到龙且军渡河一半,就把沙袋捅开……
    齐地既定,楚国大势已去。以项羽之极度自负,也看得出来,天下之权,此时已在韩信手中。韩信的人生之颠来临了。
    (未完)





----
我们常常强调和平,
可我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是否忘掉了正义呢?
牺牲正义的和平是可耻的和平!

倚风山庄风无衣
http://luoyu.363.net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