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iusz(秋天的风)
整理人: ccu13650(2001-06-11 21:38:46), 站内信件
|
<转自INTERNET>
歌舞伎 Kabuki
歌舞伎是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的古典剧种,它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并在江户时代中期形成。
歌舞伎中不用女演员,女角由叫做"女形"(Oyama)的男演员扮演。随着剧场的发展,舞台上使用了"转台"与舞台能从地下推上的设备,发展成出色的脚本与杰出的演技。
以江户、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作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而成为一种市民观赏的表演。题材涉及各个方面,既有以古典与传说等为基础的历史小说,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世态剧、以舞蹈为主的歌舞表演。其宗旨是宣传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一般市民进行勤善惩恶的道德教育。而且,名演员的服装与道具等也成了人们追求的对象。
根据传统,演员是受歧视的阶层,但是在江户时代,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是作为有名人物而对待。演员之家为世袭制,现在的市川座、尾上座、市村座等,就是保持父子代代歌舞伎演员相继的。
歌舞伎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期,差不多是和木偶净琉璃同时产生的。中世纪的能乐和狂言对歌舞伎的产生曾有很大影响。同时,它也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剧艺术。如果说能乐是贵族阶级培植起来并为之专有的艺术,那么歌舞伎则完全是在民众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群众演剧。
江户初期,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唸佛踊”。她和她的丈夫名古屋山三郎组织了一个戏班演出。山三郎善唱俗歌,而阿国则善于跳舞。他们的表演是很受欢迎的。据《雍州府志》记载,大约在—六0七年(庆长十二年),为了修缮社殿的目的,阿国带了戏班,从出云经由佐渡到京准,搭起台子进行募捐性的演出,轰动了京都。阿国歌舞伎的特点是女扮男装,身穿黑色僧衣,黑包头,红色丝带上挂着铜钲,足下起舞,舞时击钲。阿国时期的歌舞伎是男女混合的,也有少年儿童参加演出。歌舞之间,还作出各种滑稽表演,打破了能和狂言那种悲剧与喜剧、崇高与滑稽的界限。他们所唱的歌多为当时流行的时调(“今样”)。后来也有了专门的乐师。阿国歌舞伎一传开,大家都来模仿阿国,各地出现了不少歌舞伎剧团。这样,,来,能乐和狂言的因素,以及当时民俗艺能的各种成分都渗入了歌舞伎。后来,木偶净琉璃中常用的三味线也用于歌舞伎,各种艺术成分融为一体,就形成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丛时的歌舞伎以女扮男、男扮女为趣,观众主要是看男女姿色,不很重视技艺本身。在歌舞伎剧团里,虽然有男有女,但演出时以女为主,所以称为:女歌舞伎”。此外,在歌舞伎演出的地方,人群繁杂,常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据《歌舞伎草纸》上记载,也发生过凶杀事件,即所谓“拔刀骚”。由于上述—原因,在宽永六年(公元1629年),官方下令,禁止了女歌舞伎的活动。
在女歌舞伎盛行的同时,大约在一六二四年前后,在京都四条河滩上,就有由青少年组成的所谓“若众歌舞伎”。这些剧团全由男青年组成,也叫“美少年歌舞伎”。为了投合时俗,他们男扮女装,专病妓女和嫖客的各种故事。这时在京都和大阪等地方,又出现不少“若众歌舞伎剧团,即青年歌舞伎剧团。一六五二年,官方又提出“若众歌舞伎剧团是“蛮风”的媒介,下令禁止“若众,(青年歌舞伎登台。后经剧团业主的请求,经宫方同意,规定凡优伶必须剃去前发,目的是使他们不再作伤风败俗的表演,江户时代一般下层的人民,都剃去前发,将后面的头发向上梳成一束,叫做野郎头。所以这时的歌舞伎被称作“野郎歌舞伎”。从此以后,歌舞伎人开始专心练习技艺,而不单纯卖弄姿色了。从此开始,歌舞伎成为严肃的戏剧。但歌舞伎的演员,一直还保留了剃前发的习惯。
十介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即进入元禄时期以后,歌舞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