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18)
☆☆☆个人意见☆☆☆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迷人口念般若,不识般若法,般若行,当念时就会有妄有非,生起分别心。这是针对着想学佛者,已经是亲近佛法者说的了。但因为不明般若法,这大智慧的法,还是用自己一般的学习方法来学。
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背诵,了解佛法的思辩之法。就是修佛法了。
或是空心静坐,想到达一念不生的境界。
这样的修法,于当下见外境时,就生了分别之心,见是见非,有妄有非了。
心的思绪万千,遇事就会惊慌失措。就算是当年的,神秀大师,本身就是教授师,对佛经是内容可谓知道的不少,对佛法的思辩可谓了解深了。
坐禅、修福田真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当一遇要明心做偈,要求衣钵,就睡也不是站也不是了。
念念若行般若行,是名真性。是真佛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真性表现,悟此般若法,行此般若行,口念心行。
不这样修行佛法,就不得见真我本性,就是凡人,就是未悟者。
一念修行,就是真性的表现了,真我本性一现,就如太阳之生于东方,当下就明亮了。
自我的本性不再被烦恼、愚昧所蒙蔽了。这就是真佛的本性。
自身等佛。这正是六祖要我们成佛成祖,明心见性,就是要口念心行。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
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六祖令我等明白,凡夫就是佛。凡夫的本性和佛的本性是一样的。
凡夫只是未悟者,就是未悟的佛。
烦恼#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之诸种心理作用。#
菩提#指开悟的智慧。#
一切所见外境,放映于心中,着境就起烦恼,不着境就是离境,就是烦恼消,菩提生。
凡夫着于外境,见花开就开心,见花落就悲伤,心中种种心情,烦恼都从这里生起,
如凡夫断去烦恼,心中了了,就是菩提生,所以这菩提之智慧是从烦恼生。
想离开烦恼,空心静坐就想生出菩提智慧,只是如磨砖求镜一样。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不要听到说前念、后念就起分别心,当要知道,前念迷者即凡夫即是佛即是后念悟者,当知念念不断绝。
就象真我本性如水常流通。
不要听说着境、离境就起分别心,当要知道,着境即烦恼即菩提即是离境。
不要在什么“境上境”“心外心”求佛法。
(待续……)
释:
迷人只知用口念,當口念時,心裡卻有妄念和不正當的念。若念念依照般若
而行,即不做愚癡事,這就是依照自己真性丟修行。能明白這種法,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癡,不做糊塗事。糊塗事有很多很多,本不應做的而你去做了,最要緊的就是淫慾心。本不應該做,但糊塗來了,不但般若忘了,波羅蜜也忘了;而任性去行,恣情縱慾。但人就是歡喜做糊塗事,而不願修般若法。不行愚癡事就是般若行。你不修般若行,那就是凡夫;若修行般若行——即斷慾去愛,自身就和佛一樣。
凡夫就是佛,而佛是從凡夫修成的。因佛以前修般若法,故成佛。而我們為何還是凡夫?就因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故性流為情,情變為慾,終不能自拔。若能將慾歸回性上,不搖不動,不被無明所轉,這就是佛了。煩惱就是菩提,若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有人就說:「那就不要除煩惱,乾脆留著它!」若留著,則煩惱仍舊是煩惱。你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實驗一下——如何實驗呢?就是返本還原。譬如手心和手背,手心是煩惱,手背是菩提,只要翻過來便是,沒有多也沒有少,就差這麼一點點——一把它翻過來,那煩惱就變為菩提。我常說:
「煩惱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你若明白,則人法皆空,若不明白就仍有法執。
前念愚癡就是凡夫,後念智慧、聞悟了就是佛。前念著到境上就是煩惱。如你說此地是三藩市,它和紐約不一樣,其實它們都是大城市,是沒有差別。若你說三藩市不下雪,紐約下雪,那只是你的分別心作怪。若你沒有那麼多分別心,就沒有那麼多煩惱了。所以說前念著到境界上就是煩惱,後念離開境界就是菩提。如分別三藩市和紐約不同,不同就有煩惱。若知三藩市和紐約都是空的,分別它做什麼?不分別即是菩提。
講是很容易的,實際上要不生分別卻是另一回事。這種境界若能了解,則沒有家也沒有國了,既然什麼都沒有,這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叫「應無所住而生其身」。你可現身到住何地方而無罣礙,你看這妙不妙?這地方就是菩提,你何必嘆氣呢?若你可以這樣,就這樣;若不能就慢慢來。所謂:「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若你性定了,沒有那麼多妄想,那一天都是快樂的。妄念不起,則何處都是安樂。為何你覺不安樂?就因有妄念,若無妄念則到處都是極樂世界。
解:
(十六)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此仍歸到佛性本來。六祖說至此,方才點明,然不怕人嚇壞。余至此,忽有所感,以為佛法之有相儀規,將斷送於不知佛學人之手,而佛之無相真義,將斷送於佛學人之手,以執文字而不解佛義也,或且明知其弊而莫敢與之正也,嗚呼。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