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同仁之作>>fwysky(无衣)作品集>>西汉故事随笔二(上)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之淮阴侯

主题:西汉故事随笔二(上)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之淮阴侯
发信人: fwysky(无衣)
整理人: daiqisi(2001-06-03 19:39:39), 站内信件
西汉故事随笔二  国士无双——汉初三杰之淮阴侯
        (倚风山庄风无衣·非BBS以外载体转载请先行征得作者同意)

(上)

    写完章邯,引子算是结束了。本来接下来应当轮到刘邦、项羽了,就算我还要扯,也应扯扯陈胜。怎么轮现在也轮不到韩信的。但既然是随笔,却又只好任我信马由缰,想到谁写谁了。想想也应当无伤大雅吧。
    淮阴侯韩信,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说别的,仅是与他有关的成语典故就不知凡几。如“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萧何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几乎不需要史书,从这些流传甚广的成语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韩信一生的事迹。
    韩信没发达时,家里很穷,不会当官,不会经商,以李鸿章的观点,一个人如果连官都不会当,实在是已笨到极点,这个时候的韩信可真是个专打秋风吃白食的浑汉。咱们想像一下,一个七尺男儿,天天身上带着把长剑,可是连饭都没得吃,要到别人家“寄食”,而且还挺有脾气的,到一个亭长家吃了几个月白食,人家老婆不乐意了,他一怒之下就走了,连话都不留。这样的人物要是说还能受欢迎,老实说,那叫“老天无眼”。不过他这一走,也没地方混饭了,只好去钓鱼,搞点水鲜,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看他可怜,给了他几十天饭吃,他倒是知道要感恩图报,说将来要重重的报答,没想到人家虽是女流,却是真正的劳动人民,施恩不望报,并不是因为知道他后来要做楚王而给他吃的,比他这个流氓无产者的觉悟实在高出许多,其结果自然是反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不过他后来做了楚王,倒是真的千金以报了,不失国士之风。
    当时淮阴街头有个杀猪的少年,对韩信很看不顺眼,高高大大的人,带着把长剑晃来晃去的,整天不知干啥,的确是碍眼。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告诉韩信:“有种就刺我一剑,没种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这时要是换上是青面兽杨志,这一剑就刺出去了,不过众所周知,韩信老老实实从人家胯下钻了过来,一句话也没说。以韩信的事来看,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是要留着做大事的,犯不着在这里和人家赌气,不值得,这也是极度骄傲的一种表示。不过,他却不知道,他这一钻,钻出了千年后患。从此以后,我们中国人个个自比韩信,养成了宁受胯下之辱,也不去刺人家一剑的“良好习惯”。这种“韩信精神”在汉朝时并不昌盛,或许是因为那时韩信正倒霉吧,大臣们受了侮辱就自杀,中国人到了外国更多的是学那个杀猪少年,毕竟韩信后来都称他是“壮士”。不过越到近代,韩信精神就越是被发扬光大。淮阴侯泉下有知,却不知做何感想?
    不过不管怎么说,一饭千金和胯下之辱这两个故事都随着韩信的大名而流传下来了,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精神的一部分。
    历史的潮流滚滚而动,在淮阴混日子的韩信也终于被卷了进来。有一天,项梁的部队从淮阴经过,韩信也就投奔项梁去了。不过直到项梁败亡,他也还是无名之辈。于是又归入项羽部下,做了个“郎中”的小官。几次献策,项羽不用,于是项羽把刘邦发配到四川时,他也跟着跑到四川去了。到了这个时候,韩信的光芒已经掩不住了。只要有一个有眼睛的人,就能发现他的存在。当时项羽如日中天,刘邦穷途未路,他放着项羽的官不做,跑到刘邦那去,其志不在小。不过没有名气就不好办事,这是古以有之的规矩。所以韩信初到汉地,也不过是做个不入流的“连敖”。
    历史到这里开了个小玩笑。韩信跑到汉王那里本是想有所作为的,可没想到“坐法当斩”,具体犯了什么法现在已不得而知,以韩信的性格而论,他连胯下之辱都受得,估计是因为连坐而被牵了进去。一起斩了十三个人,到了他的时候,正好碰上滕公(即汝阴侯夏侯婴),于是问夏侯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就这一句话,夏侯婴就觉得这个家伙有点古怪,不仅没斩了,还有和他长谈,终于知道这是个人才。于是向刘邦推荐,刘邦也没觉得出奇,不过夏侯婴是和他一起从沛县打出来的,面子大,就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总算是个正儿八经的官了。西汉的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象这个法场释人,就是一出好戏。假若当时夏侯婴没去刑场,从此中国的历史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在当时,文化政治甚至于民族,各个方面都充满变数,并不像汉以后,再怎么变化,也是新瓶装旧酒。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夏侯婴是韩非子之流的法家,又将如何?如果在刘邦帐下的人过于尊重法律的话,那么岂止是韩信,还有陈平等一大批人都将完蛋。幸好他们本是造反之人,才能聚集这样一帮天才横溢之辈。事实上,应当承认,民主与法治对于天才在某种程度上是更倾向于压制的。因为民主本身是大多数人的政治,大多数人在本质上即为庸人或俗人,(这之中只有一个难听与否的区别),庸人和俗人对精英或天才是不可能做到理解的。例如,破格提升(指没有具体功绩的提升)是违反民主法治原则的,而天才常常需要破格提升。
    韩信就是一个例子。他已破格做到治粟都尉了。这之前他可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可他还不满意,这之中和萧何交谈,萧何也已发现他的才华了。他就认为萧何一定在汉王面前推荐他几次了,现在还让他做治粟都尉,他不干,弃官跑了。害得萧何连招呼都来不及打,就去追他。试想,在民主体制下,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会被人们视为疯子呢?有词写道:“追亡事,今不见”,在民主政体下的确如此。
