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医学保健>>● 心理工作室>>〓 心理疗法 〓>>古代的心理疗法集粹[转]

主题:古代的心理疗法集粹[转]
发信人: jt1979(火枫)
整理人: psyche-nisb(2001-06-03 15:27:36), 站内信件
 

    心理疗法在我国古代就已丰富多彩,典籍中留下许多令人回味的范例。
    中医讲“外御六淫,内疗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非“心治”难医也。
 
    情志转移   西汉枚乘的《七发》中讲述楚国太子有病,久治不愈。一位客人去探问病情,见其忧郁寡言,便向他叙说有关音乐、饮食、旅游、田野狩猎、海滨观涛、修养论道等趣事。太子经过妙语典故的启发,深受感动,情绪大变,不知不觉出了一身汗,病竟然全好了。
  
   开导暗示   是说治疗内伤七情之病时,医生要十分自信地给病人分析病的来龙去脉,在病人相信你的情况下,边施术治疗,边用语言开导。这与现代治疗癔病的“暗示疗法”极为相似。
   释疑解惑针对患者由于误解、疑心导致的病症,要么揭示事物真相,或用积极的暗示之法,以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晋朝乐广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客人的酒杯里,客人以为是蛇,酒后回家,总是疑神疑鬼,以为中了蛇毒,于是发起病来。乐广听后,复又把酒杯放在原处,问客人是否又看到酒里的东西。答曰:与上次所见相同。乐广告诉他,杯中的蛇就是墙上弓的影子。客听后,恍然大悟,病顿时痊愈。
 
   以喜胜怒  《儒林事亲》中记载:项关县令的妻子,不思饮食,经常大呼小叫地骂人,要杀左右侍从,脏话不断。许多医生给她开方用药,皆半途而废。一位姓戴的医者看过后说:此病难以用药治疗。于是找了两名侍女,脸上涂了红粉,画成戏曲演员模样,逗得病人大笑。次日,又让两侍女化装后角斗,病人又大笑。又请两个饭量大的妇女陪伴其旁,两人边吃边夸食品味道鲜美,结果引得病人也索要食物尝尝。不几天,她的怒气大减,食欲增加,病全好了。
 
   惊恐胜喜  “大喜伤心”可使人癫狂失常。惊恐可以治喜,可用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或以突然的举动击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狂,丑态百出,他岳父胡屠户见其状,二话不说,凶神恶煞般打了他两耳光,范进被打后,却一下神志清醒了。此例即是“以恐胜喜”之治法。
 
   七情相生相克  这是针对因某种情感刺激而引起的病患,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调节其情志失常,从而达到病愈的方法。《儒门事亲》中说,凄苦悲怆的语言可以使大发雷霆者舒缓怒气;欢快愉悦的话语可让人破涕为笑,缓解悲伤;恐怖惊吓的语气,可使大喜若狂的人冷静下来;恶语相讥有时可以治疗思虑过度引发的失调,一气之下,人的顽固性呃逆可以消失;而引导病人深思熟虑,可解除病人的惊恐或迫害妄想。
 
   顺水推舟又称遂情疗法。针对因欲望得不到满足,导致的情志病症,进行观察分析,对于合理的欲望,客观条件又可以满足的,就应“顺情从欲”,使其如愿随心而病症自然解除。明代外科名医陈事功曾治一女,身患瘰疡坚如硬石,发热兼咳,月水断绝,脉虚无力。陈氏诊脉后,知其有心因。几经询问,才知该女子倾心某男,但其父嫌男家贫而不许。该女子由此郁闷不乐,不久便身患此疾。陈氏便告其父曰:“欲愈其疾,当先治心”并告之心病所在,其父大悟,遂许其婚事。婚后三月,瘰疡之症大减,后用逍遥散等方药调治,病愈。古往今来,用此疗法治疗“相思病”立显功效者,不胜枚举。
 
   声东击西又叫移情易性,移情是指采用一定措施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或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因素刺激接触;或改变病人内心忧虑的指向性,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等。易性是通过学习、交谈等活动,改变其错误的认知与情绪,或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操等。如明代杨贲享医生治疗一位突发视力障碍患者。病人平日性情暴躁,自患眼疾后,心中忧愁而更烦躁不安,目障症越发加重。杨贲享诊后,便有意识地对病人说:“你眼睛的毛病倒算不了什么,我倒担心毒气会从你腿上迸发出来呢。”病人听后,天天都注意腿的变化,过了些时候,眼睛的病竟然好了。事后,杨医生对他说,你心火上炎致视物不清,我说毒气恐怕会从大腿上迸发出来,定会分散与转移你的注意力,从而使心火下降,不再烧伤眼睛,而使目疾痊愈。
  
 
转自http://www.e-345.com


----
我是一团
熊熊燃烧在你的心间
我是一片;
慢慢飘落在你的心田!
                             

[关闭][返回]