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我的历史观>>草莓冰淇淋:论世界史和中国史之异同(政治篇)

主题:草莓冰淇淋:论世界史和中国史之异同(政治篇)
发信人: fairy_child(小温侯)
整理人: daiqisi(2001-06-07 16:55:44), 站内信件

首先说明一下,这里的政治含义仅限于权术上的范围,而和意识形态无关。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相对公正的前提下对东西方的政治艺术进行比较。
先谈谈中国的帝王权术的特点。中国有一本书被誉为“统治阶级的圣经”,也就是《资治通鉴》。它可谓是集上下两千年中国帝王将相权术之大成的著作。在其中往往是很细微的地方都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如“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始皇曰:‘吾慕真人!’”。这句话初看上去没有什么太大的含义,只是秦始皇后期求仙访道的故事之一,但是仔细的琢磨这句话,也许大家就会理解毛主席在六几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乘着一辆专列行驶于大江南北,正是“所居宫毋为人知”从而“微行以辟恶鬼”啊。还有“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曰:‘君必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往者君常利矣,不作此门。前年秦拔高阳,今年旱,君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奢,此所谓时黜举嬴者也,故曰不时。”开始看这篇文章也不过是韩昭侯家要加盖房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其中却隐含着极深的驭民之道,观隋炀帝所为,都是利在千秋的大事,可以说如果没有隋炀帝,也就没有贞观之治的鼎盛。但是就是因为隋炀帝不懂得何时可奢何时不可奢的道理,落的个身死国灭,而唐太宗则成为了千古一帝。类似的这样见微知著的例子已经是举不胜举,就更不用说那些明显的权谋之道了。总体来讲,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有两个阶段:西汉之前,倾向于实用主义,君臣的观念不是很强,大夫的权力很大,经常发生臣杀君另立贤主的现象,可以说当时是相对比较“民主”、“分权”的时代。可以说尽管君主在权力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实际上君臣之间是一种双向的选择。西汉是一个过渡时期,董仲舒进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大规模的向儒家转变。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大力的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君臣的地位变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关系。后来尽管还有人犯颜直谏,但皇帝已经基本上把握了主动权,“夫政,王者之政也,用人之柄,王自操之”。这时候皇帝开始更多的去“驭臣”,而非“驭民”,士大夫们也开始更多的追求“中庸”,在各种政治力量包括皇帝之间寻求平衡,以保全自己的爵位并封妻荫子。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再看看西方的政治权术。西方人对“分权”、“民主”特别的强调,即使是在古代,外国的君主的权力也和中国帝王的权力也不在一个量级。所以和中国的帝王之道相反,外国君主的权术上表现出强烈的均衡化倾向。反而是君主要在各个大领主之间牵头已达成共识,这样才能稳定自己的君位。即使是这样,君主制度还是因为太专制而被推翻了。从而又衍生出了更加分权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被剥夺的立法权,行政也上受到国会的制约。所以外国的政治权术说白了就是均衡均衡再均衡的技巧。谁能够把各方面的关系摆得平,谁就能够稳居高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战略这个名词出现了。鸦片战争前,我们中国可以说一向是比较强势的,这期间也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但是它们还不能把周天子扔在一边,总要“借天子之令以伐诸侯”从而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晋文公践土之盟,晋悼公三驾服楚等经典的故事,这时候大家讲究的是一个“名”字,总以当霸主、当方伯为荣。从战国时期到两汉三国,我们贯彻是一个“打”字,打不过就合亲,强了再打。也就是最后要威服天下。图“有利”。于是才有了蒙恬修万里长城和卫青霍去病大漠破匈奴。而自从五胡乱中原之后,再次统一后的隋唐却贯彻的是一个“和”字,武力只不过是个威慑作用,主要还是通过和亲,互通贸易等等手段让外邦心悦诚服,这时我们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图“恩威并重”,自己吃点亏都无所谓,以此来显示自己天朝大国的风范。隋炀帝不收胡人之币,文成公主远嫁吐嶓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尼布楚条约,康熙皇帝在优势的情况下还是割给了沙俄一些地盘,来显示皇恩浩荡和天威凛然。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对外的不平等,我就不详述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的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春秋时期的五霸的所作所为及其相象:1,干涉别国内政。其实秦穆公三平晋乱也是干涉内政,这样的事在春秋时期司空见惯,一个国家的君主被弑了,方伯为它再扶持一个听自己话的君主(美国的傀儡政策?)
2.尊王攘夷。当时有周天子为王,天下诸侯共扶之。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地球共主”但是那些公理、正义也可以算为被虚化的天子吧。(美国不经常评论并干涉说:某个国家怎么怎么样了吗?)
3.大会诸侯。现在只是方式变了一下,变为什么《**总协定》《**议定书》之类的,本质上和葵丘之会,践土之盟是相同的。
总体上讲,外国人在权术尤其是国际战略上讲还是我们的春秋战国的水平,没有摆脱“邀名”、“图霸”这个圈子。也许是没有受到中国特有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影响,到目前仍然没有进步的倾向,霸权主义仍然是大行其道,什么时候那些“世界方伯”们能够懂得中庸平和,恩威并重的时候,世界也许比现在会太平的多,不过,也许只有中国强大起来的时候才能实现了…………………




----
★翩翩潇洒美少年,英风锐气煞人寒。★
☆胯下宝马名赤兔,掌中画戟号方天。☆
★虎牢关下诸侯惧,濮阳城中曹操寒。★
☆但得红颜常相伴,温侯威名天下传!☆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