    这样的例子甚多。其实,专制制度的缺点在于,没有给政治领袖有效的监督,没有办法保证政治领袖永远是天才或精英,没有办法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专制体制是少数人的政治,少数人意味着特权,意味着大多数人的不公正。这实是一个两难命题。
    以小子的智慧,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我还有一点愚见,我觉得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缺陷在于他过份强调经济而忽视了人性对人类历史的作用。所以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柏拉图,然而,以人性而论,这样的社会永远不可能出现。这个看似跑题了。再谈现实一点,我们现在似乎已陷入一个误区,即认为民主共和制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民主共和是没有姓“社”和姓“资”的区别的吧?)。诚然,以民主和专制而论,前者在公正公平等诸方面远胜于后者,体制的先进与优越毋庸置疑。
    然而,我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民主共和制远非完美无缺。这里有两个事实:第一个,民主共和优于专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在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大多数人民的公正上做得比专制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民主共和相对专制的优越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给了大多数人更多的权利。然而,看看我们的民主共和实践吧,在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上,公正常常被抛弃;弱势群体常常得不到保护;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还相距甚远。(在这里,我要说一句,共产主义之所以在理论上优于资本主义,不就是因为这一制度能更能给多数人公正吗?马克思说的一切归根到底不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吗?)从今天的实践来看,所谓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实现大多数人的公正。虽然有进步,但是远非完美。第二个,民主共和对如何尽可能的发挥少数天才的作用这一点上存在重大的缺陷。有得必有所失。因为要保证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牺牲少数天才的智慧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这里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这对天才来说公平吗?二,这对人类来说是不是一种浪废?如何在公平与效率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问题吧?
    呀,思想跑了个大野马。自己都不知这和韩信有什么联系了。不过,总是有感而发,就留着吧。当初把这个当随笔写,就是预备好了要跑野马的。这也算是一个小借口吧。
    不管我们后人怎么评价,历史上的刘邦用人是相当的不拘一格的。后来韩信说他“善将将”,倒不是纯粹的拍马屁。萧何追亡前没来得及向他打招呼,他以为萧何也跑了,这下子急坏了,“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又回来了,把他乐坏了。一悲一喜,反差之大,可想而知。一问知道萧何是去追韩信了,他就知道韩信这个人的价值了。就说,将用韩信为将,萧何回答,你用他做将,过不几天他还是会跑的。刘邦倒爽快,他这么有架子,就做大将吧。(三言两语,就把兵权交给韩信,人常说刘邦没气魄,看来是说的人不懂什么才是真气魄吧。)于是依萧何的办法,给足韩信面子,“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当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听说要拜大将,都以为是要拜自己,高兴得不得了。到了那一天,才发现是个新秀韩信,不由得大惊。这种广告效应,若是今天,非得当选为“年内十大新闻”不可,韩信也一定可以挤入“十大风云人物”。
    拜完大将,韩信的骄傲性格就来了。刘邦问策,韩大将军第一句话就是:“大王是打算东向与项王争夺天下吧?那你自己与项王比较一下,勇悍仁强谁更厉害?”这是给刘邦一下马威。刘邦自承不如后,他居然又说:“我也以为不如。”简直太不给人面子。不过接下来倒是说得很有道理了。分析项羽为人,指出项羽留下的后患,刘邦的胜算,以及应对的策略。给刘邦打了一记强心剂。于是赶紧依韩信所言,部署军队,准备东征。
    这里我还想跑一野马。假如刘邦不得韩信,历史会如何呢?依小子之见,只怕要刘邦要完蛋。为何,看看当时的情况吧,刘邦帐下的将领士卒天天有人跑啊,“诸将亡以十数”。如果刘邦不早做出击的打算,除了他的那几个死党,只怕将领会跑得差不多。不要说他想不出暗渡陈仓这样的妙策,就算想出来了,他那人心浮动的军队能和项羽打?不见他阵容齐整时和项羽打都被人家打得屁滚尿流,老子老婆孩子都没打算要了。而韩信为大将,立即部署军队,至少有一个立针见影的效果,就是给部下一个明白的信号:汉王将有所为,打回家的日子不远了。这样安定了思归的军心。
    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所谓“得四川者得天下”这话纯属谣传。历史上得蜀地而后得天下者也就刘邦一个例子。而刘邦得天下所倚靠的全是韩信、张良、萧何、陈平这样的天才级人物。尤其是前三者,少一个他都有玩不转之虞。看看当年的事情,刘邦得天下几多艰难啊。后世帝王,若有韩张萧这样的梦幻组合,得天下简直和玩儿似的。其实刘邦得天下实是因为他得人,而不是得四川的原因。“得四川者得天下”这句话我看应当解释为有了别的根据地然后再得四川者,差不多就可以得天下了。
    野马跑毕,言归正传。战争就要开始了!
    (待续)



----
我们常常强调和平,
可我们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是否忘掉了正义呢?
牺牲正义的和平是可耻的和平!

倚风山庄风无衣
http://luoyu.363.net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