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nchon(一碗佳肴)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6-13 00:52:28), 站内信件
|
恐龙网独家报道——
恐龙巨人与恐龙工程学
The biggest dinosaurs and Engineering of Dinosaurs
恐龙网顾问--甄朔南(Zhen Shuonan)
2001年5月底至6月初国内外新闻媒体都报导了美国科学家在埃及发现了白垩纪晚期的巨型恐龙,总体长可达到30米。这类被人们称之为“恐龙王国中的巨无霸”的恐龙,在恐龙大家族中属于蜥脚类(Sauropod)恐龙。从发现这类恐龙之日起,人们就在问:那些庞然大物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它们能行动自如?恐龙工程学是恐龙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恐龙身体的结构与运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态构造与功能的统一,在恐龙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研究恐龙工程学的专家首先把蜥脚类恐龙中的梁龙(Diplodocus)作为研究对象。它所以叫梁 龙,得名于它的颈部及背部脊椎骨上的棘状构造,它像房屋中的大梁一样,用来支撑颈部与背部。早在1877年美国研究恐龙的先躯马什(C.·O·.Marsh)教授就首先发现了梁龙,但绝大多数的标本是1900年来自怀俄明州的牧羊湾。由于发掘时得到美国当时的钢铁大王卡内基(A·.Carnegie)的赞助,所以命名为卡氏梁龙(Diplodocus carnegiei)。它的体长可达26-27米,估计体重为11吨。许多自然史博物馆都有梁龙的模型,它是全世界最早公认的恐龙王国中骨骼最完整的巨无霸之一,所以选择梁龙作为研究对象是情理中的事。
梁龙脖子上的骨头即颈椎共有15块,使它的脖子有7.5米之长。它的身体构造好像专门为承载和移动巨大的重量而设计的。首先,它的头骨很小很轻,轻巧而弯曲的脖子可以毫不费力气的抬高,以便能从丛林针叶树的顶端去摘取食物。它有巨大的肩胛骨和髋骨,把前后肢与躯干有力地联结起来。它的胸椎与背椎共有10块脊椎骨,增加了活动身体的能量。它的尾巴由70块尾椎组成,能支撑来自颈部、腹部、尾部巨大的重量,再加上像柱子一样的四条腿以及前轻后重的躯干使身体呈吊桥状。也就是说,背部的结构与现代的吊桥很相似,前后肢就像吊桥的桥墩,而联结前后肢和支撑躯干的脊椎骨就像吊桥的缆索。脊椎骨上的神经棘形成了英文V字形的沟,使联结骨骼和肌肉的肌腱附在其上,这就增加了背部的力量。脊柱骨上的椎体和神经棘的两边都有坑窝,可以轻减身体的重量。在它的颈椎骨相互之间具有强而有力的关节,同时在尾部有中文人字形的脉弧,越接近尾部末端,脉弧越扁平。这些构造起着垫子的作用,可以使尾部拖地时不受到伤害。
有的专家曾经用力学原理计算过:如果爬行动物的长度增加2倍,体重就会增加8倍,但腿的力量却只能增加4倍。上面提到的梁龙身体的结构已经极大的减少了它的重量。再加上它具有柱子般的四条腿,用四条腿走路。过去曾有人推测,它生活在池沼与湖泊之中,靠水的浮力以减轻重量。但是研究足迹的专家已经证明,它有宽而园的脚掌,上面有短而粗的脚趾,远有类似现代还生存的印度象与非洲象的脚趾垫,这样走路时既能减负荷,又不易摔倒。它的前后肢上都有爪,能掘进松软的土地以防止滑倒。它有鞭状的尾巴可作为自卫的武器,这种鞭状的尾巴实际上是骨质的尾锤,进一步它证明它生活在陆地上。
蜥脚类恐龙最繁盛的时代是侏罗纪晚期,有的体型比埃及发现的罗氏潮湿龙(Paralititan Stromeri)还要大,例如1979年在美国发现的地震龙(Seismosaurus)估计身长可能为38-52米。超龙(Supersaurus)发现于1971,估计有30米长,15米高。在我国发现的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已有7个种(Species),它在许多方面与梁龙相似。蜥脚类恐龙一直生存到白垩纪晚期,在我国内蒙古发现的查干诺尔龙(Nuoerosaurus),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它身高26米,高7.7米,抬起头来有12米。在一亿多年前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的查干诺尔一带,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葱郁,查干诺尔龙成群结队地在那里遨游,它们巧夺天工的身材结构,使它们行动自如地寻找食物,奏出了恐龙王国中高亢的生命之歌。
---- 中国大陆第一家科普恐龙网站
你好,恐龙
中国恐龙世界
恐龙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