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wysky(无衣)
整理人: gangfeng_20000(2001-06-02 17:48:41), 站内信件
|
前些天,在历史版及三国版都有关于〈后世师表〉是否是孔明所作的争论。里面提到一个问题,即〈后出师表〉在陈寿〈三国志〉中没有,而在裴注中才有的。所以值得怀疑。哭之笑之还引了专家论文。
无衣对这个观点很是不以为然。这个观点根本就不应该做为论据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史书的常识问题。大家知道,自康有为以来,疑古辩伪已到了一个非常过份的地步了。许多大学者都陷足其中,结果给学术研究带来可怕的后果,许多错误的观点因为以讹传讹而深入人心。这个后来虽然得到纠正,但是矫枉过正过的倾向始终存在。
事实上,读史而不会辩伪,读书而不能“会疑”,皆是无用书生,与书柜无异。我所不耻。但是凡事要讲一个度。辩伪尤其要讲究证据,实事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对历史评价相当看重,事实,并没有第二个民族比我们更重视历史了。所以对历史上的事如要翻案,实当慎之又慎。不要对古人行生杀予夺之权,古人已死,当然不会再和你来争论,但是中国学人最重的无非是“良心”二字。
在这里,无衣不才,斗胆来来谈一谈一些历史常识。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三国志注〉是研究三国史必读之书。一般来说,二书是不能分开读的。实际上也是如此,二书常常合印,少有单独发行的。而且,先请注意,史书并不是经,而有注,在当时实是非常之事。
先说基本常识:陈是晋人,先是蜀汉人。而裴松是刘宋人。〈三国志〉有很多人修过,并不是陈寿的唯一。但是他修的最好。(学术在这个方面很公正的,好的就会流传,不好的就会自动消失)陈志虽是正史,但是私人修史。裴松的时候,《三国志》的其他版本还可见到。到南北朝长期战乱,才渐渐不见的。
明白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好谈谈两书的关系了。
陈志有一个大缺点,是什么呢?就是不全的很。许多人物都没有传,许多人物提都没见提过。为什么而有这样的事发生?历来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他是私人修史,资料不全;二是他有自己的取舍观点。这一点不比〈汉书〉,汉书是很少遗漏的。另外,陈志还要有更多的忌讳。他生活晋时,所以不得不奉魏正统。我们常说魏蜀吴,就是陈寿的说法。实际上是没有蜀国的,而是汉国。但是他不能说。而他起名〈三国志〉其中我认为是有深意的。毕竟他是蜀汉遗族。讨论正统没有意义,但是由此可以看到他要有许多顾忌。《三国志》记的虽然是可信的信史,但是他还有许多不敢写的。因为以当时的观点,他修的是现代史。一不小心,有灭族之祸。
而裴松没有他这些顾虑了。裴注有六种体例:一是史论方面的。引各家言,辩是非。二是一件事有两种以上不同说法的,他就参考各书的说法,来找讹异。三是陈志里虽然记了,但是太简单或是说法太委曲的,他来补详细。四是陈志里没有记的,他补进去。五是陈志里有这个人,但是记得不详的,他来补全。六是陈志里没有这个人,他把他补到同类的传记里。裴注参考了一两百本讲三国的书,一段一段的抄,是陈志的一个很好补充。并且,学界历来认为,裴注与陈志一样,是相当可信的。
但是事实上,如裴注这样的,还是有漏了的地方。如管宁。研究三国史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古人称为“三国第一人物”的管宁吧?可是陈志裴注都没有给他做传。但这个人实实是有的。
所以,如果说陈志没有的,就值得怀疑。那就有点少常识了。而褒陈志贬裴注,则未免过于感情用事。陈志裴注,本不可分。
三国史是很有魅力的历史。历史上常常有学者穷一生之力,就只治一部三国史。如此尚且不能尽得其事。可见还有更多的东西等我们去发掘。
这个史书常识讲完。余兴未尽,就再谈一点辩伪的方法。这只是小子妄谈,或为各位有所参考价值。
我觉得辩伪的方法,诸如动机思想等不是不可以提出来,但是这个也不要做为证据。这些东西太过于抽象了。清朝人钻书堆,在辩伪方法是很有办法的。大概可取的而又为无衣所知的,有下面的方法:
一,看看文字词语是哪个时代的。这里很有讲究的。不过一般来说不是专家做不到。如我就不能用这个方法。
二,是看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不是契合。不要后面的发生事反而在前代的书中就有了。这个只要读书仔细,就看得出来。
三,看看当时的礼仪典范是不是合乎时代。这个要读书多才行。
小子所知不多,不敢再妄谈,就此搁笔吧。不过,略懂得一些方法,就算是不能辩伪,至少也可以辩辩伪者之伪吧?
一笑一笑,还请诸君指正。
---- 公正在哪里?
良心在哪里?
倚风山庄风无衣前来拜访!
http://luoyu.363.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