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igfish(大鱼)
整理人: bigfish(2001-06-18 04:07:56), 站内信件
|
人的认识的提高是有过程的……
我的第一个声卡是94年的zoltrix的3200,true 16bit声卡,我用那个卡做了第一首midi曲子,是我们乐队的的第一首创作。当时认为Midi的声音是非常恶心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认为是那个midisoft recording session太弱智,所以软件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却没有起色,但是让我认识了cake walk 2.0。
96年,波表声卡仍然没有流行,当时只有SB AWE32和wave blaster的子卡,不过对于那时候的我简直没办法接受那个价钱。终于在我们的键盘手李川买电脑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块海洋声卡是硬波表的,价钱4xx,于是极力怂恿他买。当时听起来,波表声卡的Midi简直就是天音,FM的简直没法比,当时我还自己做了一对4.5寸的袖珍小音箱(现在还在),一台自己拼凑的功放(前几天扔了)。用这一套“设备”(包括我们键盘手的5x86电脑)卖出了我的第一首midi,80个大洋,是广东音乐风格的,扬琴的音色用banjo来代替,哈哈。那时候我们乐队的创作已经有一定的数量,某一次去电台做节目,我尝试把我们的作品的midi再配上真的吉他再录人声,结果感觉比单纯的midi要好得多。
后来,那块海洋的声卡坏了,同时我发现我自己做的声卡midi线在非SB的声卡上只能输出midi信号不能输入,于是我们咬咬牙,买了一块当时价值1200的SB AWE64 Gold(我们乐队一向是共产主义,否则我当时穷困潦倒,绝对不可能玩这东西)。那时候声卡已经不是拿来做midi用了,因为4mb的Soundfont绝对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我们用的音源是YAMAHA Psr-620电子琴的音色,电子琴上还有3个DSP,所以Awe 64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在做自己乐队的第一张自录专辑的时候,发现录音的噪音非常大,按道理这个镀金的做工精美价钱不菲的卡不应该这样啊,后来发现当关闭全双工的功能的时候,这个卡就非常不错,终于明白是因为ISA总线的带宽问题,在用多轨录音的时候,如果一边录音一边放音,就会有严重的噪音,为此,我们的第一张自录专辑用cooledit处理得都不成人样了才终于完成。那个时候,Pci的声卡开始出现。
换了SB Live以后,噪音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不管怎么说,即使到现在我始终认为SB Live是一款很好的入门卡,我可以用更大的soundfont来做midi,也可以自由地录制十几轨的数字音频,在学习数码音乐过程中,可以对各种概念得到理性的认识。我们搬到新band房以后的大多数制作都在SB Live这块卡上完成,随着学习阶段的慢慢经过,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录音室混合觉得不错,拿到家庭音响听总觉得不对劲,本来各种乐器的平衡、各频段都调整得不错的,但是一到各种家庭音响上听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始以为是监听的问题,换了两对音箱,Yamaha的Ns-100和Tannoy的DC1000,档次已经提高了不少,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功放也换过了,几乎就要对混音室的听音环境进行大手术的时候,我们换了个Maya。
Maya确实给我们的混音带来概念性的改变,我们有一首作品录音的时候用了20条音轨,用SB Live混合的时候简直是混沌一片,吉他那一轨根本听不清楚,所以只好死命推大……这样混法,能听才怪。换了maya以后我们对那首歌重新mix了一次,也许是因为maya的处理能力强了很多,所以20条轨的声音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混合起来就轻松多了。由于概念正确,所以每个声部的平衡、频率均衡都可以调得比较准,制成成品之后,再拿到家庭音响上听,简直完美!
Maya是最便宜的专业声卡,下一步,随着我们要求的提高,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到时候就会换更好的声卡了……
----
  
有水的地方就有鱼,有大水的地方就有大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